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春一婦科醫院術中加價患者麻醉未醒時簽字,連一級資質都無
不久前,有觀眾向《焦點訪談》反映在醫院看病時遇到了一些很鬧心的事情。記者在這家醫院進行了調查。小雨今年25歲,記者看到她時,她剛剛從這家醫院看病出來。十多天前,她因為小便時有些不舒服,走進這家醫院想檢查一下,沒想到這下陷入無休無止的治療。

小雨說:“啥也沒干光檢查就花了兩千,完了又說做宮腔鏡,我說不想做,他就一直說到你做為止。”
據了解,宮腔鏡是一項微創性婦科診療技術,是一種纖維光源內窺鏡,用于子宮腔內檢查和治療。它有著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可能存在子宮穿孔、空氣栓塞等多種并發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科微創中心是一個專業的微創診治部門,在這里記者了解到,今年1到10月,他們中心近12萬例門診中,進行宮腔鏡檢查的人數只有8000多,只有不到百分之七的患者進行了宮腔鏡檢查。那么小雨的醫生建議小雨做宮腔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個宮腔鏡的手術費用是580元,可小雨要付出的不僅是這個數。小雨說,做宮腔鏡之前醫生告訴她,她體內還有一個贅生物需要去除,價格是1800元到2800元。在醫院滾動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這個贅生物手術的價格是2680元,可是等到小雨在手術臺上進行宮腔鏡探查時,醫生告訴她這個手術價格是4800元。記者找到當時給小雨治療的醫生武昭輝了解情況。
武昭輝說:“小雨今天也問我了,是不是你當時說從1800元到2800元。我說從1800元到5800元不等,因為你一個是贅生物數量多,另外一個做便宜的,做完了之后會形成斑痕,所以做4800元的。”
醫生在手術臺上告訴她只能做4800元的,別的都不能選,而這個時候小雨已經無力抗拒了。

做了這項切除術,等到手術做完,她還處于迷迷糊糊的狀態時,她又接受了一個照射治療。
小雨說她不知道,錢是朋友交的,朋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就這樣,從走進醫院查個小毛病開始,僅僅過去了幾個小時,將近1萬元已經花出去了,這其中大部分是在手術的過程中要求支付的。對于這樣的收費和手術模式,醫院的流程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長春和美醫院院長康玉敏:“沒有這種可能。”
記者:“在手術以前就應該完成這些?”
康玉敏:“進手術室以后基本繳費都已經完成了。”
記者:“手術費四千八怎么交的?”
小雨:“是我在手術臺上,他問我讓你朋友交,還是你交,那個時候我還清醒著,我就說讓我朋友把手機拿來我交。”
記者:“你沒有覺得不對勁嗎?為什么要在手術臺上轉賬?”
小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辦法,特別難受,一系列檢查之后身心俱疲,已經受不了了。”

醫生沒有理會小陳不做手術的意愿,而是走出去找到小陳的母親。

心理專家認為,實際上醫院醫生利用的就是患者求醫時的特殊狀況。

這家醫院醫生利用的是患者和家屬對病情的擔心和對醫院的信任,可是這醫院的資質實際上也有水分。在這家醫院的網站上聲稱是自己二級專科醫院,實際上采訪中院長承認連一級醫院都不是。

記者:“這五張卡都是護士幫你輸的密碼?”
劉女士:“嗯。”
記者:“簽字了嗎?”
劉女士:“簽了,簽得很模糊,只有一個簽全了,是他把著我手簽的。”
這幾張刷卡憑條就是劉女士剛剛手術后因為麻醉未醒,而歪歪斜斜簽下的名字,有幾張她連名字都沒有簽全。
長春和美醫院院長康玉敏:“可能醫生講解病程過程中患者沒有聽清楚,或者醫生沒有給患者解釋明白。”
記者:“你們對醫生有沒有做處理?”
康玉敏:“有,這個醫生已經辭職不干了,因為跟患者溝通沒有到位。”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婦產科主任孟元光說:“我覺得可以觀察,還沒有做宮腔鏡的指征,主治醫生做這個判斷,一般來說都有診治的規范,有一定的經驗,會做出合理的判斷,這種做法可能治療有點過度了;另外一個就是治療的適應癥把握不準,治療過程中術前的評估沒做到位。”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教授陳蔚琳說:“盆腔積液不是做宮腔鏡的指征,這是無指征操作,就是說沒有必要,過度治療、過度檢查。”
讓根本不需要做檢查的患者做宮腔鏡探查術,這些原本只是想看個門診的患者一步步做了更多的治療和手術。劉女士的經歷被媒體曝光之后,長春市衛計委介入調查。

近幾年,一些醫院術中加項、術中加價的現象也多次被媒體曝光。為了避免此類現象發生,就在今年十月,國務院剛發布了新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加強了預防手段。其中第四十七條規定,醫生或醫療機構未按規定告知患者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由縣級衛生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還要暫停執業活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也就是說,行政執法已經有了明確的依據和辦法。11月中旬,當地媒體曝光劉女士的遭遇之后,長春市衛計委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
長春市衛計委衛生監督所中醫與計劃生育監督科科長張銘仁表示,還沒有跟當事人聯系,現在在走醫院調查程序,醫生把筆錄取完之后下一步進行調查。
幾位患者的經歷值得同情,更值得深思。且不說這些手術究竟是否必須要做,是不是屬于過度治療,作為醫療機構事先不按規定明確告知,等患者上了手術臺動彈不得的時候再加項目加價錢,就有脅迫消費、強制消費、欺詐消費的嫌疑。如果面對患者,騙你沒商量,嚇你沒商量,那這樣的醫院真是病得不輕了。
(原題為:《央視曝光:醫院手術臺上臨時加價 患者麻醉未醒被強迫簽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