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仇鹿鳴:讀經已死,經典教育萬歲

仇鹿鳴
2018-12-13 15:13
私家歷史 >
字號

寫下這個略有聳動的標題,并非是有意要嘩眾取寵,與這個題目多少有關而可引為談資的至少有兩個話頭,一個是胡適1930年代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以“儒教的歷史”為題發表的演講時曾說:“儒教已死,儒教萬歲,我現在也可以是儒教徒了”。胡適的意思大約可以做以下理解,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規范著人們日常秩序的儒教隨著原有帝國體制與社會結構的崩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已走向死亡,但是作為一種學術研究對象的儒教則恰恰因此獲得了新的生命,整理國故之業,方興未艾(參讀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困境》,收入《現代儒學論》)。另一位則是美國學者施堅雅(G.W.Skinner)在1960年代推動美國中國學研究范式的轉變過程中曾向新一代的學者發出呼吁:“漢學已死,中國研究萬歲”!施堅雅此處作為論敵抉出的漢學(Sinology)指的是傳統漢學,其治學特色以語言、文字、考據為基礎,大抵重知識而輕解釋(參讀姚大力:《西方中國研究的“邊疆范式”:一篇書目式述評》,收入《讀史的智慧》)。

毋庸諱言,漢學這門學問的產生本來就帶有鮮明的西方中心論及殖民主義的色彩,與漢學并稱的印度學、突厥學、藏學等學科,大抵都以研究與西方文明異質的、已經死亡(至少喪失活力的、停滯的)的古典文明為宗旨,因此往往傾向于將這些文明理解為僵化停滯、均質同一的實體,而以社會科學家自居的施堅雅所提倡的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則強調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展開對于中國的研究,重視觀察中國內部煥發的活力與持續性的變化,強調中國各區域間的不平衡與文化差異,試圖基于綜合性的、長時段的視角來考察中國歷史的變遷,并建立更有效的解釋框架。

胡適與施堅雅發言的時機恰好都處于時代風氣與學術思潮的轉折點上,胡適承續五四以來的科學主義精神,所欲分梳的是作為意識形態的儒教與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儒學之間的不同,施堅雅所極力推動的學術范式的革命,在某種意義上展示的是古典學問與現代學術之間的分野。直至今天,這對我們理解何謂經典、如何在現代學術體系下審視經典、乃至于如何理解以大學教育為核心的現代學術訓練的意義與目標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近代以來,隨著反傳統的浪潮日趨激烈,盡管不同的學者對于如何理解“打倒孔家店”之說多有歧見,但除了個別之外,大多數學者都基于清末以來國難日深的歷史現實,主張以西為師,熱情擁抱西方的科學主義,即使在最傳統古代文史研究,也往往熱衷于從乾嘉學術中發掘出科學主義的基因。大體可以認為,大多學者間的分歧只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打倒孔家店、是否要全盤西化,至于“打倒”與“西化”這兩個取向本身,雖然亦間有質疑者,然所論多并不為時所許,當下甚受推重的國學大師錢穆等人,在民國時,卻是學界的旁支異數而已。錢穆曾落選由胡適派學人主導的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而同時與胡適政見相左的郭沫若則順利當選,盡管郭沫若宗奉馬克思主義,與胡適等政見分歧,但郭沫若用唯物史觀解釋中國歷史也是西方科學方法的一種,與錢穆固守國故的藩籬不同。胡適所欲分梳儒教與儒學的不同,便基于此背景,其言語之中已將儒教視為已經死亡的過去,正因如此,儒學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錢穆

