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業主自掏腰包重建老小區,支持政策要跟上
在杭州市中心,一處建成40年左右的危舊小區,548戶居民自掏腰包5億元拆房重建更新……這條消息前不久一度引發熱議。
日前,浙江省建設廳等部門就《關于穩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自主更新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相關流程和支持政策,提出政府引導、業主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保障安全、優化流程,自愿申報、試點先行等原則。
據介紹,這是全國首個出臺的推進老舊小區自主更新的指導意見,“對逐步進入存量更新階段的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其實不僅是浙江,近年來,全國多地都出現了業主自主更新小區的案例,或者說市場需求。通俗地說,就是業主自掏腰包拆除危舊小區進行重建,“自己掏腰包,自己當甲方”。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兩大現實背景直接相關。
一是,全國老舊小區數量正在不斷增加。這里有一個時間點值得注意,中國住房制度市場化改革始于1994年,也即最早的商品房已經有30年的房齡了。這還不包括那些更早單位集資建設的居民小區。
以浙江為例,目前全省2000年以前(含)的房屋數有72.12萬幢。其中1990年以前(含)的城鎮房屋有20.85萬幢。這些“高齡”居民樓大多面臨越來越多的修繕保養需求。還有一些小區,不是小修小補或者優化改造就能繼續使用,甚至部分已變成危樓,到了必須要重建的地步。
二是,當前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城市擴張速度放緩,房地產消費也加速進入存量化階段,過去以大規模整體拆遷為主的舊房改造模式已進入尾聲。這意味著,大量危舊小區的更新和重建,不能再指望通過去的市場化方式,或是政府主導的統一拆遷改造模式來完成,只能依賴于小區業主自己想辦法了。
不過,正如已有的案例所示,業主自掏腰包重建小區,這在中國城鎮化史上還是從未有過的現象,基本上沒有先例可循,不僅業主缺乏經驗,相關制度規范也處于空白狀態。
之前一些小區的重建,即便業主層面達成了共識,往往也多卡在各種程序上,長時間陷入困境。能夠成功的案例,在全國來說也是屈指可數。就此看,浙江出臺專門的老舊小區自主更新試點指導意見,可謂是對相關需求痛點的及時回應。
首先,完善了重建過程中的各種程序問題。建房子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小區原拆原建涉及土地審批、產權處置、安全質量保障、城市規劃等一系列程序,沒有明確的政策和規范,單靠業主自身的“摸索”,很容易走彎路,影響效率還增加成本,管理部門也很被動。
之前媒體報道,成都某萬人老小區自拆重建提了多年,因不符合城市規劃等原因,目前仍處于擱置狀態。
此次浙江明確,住宅小區可成立業主自主更新委員會或授權業主委員會,在廣泛征求業主意見基礎上自愿提交更新申請。自主更新實施主體可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編制更新方案,包括組織方案、資金籌措、產權處置、項目設計等,并由業主共同做出實施決定。
其次,是完善各項支持、優惠政策。應該看到,業主自主更新本質上屬于民生事項,也利于消除城市老舊建筑的安全隱患,又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還有望拉動相關投資和消費,給予一定的公共政策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此次浙江的指導意見就明確,因開展住宅小區自主更新,業主及其配偶可以申請使用其名下的住房公積金;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自主更新項目可免收(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不動產登記費等。
總體上,“自己掏腰包,自己當甲方”不失為城市更新的一大政策突破。業主自主更新的模式未來到底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現在來看還有待觀察。但是既然相關需求出現了,政策及時補位創造條件、提供便利,有其必要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