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美軍首次在菲律賓部署中程導彈系統,值得警惕的特遣隊
冷戰結束后美軍首次在菲律賓部署中程導彈系統,這是美軍在中國周邊強化前沿部署的最新軍事動作,針對性很強。
據“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道,能夠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標準-6”導彈的美國陸軍新型陸基導彈發射系統(編者注:“中程火力”導彈系統)被部署到菲律賓北部,這是該系統首次出現在“印太地區”。
中國外交部4月18日回應稱,對有關動向表示嚴重關切。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國為謀求單方面軍事優勢,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在中國的家門口強化前沿部署,美方此舉加劇了地區的緊張局勢。我們敦促美方切實尊重他國的安全關切,停止挑動軍事對抗,停止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以實際行動減少戰略風險。中國外交部表示,菲方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美方此舉的真實目的以及迎合美方的嚴重后果,不要以犧牲自身的安全利益為代價,為美國火中取栗,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程火力”導彈系統。
美陸軍的“新寵”
根據美國太平洋陸軍發布的消息,這次部署是美菲“Salaknib 24”演習的一部分,美國空軍第62空運聯隊的C-17A運輸機于4月7日將美國陸軍第1多域特遣部隊第3野戰炮兵團第5營C連的“中程火力”導彈武器系統(MRC)從華盛頓州劉易斯-麥科德聯合基地運抵菲律賓,期間共計飛行15小時,累計飛行距離大于12875公里。隨后,在4月11日,成功將該系統部署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

“中程火力”導彈系統通過C-17運輸機部署到菲律賓,展示了其較好的戰略機動性能。
“中程火力”導彈系統(又被稱為“堤豐”導彈武器系統)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陸軍研制的一種新型陸基機動中程導彈武器系統,是美國陸軍“遠程精確火力”(LRPF)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是美國陸軍現代化的優先事項。該項目旨在研發更精確、更具殺傷力、射程更遠的新型武器,如導彈、火炮、火箭炮等。美國陸軍要求這些系統必須能夠瞄準并摧毀或降級敵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系統,使聯合部隊能夠實現機動和行動自由。
在這個計劃中,中程導彈系統又是重中之重,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中程能力”導彈系統,此外還有“精確打擊導彈”項目、“帕拉丁”榴彈炮改進計劃,下一代“增程型榴彈炮”和研發智能、快速、互聯型武器等。現在看,只有“中程火力”導彈系統、“精確打擊導彈”等項目進展比較順利,而幾個與火炮有關的項目不是下馬就是進展緩慢。上個月,美國陸軍對外宣布,停止58倍口徑“拓展射程加農炮”(ERCA)項目的研發工作。
2022年4月,美國陸軍表示將在2023財年將“機動中程導彈”(MIRM)項目更名為“戰略中程火力”(MRC)項目,項目計劃在2023年前將陸基“戰斧”巡航導彈和“標準-6”導彈的發射裝置集成到半掛式卡車上以實驗性部署。2023年12月,美陸軍接收了首個陸基“中程火力”(MRC)連,交付硬件為一套完整的“中程火力”地面設備和重裝能力,包括一個連操作中心、四輛發射車以及改裝拖車。該系統與美海軍的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類似,每個發射器配備4單元MK41垂直發射系統,能夠發射對陸攻擊型“標準”-6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美國陸軍計劃組建4個“中程火力”導彈連,每個連將裝備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8枚“標準-6”導彈。
“戰斧”導彈可以說是一款大眾熟知的巡航導彈,但現在的“戰斧”性能早已是今非昔比,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戰斧”導彈已經發展了五代,美軍裝備的主力是第四代和第五代“戰斧”導彈。第四代“戰斧”由第三代改進而來,使用了新的彈頭材料、增加了數據鏈以及部分修改了氣動外形,戰斗部重量提高到了450千克,導彈具有更好的隱身能力,可在飛行中改變方向, GPS抗干擾能力也獲得了增強,具備攻擊“時間敏感目標”的能力。在批量制造第四代“戰斧”巡航導彈的同時, 雷神公司已經開始了第五代“戰斧”巡航導彈(“戰斧”Block4)的研究設計。
2020年1月,美軍開始將“戰斧”Block4導彈(即第四代“戰斧”)升級至Block 5。Block 5型將分為基本型、5A型和5B型3個版本,3型導彈均將增加射程,并升級導航和通信系統。5A型又稱海軍打擊型“戰斧”,增加了相控陣末端主動雷達,可用于打擊水面艦艇,尤其是對付航母、兩棲攻擊艦、大型驅逐艦等大型水面戰艦的能力,成為美軍的反航母導彈,該彈計劃在2023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5B型新增聯合多效應戰斗部(JMEWS),提升對陸地硬目標、深埋目標和一體化防空系統打擊能力。美國海軍將分批開展升級工作,每批升級90枚導彈,直至全部完成。雷聲公司透露,將在美軍現役4000多枚“戰斧”Block4/4+巡航導彈接受中期檢修時,將其中一部分升級為“戰斧5A”型巡航導彈,其他升級為“戰斧5B”型巡航導彈。
“標準-6”導彈是一款遠程艦載防空導彈,射程超過370千米,該導彈的“主職”是防空作戰,但也可以用于反艦和對地攻擊,已經成為美軍的“全能選手”。2016年1月18日,美海軍進行“標準-6”反艦測試,安裝了“宙斯盾”基線9.C1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在夏威夷導彈測試場用“標準-6”擊沉了作為靶艦的“佩里”級護衛艦“魯本·詹姆斯”號,展示了其遠程反艦能力。雖然該導彈的戰斗部比不上專用的反艦導彈(只有80千克),但““標準-6”導彈以超音速飛行,動能較大,2-3枚也能讓一艘5000噸級以上的戰艦失去戰斗力。
美陸軍未來介入西太的急先鋒
從現在公布的信息看,此次美國陸軍在菲律賓部署“中程火力”導彈系統是美菲聯合演習的一部分,演習結束后,導彈系統會運回美國本土,不會常態化部署在菲律賓。這次千里迢迢前往菲律賓參加演習是為了驗證該導彈系統遠程戰略機動部署能力,為以后機動部署積累經驗。