毫無疑問,二十世紀的前八十年,無疑是儒學地位急劇下降的時代,這一風潮在文革中達于鼎盛。在二十世紀,孔子被拉下了神壇,先是失去了先圣的光環,后來連先師的資格也保不住,在文革中更因政治牽累成為要橫掃批臭的對象。而有第二次啟蒙之稱的1980年代的社會文化思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五四科學主義精神的復歸,帶不來四個現代化的傳統學術自是只能避居旁席,擁抱西方、走向世界的夢想便是此種思潮的典型表現。直至1990年代以后,隨著所謂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現的文化變局,學者一方面已不再像80年代一樣在站在舞臺中央,對于公眾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轉而退居象牙塔中,另一方面與之對應的是中國轉向內在,某種程度的文化保守主義開始成為中國思想界的重要一翼,當然這種變化也與近二十年來國力見長,民族自信力的恢復相輔相成。因此,我們首先要在20世紀已來的中國思想變遷的脈絡下來審視最近幾年廣被媒體炒作、追捧的國學熱及讀經運動。

無疑民族主義情懷是現代民族國家得以成立的重要共同心理基礎,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在近代史上曾遭逢過屈辱的國家而言,所謂國學之爭確實很難只作為一個純粹的學術話題而被討論。事實上,近代史任何一次所謂的國故整理都不是純粹的學術事業,甚至國學這一概念的出現,也是西學沖擊下的產物,因而談及國學,不免容易陷入多少帶有民族主義情緒的中西優長之爭中去。在承認了這一前提之后,筆者接下來想要討論的是,在大學教育中我們應該來用何種態度來講授國學、以及作為國學成立基礎的中國古代經典。

首先要承認的是,中國現代的大學體制、學科分類乃至課程設置方式都是移植自西方而來。因此,這一前提是我們展開討論的基礎,筆者以為現代學術體制下的大學教育與傳統的讀經式的教育一個根本性的區別在于,當下大學所培養應該是具有科學素養及理性批判意識的現代知識人。所謂國學經典只是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部分,而且這種教育應該是建筑于精密學術研究基礎之上的對于經典研究式的、分析式的探討,而不是接受式的、信仰式的習得,這與傳統讀經教育強調將經典內化為指導自身行動的道德律令,并由內圣而致外王的路徑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中國的傳統學問(特別是儒教經典)帶有強烈的經世色彩,這一方面固然養成了中國知識分子達者兼濟天下人文主義情懷,但一方面也使得中國學術往往與現實政治糾葛不清,以“仕”作為“學”的目標,便使天下英雄盡入此彀中。等而下之者,更是有“術”而無“學”,打著“帝王師”、“哲人王”的旗號汲汲于功名利祿之圖。

反思當下國學復興的熱潮,我們一方面固然要為傳統文化研究重新得到關注而感到欣喜,但更加要對隱藏在其背后的某些非學術的內容、某種民粹主義的情緒抱有深刻的警惕,筆者個人絕無法同意某些學者所主張的以所謂“通三統”為名,將傳統儒家學說與現代意識形態相結合,雜糅包裝成某種政治權力合法性來源的述論,現代學術的基本特質便是其不依附于特定權力與意識形態的獨立性,胡適早已說過儒教已死,我們不必再讓已死的幽靈飄揚在中國學術的上空?,F代大學本質上應該是一個擺脫意識形態束縛的學術中立機構,基于此點,其所教授的必須是儒學而非是儒教,民間可以搞各種讀經班,可以穿漢服,但在大學之中,教師在講授需秉持價值中立的原則,毋以個人好惡為褒貶。

從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復旦大學文科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來看,已從過去以學科分割為特征的、體系規整的課程設置,逐漸轉向賦予教師更大的自由度,進而開設大量專題性的、圍繞某種經典的閱讀與研究展開的、體現學術前沿水準的多元化的課程。過去課程體系的一大弊端在于,過于強調知識、結論的傳授。這種往往以××史、××通論命名的課程,學生在學習完了之后,除了記住一堆人名與概念來應付考試之外,很難登堂入室,真正進入古人的世界,從而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親切感與認同感,只是守著一堆毫無生氣的人名與概念在學術的門口徘徊。因此,以中文系在2001年之后推行的課程體系改革為先導,大量開設原典精讀的課程,以此構筑新課程體系的基石,這種改變在復旦學院核心課程的體系及經典讀書計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于原典精讀的重視,首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于經典的接觸度,與其花時間去記住200個文學家的名字還不如去精讀一遍《論語》,希望從某種師生共同感興趣的經典入手,在文本精讀的基礎上,輔以教師的引導,訓練學生閱讀古典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對于古典的興趣。

