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宮立︱巴金與孫道臨關于《寒夜》的對談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編的內部刊物《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85年第五期的作家訪問欄,刊有《巴金和孫道臨談〈寒夜〉》,署名雯佳,不見于已出的巴金研究資料。謝文芬回憶道:
1984年初,我們收到高雄聽眾來信,說聽了對臺廣播的長篇小說《家》十分喜歡,希望重播……3月14號,在醫院見到了巴老……我還征求了巴老對我們組錄《寒夜》的意見,巴老主張由孫道臨錄音……同年12月19日,孫道臨同志和我們一起第二次采訪了巴老。他們交談了《寒夜》的創作以及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對多個人物的認識……1985年2月16號第三次見到巴老,我們帶去部分錄音,巴老十分稱贊孫道臨的錄音……
由此可知,巴金與孫道臨談《寒夜》的時間是1984年12月19日。

巴金
這篇訪談雖然不長,但信息量很大,涉及了《寒夜》的修改與版本變遷、翻譯與傳播、改編史與演出史等等。今年是巴金逝世十三周年,對此略作鉤沉,以為紀念。
關于英若誠執導的《家》。1982年8月,英若誠應邀到美國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學,校方希望他為該系排練一出中國戲,于是他帶領戲劇系的學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編劇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誠執導的《家》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海倫劇院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看過這次演出的人覺得,這些演員雖然絕大多數是歐裔的人,但行動舉止卻很有中國氣派”。1984年,央視二套播映了由上譯廠譯制的英若誠執導的《家》。曹雷回憶,“盡管美國的演員穿著中國的長衫馬褂,乍看有點滑稽,但是,他們把握人物很細致到位”。
關于粵語版的《寒夜》。1955年香港華聯電影企業公司推出李晨風編劇、導演的粵語版《寒夜》,吳楚帆飾演汪文宣,白燕飾演曾樹生。巴金與孫道臨在對話中都稱贊吳楚帆的演技不錯,巴金1962年在4月在《談〈寒夜〉——談自己的創作》中也曾高度評價吳楚帆的演技:“四年半前吳楚帆先生到上海,請我去看他帶來的香港粵語片《寒夜》,他為我擔任翻譯。我覺得腦子里的汪文宣就是他扮演的那個人。汪文宣在我的眼前活起來了。我贊美他出色的演技:他居然縮短了自己的身材!”應該說,巴金對粵語版的《寒夜》印象是很不錯的,只是對影片中過于強調汪母的封建思想持不同意見。
關于北影廠闕文執導的《寒夜》。1984年12月,北京電影制片廠推出了闕文執導,闕文、林洪桐編劇,許還山、潘虹主演的電影《寒夜》。巴金在與孫道臨的對談中提到,“闕文他們拍電影,到醫院去看我,我又談過一次”。為了更好地拍攝《寒夜》,導演闕文特意去醫院拜訪過巴金兩次。1982年12月12日下午,闕文與北影當時主管創作的副廠長武兆堤、《寒夜》的責任編輯王陶瑞到華東醫院拜訪巴金,巴金談到,“電影改編是再創作。改編者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嘛,我不干涉”。1983年3月26日下午,闕文帶著主演再次看望巴金,巴金在這次談話中對《寒夜》的創作意圖以及汪文宣、曾樹生的形象作了細致講解。另外,巴金在訪談中提到的關于《寒夜》的兩篇文章,一是1962年6月出版的《作品》新第一卷第五、六期合刊“作家書簡”欄刊發的《談〈寒夜〉——談自己的創作》,二是1981年2月24日香港《文匯報》發表的《關于〈寒夜〉》。
另外,巴金在與孫道臨的對話中,還就《寒夜》的修改、人物形象、感情基調作了說明。
關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在《關于〈寒夜〉》中提到,“過去我已經改了兩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單行本的時候和一九六〇年編印《文集》最后兩卷的時候”,“我更喜歡收在《文集》里的這個修改本”。巴金在與孫道臨的交談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幾次,我也改過一些”,這里指的當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編輯《巴金文集》第十四卷時作的修改。關于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寫得更復雜一些,更豐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過一點”。
關于汪文宣、曾樹生、汪母,巴金在訪談中提到,“我覺得都同情,三個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但是我還是同情他們的”。其實,在《談〈寒夜〉——談自己的創作》中,巴金有更為詳細的闡釋:
我知道有人會批評我浪費了同情,認為那三個人都有錯,值不得惋惜。也有讀者寫信來問:那三個人中間究竟誰是誰非?哪一個是正面人物?哪一個是反面的?作者究竟同情什么人?我的回答是:三個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個人有事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說,不能責備他們三個人,罪在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罪在當時的重慶和國統區的社會,他們都是無辜的受害者。我不是在這里辯護。有作品在,他們自己的吹噓和掩飾都毫無用處。我只是說明我執筆寫那一家人的時候,我究竟是怎樣的看法。
關于《寒夜》的感情基調,巴金在訪談中坦言:“好像這是一部絕望的書,是一部悲觀的書……實際仔細想想,還不是悲觀的,是有希望的!”他在《關于〈寒夜〉》也有涉及,“這些年我常說,《寒夜》是一本悲觀、絕望的小說。小說在《文藝復興》上連載的時候,最后的一句是‘夜的確太冷了’。后來出版單行本,我便在后面加上一句:‘她需要溫暖’。意義并未改變。其實說悲觀絕望只是一個方面”,“我給憋的太難受了,我要講一句真話:它不是悲觀的書,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為了迎接黎明!”
