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街上的四川餐飲品牌越來越多?
本篇原創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DT商業觀察,作 者:井 子,編 輯:鄭曉慧 設 計:戚桐琿,運 營:蘇洪銳 監 制:張晨陽。
川渝,似乎成了不少餐飲品牌的發源地和大本營。
比如在奶茶這個賽道,近日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的茶百道和門店數超過8000家的書亦燒仙草,都來自成都。加盟商都得排隊搖號的霸王茶姬,也早在2021年就把總部移至成都。
除了奶茶,從中國大陸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餐飲公司鄉村基,到中國目前市值最高的餐飲公司海底撈,也無一不是從川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川渝餐飲品牌是怎么開到全國的?
川渝餐飲的三大特點
實際上,松弛的川渝人民為全國老饕們貢獻過不少美食,比如冒烤鴨、串串香、酸辣粉、火鍋……單拎出一道川渝美食就是一個百億千億級的大賽道。
早在20世紀80年代,川渝餐飲就在國內掀起了第一次熱潮,但那時候大多偏好“守正”,安之“川渝”一隅,還沒走向全國。
到了2013年前后,川渝餐飲市場崛起了“新一代川軍”,除了獨具川渝特色的火鍋、串串,還有奶茶等。它們背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川渝市井飲食文化、以及越來越活躍的消費市場,再加上新的營銷手段、產品思維和管理方式,將更多川渝餐飲品牌推向全國。
截至2023年上半年,川菜門店數量已超過32萬家,遠超粵菜(13.8萬)、江浙菜(12.2萬)等菜系門店數量,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大菜系。據餓了么政務事業部、四川總經理陳君璇分享,2020年-2023年,川菜的影響力穩居地方菜市場第一。
可以說,川菜已占據了市場和行業第一的位置,名副其實成為“開店最多、認知度最廣”的菜系。
從消費者側和品牌側來看,川渝餐飲品牌受歡迎的原因都頗有相似之處,往往具備三個特征:
1、占據中間價格帶,價格親民;
2、產品和服務標準化;
3、供應鏈強勁、以加盟模式為主。
先說價格。以奶茶為例,茶百道、書亦燒仙草、霸王茶姬三者的人均價格均在20元以下。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新式茶飲行業研究報告》,20元以下的新式茶飲品牌占據了市場85.3%的份額。
換句話說,20元以下的市場才是主流,而這些川渝奶茶品牌恰好占據了10-20元的中端市場。

但想要經營好一個品牌,光靠平價還不行,平價也需要更高效的經營模式去實現。
而這些中端奶茶品牌都以加盟模式為主,這就意味著平價、產品標準化、供應鏈和加盟商,都是環環相扣的。
一方面,對品牌來說,開放加盟可以和加盟商共擔成本,降低開新店的門檻,加快拓店速度。而相對10元以下的蜜雪冰城,中端價格帶的定價也讓加盟商能夠賺取一定的溢價。
另一方面,加盟本質上做的是2B的生意。這就要求奶茶品牌們有一個強勁的供應鏈系統,把加盟商的開店成本降下來,同時做多品牌總部的利潤。
以茶百道為例,截至2024年2月18日,茶百道擁有7927家門店,直營店為6家,加盟店占比達到99%以上,而在2020年初,茶百道門店僅有531家。茶百道的總營收也一路上漲至57億元,且加盟店毛利率維持在34%-36%之間,一直保持在穩定的水平。

事實上,在競爭激烈的餐飲行業,品牌拼的不僅是產品壁壘,還有對用戶需求的快速反應、供應鏈的速度和對加盟商的管理。這都要求品牌在標準落地、門店管理、協同都有很強的執行力。
而在這一方面,川渝新茶飲乃至整個川渝餐飲界的“前輩”,早已寫好了一份“武林秘籍”。
中國餐飲看川渝,川渝餐飲看海底撈
如果說川渝新茶飲是后來居上的新貴,那么成立于1994年、在全球二十大連鎖餐飲品牌中唯一上榜的中國品牌海底撈,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連鎖餐飲鼻祖”。
截至2023年末,海底撈有1351家直營門店,而且在2023年推出了29款全國性新品和超過300款本地菜品。餐飲連鎖專家、和弘咨詢總經理文志宏曾表示,海底撈在下沉市場有很大的門店拓展空間,直營起家的海底撈對門店有很強的管控能力。
而海底撈手里的1300家直營門店之所以能擺出一樣的果盤、甩出相似的面條、給客戶提供花式服務,背后都是統一嚴格的菜品和服務標準,而且遵循著“制定/更新標準——落地標準——未達標準就立馬補救”的三部曲。
這就不得不提到海底撈的內部黑話“四色卡”。據海底撈信息科技部PMO頡鵬偉對InfoQ的分享,海底撈在飛書上建立了不同考核標準,包括黃卡、紅卡、藍卡和綠卡,分別對應菜品出品、服務、衛生和食品安全。

