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開口”到“開腦”:背包闖世界,如何做到朋友遍天下?
文|中南屋 閆文靜
作者:閆文靜,80后,參與COP15,ECSEL,孟加拉格萊珉銀行等項目,目前在高校工作,熱愛旅行和探索未知,創辦Fellow人物志欄目。本文來自:西財心視野( ID:mind_vision_of_swufe )。
作為一個喜歡背包跑世界的人來說,對于如何結交外國友人,還是有不少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幾點感受。
語言是工具,不是目的
談到結交外國朋友,很多人的第一個擔心就是自己英語不好,怎么跟對方交流呢?其實在我看來這并不是最關鍵的問題。
首先,說到底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并不是目的。在我讀大學的時候,一直希望能夠利用學校國際化的環境,讓自己能夠去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所以我自告奮勇去做志愿者,輔導留學生的中文。
當時負責的老師問我:你是不是一定要歐美留學生?我說不用,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跟不同國家的同學交流進而去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如果非歐美留學生英語可以基本交流的話,那我也很愿意做他們的輔導老師。

所以我的第一位學生是突尼斯的,但是通過這位突尼斯的同學,我認識了一群突尼斯同學,最終認識了整棟留學生樓的學生,當然也包括歐美的學生。
其次,既然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那么英語就不是唯一的工具。
09年時不會阿拉伯語的我一個人在埃及東南西北跑了一大圈,待了近一個月。我會把重要景點的圖片打印出來,會設想當天會用到的重要句子,請青年旅舍的工作人員幫我在小紙條上把阿拉伯語寫在英語下面,我還會使用肢體語言輔助表達。

此外,人們在表達的時候,其實還會依據情景來做常識性的推斷。比如我們在公交車上就常常遇到類似場景:一個老外上車告訴(或者舉個小紙條)司機,他要去錦里。那可能到了錦里的時候,司機對著他說了一大堆四川話,那老外也不懂是啥,但是肯定會猜到,司機告訴他目的地到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外國人,常常是一句中文也不會說,但是照樣在中國東奔西跑。而比起他們的中文,我們英語其實已經算很好了,敢于開口很重要。
最后,開口其實僅僅是第一步,得從開“口”(open mouth)到開“腦”(open mind)。
我在國外求學和旅行的過程中遇到過不少的中國人,他們往往是呆在自己的圈子里邊,要么是一個人玩手機,要么是和中國人一起聊天,而且聊的還是在國內的那些話題。
每到這時候我就很納悶,會問他們怎么不會去跟外國朋友聊聊當地風土人情啥的。這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 — 我不知道能跟他們聊些什么。而且在有的人心中,往往會做一個預設:把人按照國籍之類的劃分小團體,本國人一個小團體,外國人一個小團體,而且外國人不喜歡和自己聊天,進而自己主動做了屏蔽。
我想我之所以會跟很多外國朋友聊得來的原因是我從來不做這種心理預設,在open mouth的同時open mind,始終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更加多元化的世界,對于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且有時候這種探索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在我的德國朋友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當時我告訴他們,我覺得意大利人比德國人浪漫多了。他們說為什么呢。我說因為我去意大利的時候看到好多人在街上kiss呀。朋友們說,我們德國人也會呀。但是我說,通過多次觀察,他們kiss的時間明明就比你們久多了。
德國朋友們聽了都大笑起來。然后我也順便給他們科普了一下,在中國大街上,這樣做的人還是不多的,尤其是年齡大的人更不會在公共場所秀恩愛,這是因為中國人大多對于情感表達比較含蓄。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候你們習以為常的擁抱親吻的行為,有的中國人會回避,并不是他們對你不友好,而可能只是因為他們不適應這種太直接的肢體接觸。
所以,以語言等工具為溝通媒介,敞開胸懷,放下主觀成見,不要自我設限和預設障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去傾聽多方聲音,也許你會看到一個更有趣的世界。