再談一談訪談中提到的《一雙美麗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致信李治華,“我的下一個長篇剛剛開頭,寫一對知識分子夫婦在‘四害’橫行期間的遭遇,名字是《一雙美麗的眼睛》”。李治華想把它譯成法文,巴金3月27日再次致信李治華,“我這個長篇大約明年年底以前寫完。你要翻譯,我當然同意。這個小說不一定寫得好,不過我要用全力寫”。范泉在《訪問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與周而復看望了巴金,“因為周兄問他:《一雙美麗的眼睛》長篇為何不寫了,是不是寫蕭珊的往事,還問是否已寫了幾萬字。巴金答:已寫了開頭,沒有幾萬字,內容將涉及蕭珊的。他說無力寫”。 巴金1992年與陳丹晨聊天時提到《一雙美麗的眼睛》,“剛寫了幾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寫《隨想錄》,只能忍痛割愛了”?!八A言過的《一雙美麗的眼睛》盡管沒有寫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這將是一種怎樣的理性力量來引導那衰老的心?從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頓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閉的環境下寂寞地寫《倫理學》的克魯泡特金?”陳思和的這段話讓人不無感傷的同時,也為巴金頑強的生命力嘆服!
巴金最終選擇放棄了《一雙美麗的眼睛》的寫作,當然不排除身體健康狀況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實,當然更主要的是為了專心寫《隨想錄》這部大書。由此可知,《隨想錄》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上海電影制片廠陳西禾導演的《家》中飾演過覺新的孫道臨,2003年寫過一篇短文,除了向巴金表達衷心的敬意和感謝,還表達過遺憾,“上世紀80年代初,經他的同意和編劇葉丹合作改編他的另一部小說《滅亡》為電影劇本,可惜未能投入拍攝”。
附錄
巴金和孫道臨談《寒夜》
雯佳
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孫道臨一起去上海訪問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孫道臨同志要為我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向臺灣同胞播送巴金的長篇名著《寒夜》,這次我們就請巴金同志談談看了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孫:上次英若誠在美國拍的《家》您看了嗎?
巴:看了。
孫:不容易,美國人演的。
巴:開始看覺得滑稽,可是后來慢慢看,就不覺得,就習慣了。導演很花功夫,外國人演不容易,穿中國人服裝。
孫:覺新有一米九十幾的個子。
巴:個子滿高的。
孫: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廠的《寒夜》,您看了吧?
巴:看了。
孫:您覺得怎么樣?
巴:我覺得還不錯。
孫:對人物的理解還可以吧?
巴:主要演員都不錯。有許多人,抗戰時期在重慶住過的,都還覺得親切,寫那個時候的生活。
孫: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輕人在那兒都很安靜,也是二輪電影院了,挺安靜的。說明青年人能理解。
巴:最近在日本演過一次,日本朋友寫信來說起。
孫:《寒夜》?
巴:是的。
孫:這次中央臺對臺灣廣播部讓我來朗誦您的《寒夜》,我還是很愿意。
巴:我也很高興,上一次說起,我就覺得很好的,難得你有時間。
孫:我很希望播您的一篇長篇小說。
巴:通過您介紹給臺灣讀者這很好。
孫:廣播電臺對臺部的同志希望您談談《寒夜》創作的情況,您是不是能稍微講一點?
