- +1
光明日報談“手術臺上漲價”:醫療重地絕不是為所欲為的地方
日前,據央視《焦點訪談》節目報道,吉林長春和美婦科醫院涉嫌過度醫療。曝光的細節令人不忍直視:手術臺上突然漲價,要求補做手術;如患者不同意,就徑直找患者親屬渲染病情,誘導手術;在患者尚未清醒的時候要求轉賬,因為麻醉未醒,患者在刷卡憑條上連名字都沒有簽全……如此種種,出現在以治病救人為目的醫院,令人不寒而栗。
在手術臺上,利用患者最為脆弱之時突然漲價,堪稱以醫療之名行“搶劫”之實。檢索新聞可知,類似情況絕非孤例。
日前,湖北省衛生健康委發布了典型案例,其中患者王某今年在黃岡名仕醫院治療期間,他已被醫護人員推進手術室,但此時該院要求再交2000元錢。不得已,他在醫院的要求下告知銀行密碼,待醫院派人去銀行取款1700元后,才順利完成手術。
今年5月,長沙一名醫生在腋臭手術進行了一半時忽然停下,告訴正躺在手術床上的女病人:要更美觀嗎?要不感染嗎?那手術費必須得漲價,由原先的1560元漲到5600元。病人最終無奈接受。
由此可見“手術臺漲價”這一手法的“普及”程度。檢索一番可知,涉事醫院多為“莆田系”或各色民營醫院。事實上,在輿論場上類似新聞的評論中,常有慧眼如炬的網友從其醫院名稱、裝修風格、醫療套路,迅速判斷出這所醫院的“出身”。這也說明由于事故多發,部分醫院固定形象已經形成,構成了民眾的醫療認知圖景,而這種圖景,無疑也是民眾醫療信心的重要影響因素。
需要明確的,環視世界經驗,民營醫院都是醫療系統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專門化、體驗更憂的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是促成民營醫院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任何需求,都不能凌駕于合規之前。由于醫療事涉生命健康,關切民眾切身利益十分重大,也要求監管必須以更為細致、超前地鋪展于醫療活動之前。只有不斷加碼的嚴格監管,才能讓民眾免于“魏則西事件”重演的緊張感。
新聞源中被《焦點訪談》曝光后的長春和美婦科醫院,目前大門玻璃上已貼出“本院暫停營業,內部整頓”的告示,不知該醫院即將迎來何種處罰。其實,類似的整頓處罰應當更具威懾力,綜合各類新聞報道可知,一些醫院在曝光之前,類似案件并非單發,投訴也并不少見。因此,監管應保持隨時在線,保證充足的敏銳,在下一個患者的生命健康陷入套路之前,及時阻斷這種可能。要知道,醫療事故或許只在社會新聞中的一個角落,但對于患者及其家庭來說,就是關系全部的天大之事。
建設醫療體系需要資本進入,也歡迎資本進入,但醫療規范當始終高懸其上,醫療重地絕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醫療信任,是社會信任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道德極為重要的承載主體。人們把健康和生命交給醫院、交給醫生,是以極大的信任為前提,這個信任既建立于人類基本道德,也建基于醫生數世代積累的聲譽口碑。這個信任、聲譽和口碑,不能被一些違規醫院、醫生在短時間內就透支殆盡。
(原題為《手術臺上漲價,麻醉未醒轉賬……醫療亂象需要嚴監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