就拿出品來說,海底撈每個門店有70-80個SKU,每個SKU都有對應的克重、溫度、擺盤要求,如果不符合標準就不能出餐,這在海底撈被稱為“黃卡標準”。
過去,這些出餐相關的SOP往往會被打印成白紙黑字、張貼在廚房里、出餐處或者其他地方,每更新一次都是一份巨大的溝通、管理成本?,F在只要打開飛書,任何一家門店的員工都可以收到總部的最新推送。
光制定標準還不夠,海底撈門店經理、質檢員、安全員等有權限的員工,還會通過“打卡”,確保員工落實標準。他們可以隨時在飛書上對一線人員進行“四色卡”打分考核,員工需要在48小時內響應、改進。
借助飛書等工具優化門店考核體系、完善財務、供應鏈管理系統等舉措帶來的優勢,在海底撈的財報上有著更直觀的體現。
2024年3月26日,海底撈發布的2023全年業績公告顯示,三大類成本費用中的員工成本為130.4億元,占收入的百分比為31.5%,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翻臺率提升,人效提高、用工結構優化。

與此同時,海底撈也更新了未來即將開放加盟的策略。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宣布加盟后的兩周,海底撈已經收到了數以千計的申請。
理解海底撈,成為“下一個海底撈”
在后續無數投資人的投資標準中,能不能成為下一個海底撈的關鍵主要看容不容易標準化。
這不僅跟產品本身有關,也跟門店、加盟商、供應商管理有關。
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連鎖餐飲品牌往往面臨著幾大常見難題:缺乏人才激勵機制、缺乏門店管理、缺乏操作規范、缺乏對上游供應鏈的管理。
尤其是在品牌開放加盟后,門店越來越多,管理半徑越來越大,管理難度也呈指數級增加。亞特餐飲聯合創始人王一涵就表達過:“加盟商的動作,他可能在后續日常的經營當中會走形?!?/p>
為了最大限度避免“走形”,做到像海底撈一樣千店一面,川渝品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飛書,通過工具協助上傳下達。
成立于2012年的烤匠麻辣烤魚,過去四年一直保持年均新增10家直營門店的穩健速度,同期的烤魚品牌很多都已經銷聲匿跡。而烤匠擴張關鍵就在于:不要人管人,而是借用高效的工具管人。
直營體系里,店長即是分店老板,肩負著門店運營和店員管理的工作??窘迟N心地為每位店長安排飛書“小秘書”,幫助店長快速熟悉工作、匯總運營數據、做經營決策。

“小秘書”不僅縮短了店長培養周期,還讓店長省去繁瑣的重復勞動,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提高消費者體驗。除此之外,烤匠還通過飛書管理著1800+名員工健康證,保障食品健康安全,搭建高潛人才社區,持續追蹤員工學習效果。
和海底撈、烤匠一樣,來自重慶的亞特餐飲同樣深諳借助高效工具管人的法則。
重慶亞特餐飲旗下有知名品牌萍姐火鍋、鹵校長火鍋,均是排隊王。此外,萍姐火鍋還有“火鍋界文和友”之稱,長安亭院大唐不夜城火鍋則是把“大唐不夜城”搬到了深圳,幾乎是開一家火一家。
作為這些網紅品牌背后的操盤手,重慶亞特餐飲就充分發揮了飛書在跨部門合作中的協同作用。
拿開發新品來說,涉及到到研發、采購、培訓、營銷、運營、門店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而通過飛書的多維表格協作可以把流程劃分為“菜品信息收集-菜品研發-試菜-確認上新-供應鏈打樣-培訓-新品驗收”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和重要節點對應到人,系統自動提醒、同步信息。
結果是,跨部門合作中的溝通問題、信息不對稱大大減少,萍姐火鍋店里8秒水爆肚、白桃烏龍拿鐵等網紅大單品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來。
溝通不止存在于公司內部,總部和供應商、加盟商的溝通同樣重要。飛書同樣也能賦能對外的溝通,讓供應商、加盟商用最快的速度聯系到總部。
亞特餐飲不僅建立了一個集中管理招聘信息和候選人的平臺,全員all in飛書,而且打通全員通訊錄,總部可以即時聯系到門店的員工。萍姐火鍋店店長表示,用了飛書后,“我們跟總部之間的溝通更便捷,問題點能夠盡快地、及時地去處理”。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飛書總是和光鮮亮麗的互聯網公司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是,餐飲這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傳統行業,正在因為數字化的工具變得扁平、高效,誕生出越來越多的“海底撈”。
寫在最后
在新式茶飲這個市場,比成都還早出圈的城市其實是深圳。
當年,喜茶和奈雪的茶兩大新式茶飲鼻祖總部紛紛設立于此,二者拉開了奶茶“消費升級”的序幕,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過去的街邊10元一杯的奶茶賣上了星巴克的價格。
2021年,奈雪的茶登錄港交所,資本篤信消費升級的故事,但變化正悄然發生。
同一年,霸王茶姬接連斬獲了兩輪超3億元的融資,正式把總部從昆明搬到成都;茶百道實現營收36.44億元,比前一年翻了三倍還多;書亦燒仙草則新增了2663家門店(極海數據),門店總數突破7000家。
這些新式茶飲品牌里的新貴,以川渝地區為大本營和發源地,在全國范圍內攻城略地,借助飛書完成了一場由內到外的平權運動。
亞特餐飲聯合創始人王一涵認為,在企業內部,“用了飛書之后,從上到下它會是更扁平化的一個管理,各部門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開放和同頻”。
如果放眼到整個行業,餐飲品牌借助飛書高效管理,搭建更高效的經營方式,節省成本,然后把品類的價格打下來,讓更多人能享受“奶茶自由”“火鍋自由”“串串自由”。
至此,餐飲行業里的“川軍”,不只給我們帶來了舌尖上的美味,也交出了地方美食連鎖化現成的優秀作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