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用閱讀給心靈松綁?聽聽閻崇年、麥家、彭凱平怎么說
該如何處理焦慮?怎樣才能情緒穩定地面對生活?怎樣規劃未來的人生?身處時代變化的風起云涌中,每個人都有諸多疑問。面對未知和挑戰,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巨石都壓在當代人的肩膀之上。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里,不變的是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智慧與力量。
那么在這個信息和知識都是唾手可得的網絡時代,閱讀對我們還有哪些意義?我們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4月23日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作家麥家、歷史學家閻崇年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原院長彭凱平通過分享他們自身關于閱讀的經歷和思考,與讀者一起分享如何從過度焦慮和緊張中抽身,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給自己“松綁”。
網絡時代讀書的變與不變
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傳統的紙質書閱讀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閱讀的方式日益豐富多元。在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看來,讀書通常有三種形式:一是用眼讀,二是用耳讀,三是用心讀,自古以來,皆是如此。“雖然隨著網絡的發展如今又有了電子書、網絡書,但讀書的基本形式不變。用眼讀可以體會文字的形體美;用耳讀可以欣賞語言的音樂美;用心讀可以收獲心靈的智慧美。”數字化、網絡化為圖書館藏書空間、讀者讀書方式帶來巨大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數字書與紙質書不能互相取代。閻崇年說到自己的一個例子:“我讀明朝《度支奏議》,其中一個字模糊不清,查數字書也不清楚;再查縮微膠卷還是模糊;最后查明代原版線裝書,看清楚了。猜測排除,真相大白。所以,紙質書永遠不會落寞,它的精品,作為學術性、藝術性、文物性、經典性會一直存在。”

閻崇年
今年是“百家講壇”播出《清十二帝疑案》和中華書局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20周年,為此中華書局剛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修訂珍藏版)。這部書20年來已出版18種版本,累計發行超百萬冊,長銷不衰。閻崇年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對于參與其中的讀者、創作者、互聯網平臺等的期待是:多出精華之作品,多出高質量之作品,多出創新之作品。”
著名作家麥家認為,這個世界是用文字連接在一起的,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閱讀都在起這樣的作用,“閱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都喜歡聽故事。這是為什么?人只有閱讀是最便捷的滋潤心靈的方式。所以如果我們要重視自己的心靈,必須要去閱讀。”
作為心理學家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原院長彭凱平長期從事相關研究,他認為閱讀是一種神經元的電生理的反應,它對我們來講其實是身心一體、身心合一的,從心理學來說,所有我們的知識文化概念符號,這些看起來是抽象的事情,進到我們身體都變成了我們的情緒、情感、欲望、思想、身體的行動,所以方式不重要,產生的效果,產生的身心靈的一種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閱讀會對人的大腦會產生一個再造的過程。閱讀它不僅僅調動人的視覺、聽覺、觸覺、感覺、動覺,這些活動最后都要在大腦的前額葉產生神經元的網絡聯系,讓我們的某一部分的意義的聯系更加活躍、更加高效,更加協調,大腦隨之產生愉悅、幸福、美的感受,這個可能就是閱讀的真實的意義,所以我是非常提倡各種形式的閱讀。”

麥家
網絡時代的閱讀,讓思想碰撞出新火花
通過網絡,讀書也逐漸變成一件可以和更多人分享的事情。麥家有一個公眾號“麥家陪您讀書”。迄今為止,麥家在公號上已經陪伴讀者閱讀了300多本書,有2500多期與讀書相關的內容。麥家在線下線上舉辦讀書活動的初心在于,他認為幫助大家走進文學深處,領略文學之美是他這樣的專業文學讀者應有的責任。
“文學是需要氛圍的,我們讓一些年輕人、一些文學愛好者聚集在這里不但是讀書,也是一種社交。閱讀一方面是跟自己在發生相關,其實同時它也通過閱讀構成一個看不見的世界,讓愛書的人聚到一起,讓愛書的人有更多的熱情和時間去讀書。”
越是嘈雜信息過載的時代,越需要沉浸下來閱讀。麥家說:“科技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文精神,那么人也將異化成野獸。或許身體無限強大,但內心無限蒼白,所以閱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麥家回憶自己的閱讀歷程,12歲那年與《林海雪原》的相約改變了他。在那個書本缺乏的年代,這本書讓年少的麥家感知到了更大的世界,也促使他離開村莊,去見識更多的人和事。
“除了父母、身邊朋友的指點,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呢?我覺得就是書籍,書籍就是一個有智慧的親人。翻開一本書,其實你就是和智慧握上了手。所以為什么我覺得一直鼓勵大家讀書,其實就是為了讓你在各種各樣人生的選擇面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麥家說。
從傳統的紙質書到便捷的電子書,從具有沉浸感的有聲書到具備深度的書籍解讀。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人們對閱讀的方式有了更為豐富的選擇,傳統出版行業從業者、作者也紛紛嘗試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閱讀這件事本身。閻崇年、麥家、彭凱平三位都曾在類似帆書這樣的互聯網平臺,通過講書,用專業視角為書友們提煉書籍精華,為閱讀體驗增添了新的維度。
在帆書看來,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把人類的智慧和思想通過溝通、交流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語言的交流,通過共創的解讀、碰撞與探討,更多的靈感和智慧得到激發,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創造。每一個人小小的感悟與分享,碰撞在一起,就會激發大大的能量。

彭凱平
在網絡平臺上,有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分享寫出來,彭凱平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人類的文明和智慧從來都不是屬于少數人的,所有的智慧都是碰撞出來的,它其實是我們人類共同創造出來的思想碰撞的產物。通過網絡平臺,大家去解讀一個經典的著作產生的智慧,就提供了一種契機。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在閱讀過程中間產生自己的思想,而這個思想有的時候和原來的這個書都沒什么關系了。這個思想、這個書,它是一個誘因,甚至就是一個土壤,讓我們在這個土壤上產生更多的新的不同的智慧,有的時候你發現你在讀別人對書的理解解讀時,能激發你產生和這本書完全無關的一些感悟、思想、智慧。這就是為什么說讀書其實不是讀懂對方,讀書其實就是用來激發自己,它是激活我們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心里的感受,這個才是讀書的真正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