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奧利弗·西博:幻想俱樂部
本文為《城市畫報》“外面”欄目撰寫。

攝影:奧利弗·西博(Oliver Sieber)
撰文:周仰
“你現在是誰?”湯姆·威茲(Tom Waits)的這句歌詞也構成了德國攝影師奧利弗·西博作品的核心:你現在是誰?你如何認定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和作為社會的一個部分,你的個性特征如何?你認為應將自己展示為一種什么樣的圖像?這些問題無聲無息,卻懸浮在攝影師和站在他鏡頭前的青少年之間。七年來,西博在全世界旅行,拍攝帶有強烈視覺符號的亞文化群體,朋克、搖滾、哥特、迷幻、泰迪男孩、摩登派、光頭黨……以及任何你能想到的青少年文化“部族”,都被收錄在了西博剛剛出版的432頁厚的畫冊《幻想俱樂部》(Imaginary Club)中。
任何聽說這樣一本書的人最初恐怕都會認為這是一部關于當代青少年亞文化以及非主流文化的百科全書,甚至將這一宏大的研究與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主持的《人類一家》(The Family of Man)展覽做類比,然而西博則說,這并非他的目標。當談及亞文化或與之密切相關的青年文化,西博感興趣的是對個性的追求以及身份認同問題。因此,在《幻想俱樂部》中,西博不再采用類型學的手法來排列照片,而是將自己這些年來從美洲、歐洲到亞洲拍攝到的屬于不同亞文化群體的年輕人的彩色肖像與黑白的、充滿不安分能量的現場照片混合排列在一起,那些偏離于主流文化的人物和各種街景、酒吧、樂隊演奏交錯出現,共同構建了一個“幻想出來的俱樂部”,由此來展示亞文化的朦朧幻影在全球化流行背景下是如何自我傳播和改變的。


亞文化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青少年文化,其核心都指向身份認同。亞文化實際是特定的少數派人群對自身的話語、行為和基本價值的一種認同方式,它與消費、大眾文化和傳媒息息相關。亞文化作為有別于主流文化的概念,其內容始終是相對的。二戰之后,美國和英國的青少年開始尋找新的音樂與潮流,以及新的自由的形式。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青年運動產生了眾多不同的亞文化群體,他們各自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價值與觀念,朋克、嬉皮或者爵士,這些都有著深刻的政治歷史背景,與民權運動密不可分。

在當下,人們創造和消費音樂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它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每天都有新的樂隊、風格和“表演”誕生,人人都希望產出賣座的“產品”。音樂突然變得無處不在,人們時時刻刻都從MP3或者智能手機里收聽音樂,與拍照一樣,音樂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進入消費社會,市場總是能夠迅速地把新生事物變成消費品。80年代末,“愛的大游行”(Love Parade)只是柏林的一場小活動,而現在這一露天音樂節已經成了最大的營銷活動之一,參與的人群也完全不同了。隨著時尚品牌以及設計師不斷地從亞文化中尋找視覺元素,原本屬于小眾的風格被主流文化吸納、混搭,叛逆的訊息很快就被稀釋。除了音樂之外,著裝風格一度是辨識亞文化群體的標志,而現在,你是保有嚴肅的叛逆思潮,還是裝酷,很難一眼看出區別。有時候,為了應對人們的誤讀和濫用,亞文化的年輕人們不得不常常改變風格,就像間諜改變密碼。西博在拍攝中遇到過一個朋克青年,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風格被大眾接受并成了潮流,便完全改變了外型,以避免成為“追隨潮流”的一員,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的反法西斯理念和對朋克的熱愛有絲毫的減退。


關于攝影師:奧利弗·西博(Oliver Sieber)生于1966年,在比勒菲爾德和杜塞爾多夫應用科技大學學習攝影。西博的作品多次在國際上進行展覽,至今出版了《性格盜竊者》、《日本亞文化》、《幻想俱樂部》等多部影集,他的作品被科隆攝影與文化收藏基金會(Stiftung Kultur K?ln)收藏。本文照片均選自《幻想俱樂部》,該畫冊獲得2014年巴黎國際攝影節(Paris Photo)光圈基金會(Aperture Foundation)攝影書大獎。
關于作者:周仰,攝影師、譯者,并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擔任外聘攝影課程教師。在上海持續拍攝個人項目,作品關注年齡、文化遺產與記憶。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士,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報道攝影碩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