多域特遣隊未來還將配備“暗鷹”高超聲速導彈,具備更強的中程打擊能力。
也許有讀者已經留意到部署這個導彈系統的部隊是美國陸軍多域特遣隊,名字比較新奇,這個部隊是美國陸軍軍事改革誕生的一種新作戰力量。“多域戰”概念在2016年10月被美國陸軍在陸軍協會年會上首次提出。在2017年2月24日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聯合發布的《多域戰:21世紀的合成兵種》白皮書中,美軍對于發展“多域戰”的背景、必要性及具體落實方案進行了闡述。根據美軍的表述,“多域戰”強調打破軍種、領域之間的界限,拓展陸、海、空、天、電、網等領域聯合作戰能力,以實現同步跨域火力控制和全域機動,在多個作戰域建立和保持對敵優勢,從而在美陸軍全域作戰、跨域打擊能力躍升的基礎上,最終實現與其他軍種高度融合。

“海馬斯”火箭炮可發射PrSM導彈,同樣具備較強的對陸對海打擊能力。對于美軍在“印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中國國防部4月12日回應稱,美國推動在亞太地區部署中導是一個危險的動向,將嚴重威脅地區國家安全,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堅決反對,并將予以堅決反制,敦促美方切實尊重他國安全關切,停止破壞地區和平穩定。
第一支多域特遣隊在美陸軍第1軍第17野戰炮兵旅基礎上組建,編制2200人,常駐人員500人到800人,下轄四個營:一個I2CEWS(情報、信息、網絡、電子戰和太空)營,負責獲取并整合美軍各軍種情報、偵察和監視平臺資源,具備電子、網絡戰能力;一個戰略火力營,下轄“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炮連(可發射PrSM導彈)、“中程火力”導彈連和高超聲速導彈連,配備“暗鷹”高超聲速導彈,負責遠程精確火力打擊;一個防空營,負責防空與導彈防御,防空裝備主要是“復仇者”和“毒刺”近程防空導彈;一個旅支援營,負責提供管理和技術支援,配備了直升機和無人機。
2021年,美國陸軍在歐洲啟動了第二支多域特遣部隊——第41野戰炮兵旅,該旅的裝備和作戰模式與第17野戰炮兵旅類似,但部署在德國,主要針對俄羅斯。2022年9月,美國正式啟動第三支多域特遣部隊,部署在夏威夷,主要針對“印太地區”。目前,美國擁有第17、41、18、75、210五個野戰炮兵旅,第三支多域特遣部隊應該是剩下3個炮兵旅中的一個改制而來。未來美國還將計劃再組建兩支多域特遣部隊,分別專注于北極和在全球范圍內響應,從而實現五個野戰炮兵旅的全部改制。
從編組和武器裝備來看,多域特遣隊是一支偏向于火力支援和信息支援作戰的新型作戰部隊,相對于以往炮兵增加了防空、反艦、網絡攻擊、電子戰和中遠程導彈打擊能力。為了加強戰略機動和戰術機動能力,多域特遣隊均可機動部署。雖然機動性無法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的“遠征前進基地”相提并論(投送裝備的大型運輸機對機場要求相對較高,海軍陸戰隊則配備傾旋翼機和垂直起降戰機,對機場要求相對較低),但考慮到裝備多種中程導彈,和以往相比,機動性還是有較大程度提高。
此次第1多域特遣部隊部署在菲律賓呂宋島最值得關注的是部署地點,呂宋島北邊就是巴士海峽,而該海峽是美國航母編隊進入南海,中國海空力量前出島鏈進入西太海域進行遠海訓練和演習的重要通道,美軍演習中將多域特遣部隊部署于此,很明顯就是為了演練未來可能介入臺海局勢,多域特遣部隊配備了多種中遠程導彈,對我沿海省份的基地的威脅不言而喻,而且還會利用多用途導彈封鎖重要航道和海空域,影響我行動的順利展開以及可能登陸部隊的安全。美軍針對“印太地區”的多域特遣隊有兩支,還可以根據需要增加在西太的部署數量,未來該部隊還可能出現在日本和韓國,成為美陸軍介入西太局勢的急先鋒,值得高度警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