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聽·見|龜茲壁畫故事①:九色鹿救溺水人
【編者按】
龜茲石窟壁畫題材豐富多樣,涵蓋“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等。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本生故事”題材多達150余種,而克孜爾石窟更是以130余種“本生故事”畫而聞名,故有“故事的海洋”之稱。這些故事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其源頭可追溯至古印度民間傳說或寓言故事,蘊含著樸素的勸善懲惡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澎湃新聞全新欄口“AI聽·見——龜茲壁畫故事”通過上海攝影藝術家丁和的鏡頭,結合AI音視頻,“耳聞目睹”龜茲壁畫中的“本生故事”。
龜茲壁畫故事①
——九色鹿救溺水人
山中有只鹿,身上有九種艷麗的顏色,人稱九色鹿。
一天,九色鹿路過河邊,忽然看到一個人在波濤洶涌的河水中掙扎,趕忙跳下河奮力將其救起。溺水人又磕頭又作揖,千恩萬謝。九色鹿將這人扶起:“救人并不圖謝,你不告訴別人我的住處,就算你知恩了。”溺水人發誓:“如果告密,讓我全身長瘡、滿口流膿!”
國王寵愛的王妃做夢遇見九色花鹿,便向國王討要九色鹿皮。國王張榜懸巨賞捕九色鹿。溺水人覺得發大財的機會到了,便領著國王前來捕捉九色鹿。鹿看到自己已被團團圍住,索性直接走到國王面前,指著溺水人講述了救他的經過。再回頭看溺水人,已全身長滿綠瘡、嘴里流著膿血。國王對溺水人嗤之以鼻,下令全國再不準傷害九色鹿。
—— 克孜爾34窟繪有此故事

克孜爾石窟34號窟券頂,公元5世紀。?丁和

克孜爾石窟34窟券頂局部拆解圖

克孜爾石窟34號窟。?丁和
—— 克孜爾175窟繪有此故事

克孜爾石窟175號窟券頂,公元6世紀。?丁和

克孜爾石窟175號窟券頂局部拆解圖

克孜爾石窟175號窟。?丁和
【關于龜茲壁畫】
龜茲,是古代西域大國之一, 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鎮,其核心地區位于今天的新疆庫車、拜城一帶。季羨林先生曾說:“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

克孜爾石窟,鳩摩羅什廣場。?丁和

龜茲石窟分布圖。?丁和
位于該地區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等,總計600余座石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龜茲石窟群”。這些石窟大約興建于我國的東漢至唐代時期,其中精美的壁畫,以濃郁的西域畫風、獨特的重彩畫法和瑰麗明快的色調著稱,被稱為龜茲壁畫。這些壁畫對我國古代的壁畫藝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所言:“沒有龜茲壁畫,就不會有后來的敦煌壁畫。”

龜茲菱格畫。?丁和
菱格畫是龜茲地區所創造出的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在龜茲石窟的券形窟頂或甬道頂,常常可以看到以中脊為界的左右對稱的菱形格構圖,每一菱形都有一壁畫故事。這種菱形格的創造,使得龜茲石窟的“本生故事”圖在數量上比敦煌、龍門、云?岡三石窟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倍。??????
【關于攝影師丁和】
丁和,1960生人,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新疆龜茲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特聘教授。

1990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主題攝影展“藏風”,2007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玄奘取經之路”個展,2016年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絲路精魂”個展,多幅作品在柏林洪堡論壇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內永久展陳。二十二年前,以大畫幅相機拍攝西域(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題;并追隨玄奘腳步從西安至印度攝錄取經之路的古今;在馮其庸、饒宗頤、季羨林等學者的指點下創作出《流沙夢痕》《玄奘取經之路》《古代龜茲石窟壁畫》《德藏新疆壁畫》等主題攝影集。

克孜爾石窟新1窟后室頂部 飛天。?丁和
丁和在過去21年間44次赴疆,走遍沙漠戈壁、草原雪山,用8×10的大畫幅相機記錄下大量西域文化遺址、地理地貌和風土人情。國學大家馮其庸對丁和的這些照片如數家珍,稱贊其蘊含著新疆豐厚歷史文化底蘊。但丁和并不滿足,他認為風光照再好看,換個人或換個時間也能拍。“作品要上升一個層次,就必須做到藝術和文化融合,讓個性、風格和歷史交匯。”從2007年開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畫遺存的拍攝,并訪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拍攝流失海外的龜茲壁畫精品。
這些年,丁和用他專業的技術水準、扎實的學術底蘊、精良的攝影器材、豐潤的藝術感覺,以及勇敢的責任擔當,在弘揚和保護我國石窟壁畫中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智慧與汗水。

海報 郁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