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逃離北上廣?這是我不留在小城市的全部理由
文丨西部君
這兩天,西部君看到了一則消息:長三角率先突破地鐵一體化。長三角地鐵一體化,準確的說,是指地鐵互認二維碼:上海人到杭州或者寧波,只需要打開“Metro大都會”APP,就可以像在上海一樣刷碼過閘。反之亦然。
這項支付寶首創的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首次讓地鐵異地通票成為可能。
和珠三角的廣佛跨城地鐵線一樣,它也是城市化向都市圈進化過程中,區域同城化一個典型場景。
類似突破行政壁壘的新技術,只可能在津京冀、長三角或者珠三角率先運用。你很難想象,在公交、地鐵還沒普及手機刷碼的三五線城市,人們會享受如此便利。
這就是大城市和都市圈的魅力。
01 大小城市間的分化將更加明顯
城市化就是人口不斷集中的過程,這幾乎是全球性的規律。
比如樊綱提到,1950年到2015年,全球生活在千萬以上規模城市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重從3.2%提升到11.9%。
2009年到2014年期間,中國35個一二線城市的人口,共增加了3778萬。
所謂人隨產業走,人口集中,是因為經濟和生產要素集中。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聚集在海岸100公里內的沿海地帶。

像作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長三角,2017年16市的GDP總量達到137901.68億,在全國經濟的占比接近兩成。
比起小城市來,生產要素聚集的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完善的公共服務,更齊全的文體娛樂設施……
比如前面提到地鐵一體化。其實到2017年底,全國只有34個城市開通城軌運營,里程超過200公里的,只有上海、北京、廣州、南京、深圳、成都、重慶、武漢八個。
就地鐵建設里程而言,上海這種擁有更強大的基建能力的特大城市,地鐵里程數和覆蓋面,要遠遠超過二三線城市。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審批收緊,別說小城市,就是那些至今還沒有地鐵的省會,在達不到人口和經濟總量要求的前提下,本地市民都將難圓地鐵夢。大小城市間的分化,將更加明顯。
當然如《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北京青年》所感慨的,高密度的地鐵建設,意味著漫長的通勤時間,但另一方面,它帶來了在城市內部高效率自由穿梭的便利。
相對于沒有夜生活的縣城,在北上廣深,哪怕深夜十二點,也不用擔心回不了家。
經濟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不僅擁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還是新經濟、新技術率先突圍的試驗場。它讓五環內人群成為技術紅利的首要獲益者,比如共享單車,公交地鐵手機支付寶刷碼。
世界只會越來越陡峭,有大格局的大城市,永遠會不斷吸引人口匯入。
02 “逃回北上廣”結束了嗎
不久前,北京公布了“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規模比2016年減少2.2萬人,自1997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同樣負增長的還有上海。
一些分析者由此判斷,“逃回北上廣”就此結束。

需要指出兩點,其一,盡管房價壓頂,但它絕不是一線城市吸引力下降的證據。北京、上海常住人口負增長,是基于疏解城市功能考慮行政控制的結果。
另一方面,逃離北上廣背后的人口回流,并不是向小城市回流,而是向一線城市周邊的二三線城市流動,在都市圈內部轉移。
北京、上海也有很大部分人口,回流到了戶籍所在的四川、湖北,但他們沒有回到老家,而是轉移到了剛被國家點名的武漢、成都等中西部國家中心城市。
這種流動趨勢同樣是受區域同城化影響,比如成渝城市群內,原本屬于四川管轄的南充,宣布全面融入重慶。
不難發現,城市化下半場的典型特征,正是頂級城市打破地理邊界,和周邊的二三線衛星城,形成一個龐大的城市群生態系統。
像長三角地鐵一體化,廣佛地鐵線,以及不久前開通的粵港深高鐵,等等。
同城化為跨城就業提供了可能,上海的工薪階層,可以在蘇州買房,最快23分鐘就能高鐵直達,不至于因為房價太高,逃回貴州的農村老家。
而且這些還只是都市圈進化的開始。
前兩天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透露,上海正連同江蘇、浙江兩省醞釀出臺《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形成“1+7”的體系。
其中的“7”指的是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7座城市,全都位于上海100公里的半徑內。
它們不僅可以做上海的產業配套,高鐵、動車公交化運行早已實現,未來社保醫?;フJ,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可以這樣說,未來的長三角、珠三角,不再是若干獨立城市,而更像是一個人口容量數千萬的超大型都市,虹吸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03 都市圈時代的區域競爭爭什么
不久前國家點名12座中心城市,12座城市背后,對應著幾大國家級城市群。未來區域經濟的競爭,將從城市間的單體競爭,變成城市群航母之間的競爭。
很現實的說,不管就業還是投資,隨著都市圈逐漸擴容,留給小城市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不過對北上廣深,或者武漢、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群內的領頭雁來說,擁有城市群的體系加成,并不意味著身上的包袱更輕了,競爭其實會更激烈。

這是因為,在經濟提檔升級的浪潮下,未來頭部城市間的競爭,將徹底告別對資源型產業的爭奪,變成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產業的競爭。
而這些產業都講究高研發投入,且產業周期極短,錯過風口就會永久掉隊。
比如,沒有誕生BAT這種本土巨頭的上海,一度被指“不相信互聯網”,相關科技產業僅僅只占上海GDP的5%左右。
與之形成對比的杭州,2018年上半年信息經濟增加值1592億,占全市經濟兩成多。阿里的存在,讓杭州在很多榜單中具備和一線城市掰手腕的能力,它也是全國最早一批推出刷碼出行的地區。
如果把視線移到西部,貴州發力布局大數據產業,劍指“中國數谷”的自不用說,成都和重慶也一直在招募互聯網巨頭總部落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上海政府和阿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可見上海明顯意識到了短板所在,開始著手改變缺少互聯網產業主導權的現實。
這次上海+杭州+寧波,在地鐵一體化上率先突破,支付寶乘車碼互認,同樣得益于此。它說明科技已成為助推一體化的重要力量。
技術賦能智慧城市,也賦能城市群??萍即蛲ㄒ惑w化的壁壘后,通勤半徑隨之擴大。在這點上,長三角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在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前面,未來的中國城市群競爭再添變數。
至此,可以梳理下近期的一些事件:進博會、科創板等不斷砸向上海的利好,1+7都市圈的構想,地鐵一體化突破……
作為今年的最大贏家,上海背后的長三角城市群,未來將在世界城市群的競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這就是城市化下半場。一方面,經濟要素進一步往大區集中;另一方面,經濟邏輯,進一步向高附加值產業靠攏。
對個體來說,上海所代表的大城市,未來更加不可或缺;對城市而言,互聯網、新經濟,則會是兵家必爭之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