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完善保護體系,護佑候鳥遷飛 | “候鳥生命線”在蘭溪延展
【中國綠發會訊】4月14日,乘坐高鐵從北京出發,途經三省,抵達浙江金華。在金華留宿一晚后,第二天轉公路半個多小時車程到達蘭溪——也是此行的目的地,在當地一所鄉村學校里,將有一場愛鳥周主題活動。
這趟一路向南的旅程,從華北平原的旱地沃野,到東南的丘陵山地,鐵路兩邊的景色也隨著山水的增多而愈發郁郁蔥蔥起來。

(浙江的山水田 圖源:綠會融媒)
一個人的車程難免寂寞,幸而座位旁邊是一位家鄉杭州在南京任職的年輕大學老師,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素養,熱心的向我介紹了金華和蘭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風貌特征。
身為北方人難免羨慕南方的山水,但就像這位大學老師所講,南方有山有水,風景很好,但這些山和水也會帶來道路交通的阻隔。“小時候隨父親去遠嫁徐州的姐姐家,要先坐一天車,下船后在當地住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去趕一天只發一趟的船,然后下了船,再轉車,一趟路程就要3天時間。”不過現在有了高鐵,只需要短短的三四個小時。
4月15日,到達蘭溪。這是一個位于浙江中西部,由金華市代管的縣級市。很有水鄉特色的名稱,來源于當地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現在人們稱之為蘭江。大概在蘭溪轄區中心的位置,蘭江和西南方向的衢江、東南方向的金華江交匯,而地處盆地的低洼地勢,讓蘭溪有了相對較為平坦的地貌和田地,但也讓這里容易遭受洪澇災害。

(衛星地區截取 圖源:綠會融媒)
“有時候你會發現,這里很多村民的房子,在二樓也會開一個門,就是為了洪水來后方便進出的和救援的。”國網蘭溪市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包濤是本地人,對這里的山水民情都非常了解,“經常被淹,大家也都習慣了,村民家的一樓到了雨季也不會存放什么貴重東西。”

(綠樹環繞民居,白鷺棲居枝頭 供圖:國網金華供電公司)
在包濤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蘭溪市游埠鎮下王小學,這是一所水田環繞的中心小學,有100多名學生。在這里,我們將開展一場以“完善保護體系,護佑候鳥遷飛”為主題的愛鳥周活動。這場活動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和國家電網公益基金會聯合開展的“候鳥生命線”的組成部分,也是面向當地少年兒童開展的一場愛鳥護鳥科普教育。在這里,我和當地的劉紅律師,分別給孩子們帶來一場白鷺與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方面的科普課,蘭溪市供電公司還為學生們發放了愛鳥護鳥宣傳冊。



學校的校長孫建飛是一位看起來有些嚴肅但實際上很熱情的中年人,在活動間隙還在跟學生們講,“宣傳冊同學們不僅要自己看,還要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看,也可以給身邊的鄰居看,讓大家都了解了解”。活動結束后,孫校長指揮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從會堂的前后門有序離開。“我們學校的學生作為蘭溪得唯一代表,在花樣跳繩比賽中獲得了金華市的第三名,以后還要去參加省賽。”看得出來,就像白鷺是蘭溪生態環境的驕傲一樣,學校的孩子們是孫校長的驕傲。

(左五穿淺藍色襯衣的孫校長正在叮囑學生)


(胡芳給學生們介紹愛鳥周活動)

(學校老師引導學生了解愛鳥周)
2020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的胡芳,同時也是蘭溪心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也為這次活動帶來了很大幫助,在她的熱心協調下,活動開展的順利又熱鬧。


結束學校的活動,我們前往白鷺的一處棲息地,包濤告訴我們,三年前有十多個種群構成的八千余只的大群白鷺,曾經在游埠保護區停留,后來有段時間不來了,可能是觀鳥的人多了,白鷺怕吵就不來了,現在它們又回來了,棲息在保護區邊緣一帶。
白鷺被稱為環境狀況監測鳥,它們對大氣狀況、水質狀況都很敏感,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如果不好,是沒有辦法留住白鷺的。很顯然,蘭溪得到了白鷺的認可。

(枝頭白鷺如雪點青山云 供圖:國網金華供電公司)

(如在對歌的白鷺 供圖:國網金華供電公司)
“白鷺站在樹枝上時看起來不大,但是當它飛翔時,翅膀展開,就很大一只了。鳥多了就容易對輸電線路造成影響,有時候會撞到輸電線,鳥糞也有腐蝕性,在輸電塔上筑巢也會導致輸電設備受損、跳閘等。”電網是民生保障,即便是住在山深處的幾戶人家,也得有輸電線過去,所以在鳥多的地區,鳥線沖突難免發生。包濤介紹,“我們以前會用廢舊電線給它們在電塔上搭建人工巢,希望引導白鷺在不影響設備的情況下筑巢,不過一開始人工巢搭的位置太高了,而且漏斗形的,白鷺不喜歡,后來我們觀察到白鷺更喜歡在離地三米高的樹上筑巢,所以現在把人工巢的位置降低了,形狀也做了改進,越來越接近倒放的草帽的形狀,有的白鷺就會直接用,省的它自己蓋房子了嘛。”

(白鷺散飛去 供圖:國網金華供電公司)

(國網工人在安裝引鳥架 供圖:國網金華供電公司)
我們沿著兩片水田夾著的小土路向林子走,腳步很輕,大家說話聲音也壓的很低,但很顯然,白鷺非常敏銳,視力也非常好,即便有郁郁蔥蔥的枝葉掩映,我們稍微走近一點,它們仍會顯得有些躁動,不斷鳴叫起來(和優雅的外貌相比,白鷺叫聲略顯粗啞),于是大家不再靠近。值得點贊的是,附近新修建的觀鳥臺距離白鷺棲息的樹林很遠,不會驚擾到它們,不過若想清晰的觀察到白鷺或拍攝到清晰的照片,則需要準備好專業設備,上午來最好,下午會逆光。我們來得時機不太湊巧,白鷺大多在林間休息,“漠漠水田飛白鷺”亦或“又如雪點青山云”的詩中盛景沒能得見,不過依然能看到在枝頭優雅站立的白鷺,還有幾只不時掠過枝頭,展翅飛翔,讓午后靜謐的田間變得靈動起來。

(一只剛剛從枝頭起飛的白鷺 圖源:Tammy)

(傍晚來臨前的珍珠蚌養殖水田 圖源:Tammy)
行程滿滿,歸來時天色漸晚。養著珍珠蚌的水田,倒映著岸邊的綠樹和天空,可以看到一排排空礦泉水瓶被利用起來整齊的在水面上列隊,它們下面吊著珍珠蚌,也方便養殖戶根據水瓶的懸浮深淺,了解珍珠蚌的生長程度。取過珍珠的蚌還會成為白鷺的食物來源。
前兩天的雨水,讓晴后的蘭溪空氣中水汽較為充沛,30多度的氣溫,略帶些悶熱感。回到市區,可以看到家長在接散學的小學生,路邊車來車往,街邊小餐館里的電扇也都呼呼的轉了起來。
就像小城給人的感覺,熱鬧但不喧囂。

(水汽氤氳下的落日余輝 圖源:Tammy)
文 | Tammy
審| 橡樹
排版| 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