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博物館日|這屆年輕人為何愛上了逛博物館
近年來,前有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博物館的展前幕后更多進入年輕人視野,后有各類關于博物館的“種草”“拔草”帖子涌現——社交平臺上,人們紛紛分享自己或是看展集章,或是和文物“大眼瞪小眼”的各種奇妙體驗。
什么時候打卡博物館也成了“新時尚”?5 月 18 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澎湃美數課通過數說聚合平臺,梳理了社交媒體上關于“博物館”的上百條打卡推薦帖,看看如今年輕人逛博物館都看中什么。
看文物、淘周邊、找共鳴......年輕人為何開始著迷博物館

在 526 條有效帖子中,豐富的展品和其承載的歷史內涵,是網友們“安利”各個博物館的最重要原因。而站在玻璃前凝望許久,和展品展開神交對話的精神體驗、情感共鳴同樣為人珍視——你會羨慕唐朝女性身上流露出的自信舒展,也可能被展覽流露出的生活氣息打動,餓得“直流口水”。
傳統意義上的收獲之外,越來越多圍繞展覽、展覽延伸出的增量服務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不論是爆款文創、 “比臉還大”的特色超級大印章、包含劇情演繹和 NPC 互動的奇妙夜活動,還是背誦《琵琶行》領到博物館門票一路綠色通道入場,都以其帶來的新鮮感、交互性體驗被許多人稱道。
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去逛博物館,經常也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理由。如果博物館是“好出片”的打卡地,一篇分享、幾張照片就能使人心生向往。
此外,逛展體驗被提及 133 次。在這些敘述中,現代的展陳手段和高科技互動,或許是更受年輕人青睞的策展方向。有多位博主特別提及博物館的無障礙設施。更開放的展覽文化, “無圍擋無玻璃”“只要不觸碰,想怎么欣賞就怎么欣賞” ,也能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
逛博物館看文物,不只為了鎮館之寶
諸多文物里,那些國之重器令人神往。譬如,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的“越王勾踐劍”名聲由來已久,部分得益于“臥薪嘗膽”故事口口相傳的吸引力。當一些博主描述重量級文物“時隔 68 年,首次從中國國家博物館回到出土的荊楚大地” 時,國寶本身似乎也承載著人們的地方情結。

不過,我們發現,年輕人逛博物館看文物,有時不一定是奔著鎮館之寶去的,也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解讀方式而對小眾文物情有獨鐘。不只是感慨藏品的精致,擬人、對話、聯想,年輕人用他們獨到的方式解讀物品,每一件文物都有可能被賦予生命力。展品穿越歷史千年,穿透玻璃展柜,直抵人心。
上百條打卡帖:年輕人會推薦哪些博物館?
我們梳理小紅書打卡帖發現,剛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像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這樣的知名博物館依然“一票難求”,一些獨具特色的優質地方館也能在諸多一級博物館中脫穎而出。

深圳市南山博物館被認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區縣級博物館之一,雖然珍貴文物并不算很多,但 2022 年總參觀人數甚至比湖北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還要多。
它曾策劃過“浮世繪:最日本的表情”“西出陽關:新疆文物精品展”等經典專題展覽,五一前的新特展也引發了相當的熱潮。 骨器、金屬、陶器、木乃伊等展品背后,博物館的展覽讓人們得以透過印加帝國和安第斯文明領略美洲的異域風情。
馬王堆“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的策展,也讓一座不太顯眼的地方博物館——東莞市博物館,被年輕人列入了五一寶藏博物館名單當中。不用“千里赴湖南”,不用走出家門口,就能共赴一場西漢人的永生夢。
與此同時,還有些網友為了“假期還要被迫營業”的網紅文物——沉思羅漢,打卡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為了“滿屏的綠意蔥蘢”抵達贛州市博物館,踏入向往的“綠野仙蹤”......
五一假期只是一個切片,數據反映的是我們不斷升溫的博物館熱。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截至2023 年 12 月 26 日,河南博物院全年共有 260 萬觀眾走進博物館,約等于 2021 年的 3.5 倍。
即使在沒有節假日的加持下,河北博物院也出現了參觀熱潮。數據顯示,河北博物院 2023 年 11 月的參觀人次,比 2019 年同期還要多出 2 萬余人。
不同地方之間的博物館、文物交流,使得我們的博物館常看常新,吸引人們更多地走進博物館,每一次參觀都充滿新鮮感。新的技術、新的呈現、新的解讀,也讓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一件件有故事有感情的生動存在。
這個周末去哪兒玩?不妨走進博物館逛起來。
5 月 18 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恰逢周末,全國有不少博物館,將在周末兩天免費開放給大眾。我們整理一份《2024 年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百家博物館減免費最全名單》,大家可以掃描圖表中的二維碼,或者在“澎湃美數課”微信公眾號留言“博物館”,即可查看完整數據,挑選心儀的博物館進行參觀吧。
資料來源:
1. 中國青年報-“博物館游”不斷升溫成熱潮 激發文旅業新需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944866981370824&wfr=spider&for=pc
2.中國經濟網-博物館激發文旅業新需求,http://www.ce.cn/culture/gd/202401/02/t20240102_38850413.shtml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