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海棠雅集”下江南:首次走進浙東唐詩之路源頭
從東晉的蘭亭雅集與留存至今的《蘭亭序》,到宋代的西園雅集與繪畫,一直到明清之際的各類文人雅集,在中國文化史上,雅集作為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賞畫論書的集會,融會琴棋書畫,曲藝、樂器等,重交流討論與心靈的契合,而且會根據不同的時令、環境、主題、韻制而創作。
澎湃新聞獲悉,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是一項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古體詩詞雅集活動。4月20日,第十三屆恭王府海棠雅集“海棠雅集走進浙東唐詩之路源頭漁浦”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漁浦舉行,這也是海棠雅集創辦一百多年來,首次來到杭州。

元代錢選 《八花圖》卷(局部海棠) 故宮博物院藏(非展出作品)

第十三屆恭王府海棠雅集“海棠雅集走進浙東唐詩之路源頭漁浦”,古琴演奏
雅集者,雅會也。宋代詩人程洵曾留下過“幸無俗物惱幽人,只可劇談佳客對。雅集何須畫作圖,風流自可追前輩”的詩句。北京恭王府的詩詞與雅集文化由來已久,從《嘉樂堂詩集》《延禧堂詩鈔》《萃錦集》以及《云林書屋詩集》等均可見一斑。
“海棠雅集”早在恭親王奕訢之孫溥儒、溥僡時期便有定制,至輔仁大學時期,陳垣校長以《紅樓夢》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詩社”為題,每到司鐸書院(今恭王府)海棠花開之際,遍邀京城學人來府雅集,極盡風雅,王國維、陳寅恪、顧隨、余嘉錫等名宿巨擘流連于此,互有唱和,極盡風雅。此后,幾番時遷事易,“海棠雅集”逐漸沉寂下去。
2011年,經知名學者周汝昌先生的倡導和多方努力,“海棠雅集”正式重啟,至今已持續舉辦十二年,并出版了多部雅集詩選,已成為全國范圍內規模大、規格高、影響深遠的詩詞文化活動,不僅是文人雅士吟誦詩文、切磋學問的集會,也是推動創作、激發靈感、傳承文化的平臺。
雅集:文獻展出、古琴演奏、吟詩揮毫
今年“海棠雅集”來到浙東唐詩之路源頭漁浦,在中華詩詞學會、南開大學的支持下,與中共杭州市蕭山區委員會、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第十三屆“海棠雅集”,以詩會友,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海棠雅集”由“海棠雅集文獻展覽”“第十三屆海棠雅集詩詞交流活動”以及“學術研討會”三部分組成。4月20日上午的“海棠雅集”活動現場,89歲的古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釗先生一曲清雅悠揚的《漁樵問答》拉開了活動的序幕。
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馮乃恩表示,今年的“海棠雅集”不同以往,因為我們來到了人文薈萃的蕭山義橋。此次恭王府與義橋鎮這兩處飽含歷史底蘊、詩脈流傳的地方相互映襯,恭王府海棠雅集與浙東唐詩之路相互交織,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這樣的安排,不僅是對古典詩詞文化的致敬,更是對傳統文化現代傳承的積極探索。

雅集現場
據義橋鎮負責人介紹,義橋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地處錢塘江、浦陽江、富春江三江匯流處,位于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和大運河詩路的交匯點,是浙江省首個“中華詩詞之鄉”、首批“詩路名鎮”,文化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義橋漁浦更是以獨特的地理環境、秀麗的湖光山色,使得謝靈運、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等100多位古代詩人流連忘返,并留下了240多首謳歌漁浦的精美詩篇。近年來,義橋鎮不斷深入挖掘“浙東唐詩之路”歷史文化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詩詞文化,已成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一大亮點。

