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出實驗室,“全球合成生物學發展均處早期階段”
·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要按照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國際化、研發轉化一體化的模式,依托上海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先發的科研實力、國際化的合作網絡和完備的工業體系,加快推進合成生物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全球合成生物學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大約是百億美元,如果計算到終端,是一個萬億美元級別的市場。2018年到2023年,不同領域(醫療健康、食品與農業、化學工業、消費品和專業科研)年均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這在當今世界是非常難得的。”
在2024年4月14日舉行的“2024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峰會暨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揭牌儀式”上,波士頓投資(B Capital)資深董事經理喬繼英說道。
據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理事長、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付小龍介紹,合成生物學是一個基于工程化的設計理念,結合生物、計算機等交叉學科技術,對改造或創造生命體系進行研究的學科。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高度依賴生物技術的進步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進步,它們促使合成生物學快速走出實驗室,進入工業領域。
會上,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戰略委員會主席、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金勤獻和波士頓咨詢公司(BCG)中國區執行合伙人吳淳、B Capital主管合伙人蔡薇共同發布了《中國合成生物產業白皮書 2024》(以下簡稱“白皮書”)。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劉宇婷解讀稱,合成生物學具備三大戰略和商業意義:首先,它可以替代傳統化石原料和高污染的化工生產工藝,實現節能減排、滿足環保要求;第二,以屬地常見生物質廢料甚至二氧化碳為碳源開發全新合成路線,打破原料及產品的進口依賴,保障供應鏈安全;第三,通過開發全新產品或成本更低的生產路線,快速、全面顛覆全球產品供給格局,實現商業獲利。
據《白皮書》,合成生物學產業鏈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環節,上游聚焦使能技術(一項具有廣泛應用和跨學科特性的技術,旨在幫助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的開發,關注底層技術顛覆及提效降本;中游是對生物系統及生物體進行設計、改造的技術平臺,核心技術為路徑開發;下游則涉及人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應用開發和產品落地。
“我們得承認,在使能技術的基礎建設,以及原始創新方面,中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中游在理論上分為三大類平臺:酶工程平臺、細胞鑄造廠和無細胞系統合成平臺。酶工程平臺發展較早,中外發展差距較小,但中國在新工業酶的開發和酶生產制備工藝上還有提升空間。細胞鑄造廠和無細胞系統合成平臺目前中外仍有差距,我們在迅速追趕。下游產業在起始原料和技術路線上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在成本優勢允許的情況下,使用生物基原料和生物技術路線,最可能兼具環保、供應鏈安全和成本顛覆的潛力。”劉宇婷說。
“全球范圍內合成生物學的發展都處于早期階段。”劉宇婷說,“我們認為近5年內,合成生物學的工業化將呈現散點型的突破,如部分基礎化學品和聚合物,少數食品添加劑、植物蛋白和發酵蛋白,細胞和基因療法等;5-10年內可能會有一定規模性的突破,速度可能比我們想得更快,會有部分全新的品類實現規模化生產,比如應用于材料的高性能蛋白,應用于食品的細胞培養蛋白等。長期來看,一方面有望在當前科研尚處早期或技術瓶頸較大的領域上實現突破,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目前還沒有真正跑通的領域,如生物質燃料、環保等領域里進一步發揮作用。”
當日,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揭牌。據介紹,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1月,是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與指導下,由國內領先的科技產業服務機構聯合頭部合成生物學科技創新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的非營利機構。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以非營利方式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非營利組織、領軍企業等廣泛合作,面向全球開展合成生物領域人才網絡搭建、技術合作、概念驗證、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
據《白皮書》,近年來,合成生物學陸續被美國、英國、中國等多國納入國家戰略,各國紛紛加大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研發和投資。
上海市副市長劉多介紹,成立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是落實上海市于2023年9月發布的《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重要舉措。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要按照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國際化、研發轉化一體化的模式,依托上海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先發的科研實力、國際化的合作網絡和完備的工業體系,加快推進合成生物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金勤獻在演講中說,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將圍繞生命科學、高價值分子和大宗化學品打造三個轉化平臺。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助理教授史家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20年,中國的基礎科研獲得了很多成果,但沒有很好地轉化成滿足社會和人民需求的產品。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的建立可以將過去20年中國對基礎科研的投入更好地轉化,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