當你面對No!
很多人問我,有沒有覺得跟外國人溝通的時候有文化鴻溝,你有沒有受到過歧視……我說,盡管我面對了很多次No,但從來沒有覺得受到歧視。
在我做交換學生的時候,我選了一門課叫做《區域研究》。當時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在列表當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ppt陳述和論文的主題。
“選《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蔽艺f完以后,一個德國女生突然站了起來,指著我對老師說:“No, it's unfair, she's Chinese.”(不,這不公平,她是中國人。)這是一個交換生和本地學生一起上課的 50 人課堂,頓時所有的學生都靜悄悄地看著我,場面一時特別尷尬。當時我愣了一下,問老師是否可以兩個人選相同的話題或者合作。老師說可以。然后我對那個女生說:“你有沒有興趣跟我一起來做這個主題?”那女生繼續大聲的回了我一句No。
如果是你,你會覺得受到了歧視嗎?我倒一點沒有這種感覺。我說:“既然可以有兩個人同時選,那我就還是堅持這個主題吧?!比缓竽莻€女孩子又站起來,對老師說:“你必須承諾,你會同等地對待我們的文章,不會因為她是中國人而給高分?!蹦俏煌炼淅蠋熁卮鹨埠芮擅睿f:“我會給你高分,前提是你真的寫得很好?!?/p>
下課以后,一個法國女孩來到我身邊,說她對這個題目也很感興趣,希望一起來合作。而那個德國女孩子也找到我說:“我其實不是針對你?!蔽艺f:“我明白,我也很開心你對我的國家感興趣,如果你需要任何的資料,我可以找到中文以后翻譯成英文給你。”自此之后法國女孩成了我的朋友,而德國女孩每次看到我都會熱情邀請我去參加她們的party。
在中文的文化語境當中,我們不常直接使用“不”這些否定詞來回答,我們可能更多的是習慣找一個借口來婉拒。
而在國外,很多人不會像多數中國人一樣委婉,他們會很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些No,往往并不是針對個人的惡意和歧視。我對待No的態度就是 — 我尊重你的No,但是我也堅持我的Yes,不卑不亢,在規則框架內堅持自己的選擇。

向外走也是不斷向內看
我記得在做志愿者的時候,友情做導游講解,帶了十個留學生去熊貓基地,還事前做足了功課,查清楚了“大熊貓”,“小熊貓”,“小的大熊貓”這些對應的英語單詞都是什么;做兼職漢語老師的時候,除了上課以外,也熱情邀請學生到家里做客,和先生做了一桌地道的中國菜招待他們;而在剛到柏林時,因為不了解當地交通系統我錯過了末班地鐵,當時一位不認識的公交司機就跟著我一起看地圖,查地點,直到我坐上了正確的夜間公交車才交班離開,讓我在當時寒冷的異國夜晚,真的感受到了一種溫暖。
還有這次暑假在坦桑尼亞做志愿者期間,外國同伴們看到我吃了近兩周薯條之類的工作餐食欲不佳,就主動提出陪我一起去打牙祭吃米飯……

我始終相信,人性當中的一些特質,比如愛,信任,善意等等是不會因為所在國家的不同而有變化的,而生活中這些不起眼的小亮點正是我們能夠與他人結成深度關系和情誼的基礎。
我的記憶中,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美好而有趣的故事。我在孟加拉呆了近一個月,當時寄宿在Sanjida 家里。
她媽媽63歲了,24歲那年嫁給了她父親,共同度過38年后,她父親于一年前去世。閑聊時她媽媽取出珍藏多年的首飾盒,一件件地給我看,還用蹩腳的英語加當地話以及手口并用地回憶著每件首飾背后的故事,說到情難自已時潸然淚下。而我擁抱著她安慰的時候,能感受到的是沒有國界的人世間最普世的愛情。

意大利Monterosso小站,當時我在五漁村徒步完以后就在那里等火車。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很冷,而且很黑,我一個人在這不知名的小站臺等了很久的火車。
一般來說,歐洲的火車還是很準點的,但是那一天卻等了一個小時。終于我上車了,結果一眼望去,整個車廂,甚至可以目測到的前后幾節車廂都空無一人。我是一個膽子很小的人,從來不看鬼片,但是當時真的是有一種鬼片的即視感。我很忐忑地坐了幾個站以后,終于上來了兩個男人,一看就是很高大、很強壯的那種,他們無視那么多的空位,徑直朝我走來……我當時已經在心里做無數的安全預案了!
他們坐到了我的旁邊,然后呢,其中一個人,他從包里面摸出來了一本意大利語和英語的雙語詞典,接著開始用蹩腳的英文跟我蹦單詞!在那一刻,我真的感覺從恐怖片馬上變成了輕喜劇。也許就是這么奇妙,很多人會以這種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現在你的人生當中。
每個人在一聲啼哭中來到這個世界,也終將會不帶一物地離開,但是人的一生當中總是與各種人產生互動的。
結交外國朋友讓我們能夠接觸越來越廣闊的天地,是在不斷地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但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去接納不一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不確定,我們能否用最大的善意去對待別人,以及我們是否能自信地堅守自己的選擇……所以這種“向外走”,說到底更是一個不斷審視自己、拓展視野和提升格局,以及充盈內心世界的“向內看”。
(本文原載于中南屋公眾號:chinahouseproject,幫助中國青年走進發展中國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