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取消“備付金”,對第三方支付正本清源

這不是央行第一次在備付金領域發“特急文件”。其實,早在去年1月,央行就發布了要求集中存管的通知。而6月29日,央行發布了一份特急通知,宣布自2018年7月9日起,每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用金的繳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交存。
這無疑是進一步響應國務院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部署,備付金存管制度落實不斷迎來“特急”,意味著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監管層的風控之網,開始進一步收緊。
所謂備付金,簡單說就是指消費者在網購時預付的貨款,這筆貨款在你確認收貨之前,是存放在第三方存管機構的,直到交易完成,支付軟件再將這筆貨款轉入商家的賬戶。在電商發展初期,這一模式能夠有效解決網絡購物中的買賣契約信任問題;但是,在電商行業空前發達的今天,大量的備付金滯留在支付軟件的賬戶中,哪怕僅僅是利息,毫無疑問都是一筆巨款。而這筆巨款一直是以第三方存管機構在銀行開設的備付金賬戶的形式存在。
如今,央行連發“特急文件”要求備付金集中存管,首先動了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奶酪。集中交存后,備付金利息收入將不再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對于微信、支付寶這些相對大規模的支付機構來說,或許影響不大,但是對于包括網貸在內的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這一“存管”,意味著以往通過監管空白套利的空間徹底宣告消失。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當然是有直接好處的。此前,挪用、占用備付金,造成備付金資金缺口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導致支付服務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也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留下了漏洞。如今備付金央行存管,這一可能性就不復存在,用戶的資金安全能夠得到進一步保障。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取消了備付金賬戶之后,銀行無法獲得存款權益之后,可能會提升支付交易費率。前不久微信支付與民生銀行的“掐架”,可以看作提現費率上升的苗頭。
對于支付行業來說,監管收緊固然是“痛”,但從長遠來看,這未嘗不是一次正本清源。也只有真正告別以往這種掙“快錢”的思維,互聯網金融機構才有可能沉下心來開發更多助力實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回歸普惠金融的初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