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陸金所控股一季報到底是利好還是利空?
3月底,陸金所控股(LU.N;06623.HK)因其特別分紅方案受到市場高度關注。但在4月23日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財報中,陸金所控股營收同比下降30.9%,凈虧損8.3億元。
兩者對比,外界不由得對公司的經營狀況產生疑惑。但如果從小微貸款市場的金融規律看,陸金所控股的這份“慘淡”財報中反而透露出不少好轉的趨勢。陸金所控股稅前依然保持了盈利,財務壓力主要來自風控所需的風險撥備。未來,這些反而會使得業績表現更加穩健。

稅前依然盈利,透視一季報的“真相”
由于陸金所控股向100%擔保模式轉型,短期會因必要的金融成本給財報增添壓力。今年一季度其實已進入戰略驗證階段。一些重要的變化被掩蓋了。
首先,一季度凈利潤虧損主要原因為分紅導致的所得稅同比增加234%,這屬于為了回報市場和投資者而產生的手續成本,不能體現真實業績水平。在剔除這項影響后,陸金所控股一季度稅前錄得了4.5億元利潤,實質上處于盈利狀態,和當前業務調整后的整體表現是相符的。其報告期內總支出同比下降27%,體現了成本控制上的努力。
其次,在表面上的賦能貸款余額有所減少的情況下,陸金所控股一季度前期風險指標C-M3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1.2%改善為1%,信貸減值損失同比下降8.6%。已經逾期和造成的信貸損失,代表過去的資產質量,而C-M3這樣的貸款風控指標屬于“貸款遷徙率”,體現的是正常貸款與不良貸款的關系,用于動態預測未來資產質量,越低則未來表現越好。
所以,在戰略調整中,陸金所控股的資產質量表現已經更穩,風控能力相對以往得到提升。
最后,截至第一季度末,陸金所控股的收入率為9.0%,高于去年同期的7.3%。收入率是一筆新增業務里公司的收入占比,也就是變現能力。在100%擔保模式中,陸金所控股更多的收費由公司自身收取,看似業務規模不增長,但變現能力在提升。所以在穩住信貸損失的情況下,理論盈利能力反而會增強。
此外,在陸金所控股“消費金融+小微融資”雙引擎結構中,一季度消費金融貸款占新增貸款銷售額的42%,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24%,消費金融貸款已經占到當前貸款總余額的14%,意味著陸金所控股的業務集中度在繼續優化。消費金融業務的增長不僅兌現了前期承諾,也讓陸金所控股能更好地分散業務風險。
這實際上也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陸金所控股對戰略調整的陣痛早有規劃。大刀闊斧的多項去風險措施終于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指標的企穩。
適應環境,瞄準業務長期價值
陸金所控股早有成功轉型的經驗。這次調整中,2023年第三季度末,陸金所控股已經完成向100%擔保模式的過渡,2023年第四季度新增貸款全部由消費金融子公司作為表內貸款發放,或由平安普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在100%承擔風險的業務模式下提供。當把風險都攬到自己身上,前期的貸款規模收緊或許是必然選擇。
深挖這項行動的意圖,陸金所控股其實在適應大環境的變化。
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力,2023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著重強調要擴大融資擔保機構對農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但我們知道,在市場層面,小微企業領域一直是優質企業已經融資過飽和,而普通小微企業在宏觀經濟波動中,不容易證明自身償債能力,機構的信心也不足。
風險偏好的變化,讓不少小微企業不得不面對融資門檻的提高,而信貸機構也更難把增信成本轉移出去,陸金所控股自身的發展有可能同步被限制。
因此,對陸金所控股來說,利用好自身融資擔保牌照,轉向100%擔保模式,不但能打通業務通道,幫助小微企業暢通融資渠道,更能提升合作機構的信心,共同擴大未來的信貸業務前景。從中長期來看,業務增量就在這種變化中逐漸累積,且對應著持續提升的資產質量。
截至一季度末,陸金所控股承擔風險的貸款余額(不含消費金融業務)比例由去年同期的20.4%增至41.6%。短期花費更多精力在業務模式的轉變中是合理的。
風險撥備帶來的財務壓力無需過度擔憂
綜上所述,在向100%擔保模式轉型的過程中,陸金所控股的財務壓力其實來自風險管理需求。融資擔保作為一種金融服務,需要相應的“風險撥備”。風險撥備是融資擔保機構為了應對潛在信用風險專門設置的資金,它需要從機構的收入或利潤中提取,主要用于覆蓋未來可能發生的貸款違約造成的損失。
所以,陸金所控股的轉型意味著貸款余額風險承擔的增長,需要更多資源滿足風險撥備需求,風險敞口擴大,業績就會出現短期下滑。
但是,風險撥備本身是應對潛在風險的舉措,實際上體現出管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陸金所控股在進行風險撥備后,這部分資金不會成為信貸減值損失。在貸款的整個存續期內,陸金所控股逐步收取費用,會實現更多利潤。
這就體現了風險和收益都有滯后性。在陸金所控股進入100%擔保模式時,風險因貸款行業的性質會滯后出現,而陸金所控股的應對要提前,短期承壓屬于自然現象。在經過初期建設后,收益開始轉化,也存在滯后性,但最終會反映到報表上。通過自身的主動抗風險管理,陸金所控股將能真正穿越周期,實現長期主義的確定性。
結語
正如陸金所控股董事長兼CEO趙容奭所說,陸金所控股繼續把謹慎經營和長期穩定放在首位,重視質量而非數量。在它完成戰略轉型后,業務自主性提升、資產質量提升和風險管理水平提升優點顯著,股東回報也得到市場認可。
截至2024年3月31日,陸金所控股的銀行存款余額為394億元,凈資產為928億元,資產依舊雄厚。業績變臉,不過是一時的表象。陸金所控股從轉型中究竟收獲了什么,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港股研究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