這種經典教育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與中國古代強調讀書需先識字的治經方式有共通之處,所謂的精讀自然要從最基本的疏通文義、典章故實入手,而不是搬弄一些二手的概念、分析與研究給學生。因此,古人的經疏史注在當下依然構成了我們進行經典教育與研究最重要的文獻基礎。以此入手,訓練學生點讀、理解中國經典的基本能力,進而培養其對于中國文化的同情之了解,在這方面很多學者已有共識,毋庸贅述。但筆者所欲申論的則是另外一面,即除了基本的文獻訓讀能力,基于現代學術的要求,經典教育還必須提供給學生什么。筆者以為最重要的便是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訓練,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古典學問與現代學術的不同取向。我們教學生讀四書五經,并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儒家道德的信徒,若因此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只能算是附帶的成績。經典教育在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加深其對古典的親近感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學的過程中需訓練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與科學的批判精神。

學生須對古代經典有所了解,這是作為一個中國現代知識人所必須具有的素養,但經典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教育學生信而好古,而是要在學習研讀經典文本的同時,習得現代學術的批判精神與思辨能力。20世紀中國學術從信古、疑古到釋古的演變過程無疑彰顯著學術研究從古典走向現代變遷,而經典教育課程的規劃亦要體現現代學術的研究水準。以中國經典的一般情況而論,這主要需在講授中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介紹經典文本復雜的多次結集形成過程,介紹歷代經師出于各種政治、文化目的對于經典的詮釋與曲解及古代政治與學術的復雜互動關系,介紹現代學術的前沿研究(特別是對于先秦典籍而言,最近五十年出土簡帛對于先秦學術史的改寫是必須傳遞給學生的重要訊息)。

總而言之,我們經典教育的目標并不是要向學生傳遞一個中國文化悠久、燦爛、連續的完美圖像,而是展現中國經典本身所具有復雜的歷史面貌,須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書寫中層累造成的特征(如三皇五帝神話的建構與發明),經典文本流傳形成的復雜性及其背后政治、文化動力(如尚書古文的公案),經典地位的變遷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如孟子升格運動)。通過這種建筑于精讀基礎上的文獻批判,學生一方面可以加深對于古代經典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在對文本制作形成的分析中,學習如何批判性地理解歷史記載、通過對相關經典研究論著的研讀建立起對學術史的基本了解、初步學會收集資料、開展學術研究的方法。

復旦大學自十余年前便提出建設研究型的大學口號,這一目標自然不是靠研究生數量的增長所能達成的,培養本科生的學術能力才是其中的根本所在。因此,所謂經典教育課程與以往課程的最大不同之處,便是要從注重知識傳授轉為注重學術能力的培養。而筆者私見以為經典教育課程最核心的兩點一個是扎實性,強調對于原典文本及第一手文獻的接觸與閱讀,不作耳食浮泛之言,奠定展開學術研究所必須的文獻學根基。第二則是前沿性,注意將經典研究論著及國際學術前沿的動態介紹給學生,側重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辨能力,進而了解學術史的演進過程,培養從事學術工作的興趣與能力。若能初步做到這些,庶幾近于在現代學術體制下展開經典教育的目標所在。

(本文摘自《讀閑書》,仇鹿鳴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 

    責任編輯:饒佳榮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安岳县| 望都县| 玉山县| 大化| 怀化市| 土默特左旗| 资讯 | 灵武市| 枣阳市| 刚察县| 玉环县| 肇庆市| 平定县| 白银市| 五大连池市| 宾川县| 遵化市| 如皋市| 东明县| 绵竹市| 长乐市| 绥宁县| 县级市| 嘉峪关市| 平乡县| 东光县| 安溪县| 襄樊市| 沈丘县| 乐陵市| 胶南市| 蒙阴县| 溧水县| 包头市| 河津市| 安泽县| 清河县| 道真| 页游|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