蕭山義橋漁浦

“浙東唐詩之路源頭”石碑
此次雅集,共有鐘振振、楊逸明、張福有、盧盛江等近百位國內詩詞界的名家和學者參加。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天參加雅集的詩家通過抽簽配對的方式結為詩友,圍繞“海棠雅集走進浙東唐詩之路源頭漁浦”這一主題吟詩唱誦、互換禮物、交流心得。活動下半場,詩家們進行現場筆會交流,用書法筆墨詩詞暢寫漁浦秀美風光和人文風情。當天的海棠雅集活動共征集到400余首作品。
雅集同時展出的“相邀海棠花開時——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獻展”,通過大量珍貴文獻和圖片資料,回溯了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的歷史源流,展示了歷年雅集的名家詩選和書作。

“相邀海棠花開時——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獻展”展出的文獻

“相邀海棠花開時——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獻展”現場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沈華維在參觀展覽后認為,浙東地區這些年挖掘整理了大量“浙東唐詩之路”源頭資料,感覺這是一件對得起古人、又功在千秋的事業,令人敬佩,“實際上,持續多年的恭王府海棠雅集和浙江詩路文化帶建設的實踐,都是近年來詩詞文化全面發展繁榮的一個縮影。”
論壇:從浙江詩人賀知章到詩詞中的漁浦
當日下午,“傳統詩詞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與發展:以浙東唐詩之路和恭王府海棠雅集為例”學術研討會在漁浦三江源頭舉辦。
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鐘振振就《賀知章的文化意義》進行了發言。鐘振振認為,賀知章可以說是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盛世文士人格的典范,“賀知章是‘浙東唐詩之路’上浙東本土詩人的代表。和他有關的遺跡,到后來又成為‘唐詩之路’上著名的打卡點,有很多慕名到唐詩之路、到浙東來,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慕賀知章的名,當然,還要提到他的書法,歷史上,賀知章的隸書、草書都是寫得非常精妙、非常飄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他的一生波瀾不驚,37歲中進士,唐玄宗后重用他,這固然是因為他個人的品德、個人的魅力、個人的才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團結南方的大族。”

學術研討會現場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沈華維以《恭王府海棠雅集和浙江打造詩詞之路的成功實踐帶給新時代詩詞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啟示》為題作了發言,他表示,善于創造經驗的浙江于2018年就提出“以詩串文”為主線,以詩為點睛之筆,高質量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詩路文化帶,全面展示浙江詩畫山水,全面推進“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已經初步呈現出品牌效應,尤其是“浙東唐詩之路”源頭的蕭山,充分挖掘歷史積淀與積累,把深厚的文化底蘊變為發展自信,把獨特的自然資源變為經濟文化發展的優勢。

“浙東唐詩之路”示意圖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盧盛江在發言中剖析了蕭山漁浦在唐詩之路中的地位,他介紹說,“漁浦”這個地名出自《會稽志》,有“漁浦是舜漁處也”, 南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在詩中曾把漁浦顯然是作為一個名勝來記寫。唐代孟浩然有一首詩名為《早發漁浦潭》,“東旭早光芒,渚禽已驚聒。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所寫的起點明顯就在漁浦。 “浙東唐詩之路”還有一條線,就是沿著錢塘江溯流而上,經過錢塘江、富春江,經過金華,到溫州等地;還有一條線就是浦陽江,李白有一首詩《送楊山人歸天臺》,是到天臺去,詩里講到“沙明浦陽月”講的就是這里,明顯就是沿著這里從浦陽江。漁浦是緊臨浙西,那時候是睦州,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連通浙東和浙西的樞紐。
漁浦在詩詞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源頭,也是各條詩路的樞紐,同時也是唐人喜愛的游覽的勝地,從六朝謝靈運、丘遲到唐代詩人都描寫了它的山水之美。而且唐代詩人還為它蒙上隱逸文化的誘人色彩,這些都值得研究。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中華詩詞創作研究院院長曹辛華在《現當代蕭山詩人群及其意義》的發言中認為, 近現代“蕭山詩人群”多為科舉出身的官僚文人 ,但近現代蕭山還有一批職業身份復雜、經歷坎坷但鐘愛詩詞的“鄉邦詩人”,他們創作活動和詩詞規模也頗可觀。這些詩人在青年時期雖名不見經傳,但在1949年后還堅持創作,交游唱和,提攜后進,成為延續蕭山文脈的重要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