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陸金所控股一季度凈虧8.7億元,促成貸款余額同比降45.4%
4月23日,中國平安旗下美股和港股雙重主要上市公司陸金所控股(NYSE:LU;06623.HK)發布2024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
一季度,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收69.64億元,同比下降30.9%;實現凈利潤-8.3億元,上年同期為7.32億元;實現歸屬于集團股東的凈利潤為-8.7億元,上年同期為6.72億元。
陸金所控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容奭表示,第一季度,公司繼續把謹慎經營和長期穩定放在首位,堅持重視質量而非數量。在完成五大降低風險及多元化行動(包括四項組合變動及一項業務模式調整)之后,早期風險指標有所改善。同時,本季度的所有新增貸款由消費金融子公司發放,或由擔保公司按陸金所控股的100%擔保模式賦能。
陸金所控股聯席首席執行官計葵生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見證了消費金融業務的增長,本季度消費金融貸款占新增貸款銷售額的42%,高于去年同期的24%。消費金融貸款目前占總余額的14%,較上一年度及季度都有所增加。100%擔保模式下的貸款比例也在不斷增加,目前26%的普惠貸款余額按這一模式賦能。
值得注意的是,陸金所控股一季度財報披露了高層領導變動。
財報顯示,由于個人原因,徐兆感提出辭任陸金所控股首席財務官。朱培卿獲委任為該公司新首席財務官及董事會秘書。該變動將自2024年4月30日起生效。
朱培卿于2018年4月加入平安銀行,自2018年4月至2024年4月擔任平安銀行總行財務企劃部總經理。在此之前,他自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擔任凱捷中國大中華地區金融服務行業管理合伙人并自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擔任大華銀行(中國)第一副行長兼副首席財務官。自2003年6月至2013年5月,他于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咨詢擔任多個職務,向金融行業提供審計、財務管理、風險、稅務及數字服務。2002年9月,朱培卿在中國工商銀行開始其職業生涯。
促成貸款余額2702億元,同比下降45.4%
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陸金所控股所賦能的貸款余額為2702億元,同比下降45.4%;累計借款人數由2023年3月31日的約0.194億人增加12.4%至約0.217億人;第一季度所賦能新增貸款為481億元,與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15.6%。
第一季度,陸金所控股按貸款余額計算的零售信貸賦能業務收入率為9.0%,而2023年第一季度為7.3%;陸金所控股(不含消費金融附屬公司)所賦能新增貸款的風險承擔比例由2023年同期的22.6%上升到100%。截至3月31日,陸金所控股(不含消費金融附屬公司)承擔風險的貸款余額比例由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20.4%增至41.6%;陸金所控股(含消費金融附屬公司)承擔風險的貸款余額比例由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24.5%增至48.3%,增信合作伙伴承擔風險的貸款余額比例為50.1%,其中平安財險占大部分。
截至3月31日,陸金所控股已賦能貸款總額的30天以上逾期率為6.6%,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為6.9%;90天以上逾期率為4.4%,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為4.1%;消費金融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1.6%,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為1.5%。
技術平臺收入同比降49%,凈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5%
財報顯示,從收入結構看,陸金所控股營收主要來源于技術平臺收入、凈利息收入、擔保收入、其他收入和投資收入。
一季度,陸金所控股的技術平臺收入為25.53億元,同比下降49.0%,主要由于新增貸款銷售額及貸款余額減少導致零售信貸賦能服務費減少,以及交易量減少導致轉介及其他技術平臺收入減少。
凈利息收入為28.45億元,同比下降15.0%,主要是由于貸款余額減少,部分被該公司消費金融業務的凈利息收入增加所抵消。
擔保收入為9.25億元,同比下降34.7%,主要是由于貸款余額減少及平均費率降低。
其他收入為3.19億元,而2023年同期為2.27億元。這部分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在催收表現改善的驅動下賬戶管理費增加。
投資收入為3.22億元,而2023年同期為0.75億元,主要是由于若干風險資產相關虧損減少,被投資資產收入增加所抵消。
截至3月31日,陸金所控股銀行存款為394.42億元,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為395.99億元。截至3月31日,凈資產為928.25億元,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為936.84億元。
陸金所控股是由中國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公司。2020年10月30日,陸金所控股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3.50美元,募集資金總額約為23.63億美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