孫:關于《寒夜》。1961年我寫過一篇談《寒夜》,1981年還是1980年又寫過關于《寒夜》的文章,1981年寫的是最近的看法。闕文他們拍電影,到醫院去看我,我又談過一次,所以談不出什么。我覺得這篇小說,我還是喜歡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復雜的,性格比較復雜,我覺得都同情,三個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但是我還是同情他們的,我想通過這三個人物的命運來寫那個時代,鞭撻那個時代,國民黨的統治,就是這一點。解放后,重版幾次,我也改過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寫得更復雜一些,更豐富一些。
孫:重版的時候又改過的?
巴:改過一次,改動不大。主要是性格方面改過一點,說明我都同情。比如說主要人物汪文宣,有些人說他是窩囊廢,我說他是個很善良的人。那個社會讓這樣善良的人,這樣好的人,這樣的老好人都活不下去,都這樣子,說明那個社會應該崩潰了,應該改革了。我的意思就是,通過人物的命運寫那個時代,來控訴舊社會。所以,我就說最初有些人,我自己也是這樣看法,好象這是一部絕望的書,是一部悲觀的書,我自己當時也有點看法,有點影響,但是實際仔細想想,還不是悲觀的,是有希望的!
孫:是一本希望的書。
巴:因為黑暗已經到了極點,光明就要到來,走到盡頭,光明就要到來,前面就是光明了。
孫:是的。
巴:我的意思就是這點,后來,電影我也看過一遍,我覺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導演還是理解,幾個演員也表達出來了。
孫:現在看這個電影,這三個人倒還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點復雜。
巴:就是有一點,因為電影時間不能太長,所以小的地方,我覺得缺少一點婆婆和媳婦和解的鏡頭。
孫:兩人見面老是吵。
巴:據說拍了好些,后來篇幅不夠,刪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刪掉了。他們兩個主要是生活越困難,人的脾氣越大,所以他們情緒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關系。
孫:是的,是的!
巴:所以主要是控訴生活在那個社會,滿肚子的痛苦,滿肚子的牢騷。
孫:是啊,和解的場面稍微少了一點。
巴:導演說,他原來拍了好些,結果還是刪掉了,這樣兩個人在一起無緣無故吵架。
孫:還是看得出來,是生活困難造成的。
巴:那個時候確實是這樣的,主要寫知識分子的遭遇,我這個小說,情節很簡單,就寫了幾個人物的性格。
孫:心理描寫比較多,人物刻畫很細致。
巴:這幾個人物我比較熟悉,生活也比較熟悉。
孫:現在有多少國文字翻譯?
巴:大概有七、八種。也許有十多種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譯的多?!逗埂吩谌毡居兴膫€譯本。
問:《寒夜》以前香港也拍過電影?
巴:吳楚帆演的也不錯,這個演員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覺新。
孫:覺新也演得不錯。
巴:演《寒夜》也演的不錯。香港的《寒夜》,我寫了一篇文章,講起其他都挺好,其他演員也不錯。就是寫中間糾紛,好像是婆婆和媳婦糾紛,就是沒有舉行正式結婚,婆婆看不起她。后來丈夫死了,妻子買了一個戒指到她丈夫墳上去,把戒指放在那里,剛好她婆婆也來了,兩人見面了,妻子跟著婆婆回到鄉下去了。我就說,我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和解了。香港又翻成國語,在國內演了好幾場。
孫:我們這兒演過的。
巴:演過的。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那個時候無所謂,不一定舉行婚禮,這是無所謂的。主要吵架還是當時生活,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生活太慘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孫:不應強調婆婆的封建思想。
巴:就是。
孫:太多矛盾就是那個問題了。
巴:就是,香港觀眾看,觀眾不理解這個。
問:巴老,您明年有什么創作。
巴:我還有隨想錄五本,差一本。身體很不好,主要想養養病,我是靠藥物控制。想什么會都推掉。明年政協開會也許要去參加一次,其他就不參加,關門來寫作,寫一本隨想錄。最后一本,寫一本小說,還有我翻譯的一本書,還希望搞完搞好,希望這兩三年做好這三件事就不錯了。長篇小說宣布好久了,就一直沒有時間搞。
孫:1982年您跟我講過。
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雙美麗的眼睛》寫知識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