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提升教師待遇要有實質性動作

近日,針對網民關于“浙江省高校教師薪資水平與浙江省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不匹配”的留言,浙江省教育廳答復稱,已著手開展改革完善省屬高校績效工資政策的研究,將在適當調節高校工資收入的基礎上,給予高校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權。
不只是高校,日前教育部召開2024年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部署會,要求“推動提高教齡津貼標準,研究制定教師優待政策,提升教師待遇”;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建議提高教齡津貼標準,引發輿論關注。
可以說,提升教師待遇已經成為主管部門、學校和教師、社會等多方的共識和期待。
“提升教師待遇”其實是個討論多年的老話題。眾所周知,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在實際執行中,不少地方并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加上缺乏全面、精準的職業收入統計,不少教師感到收入相對較低,但又難以給出證據,內心難免生發情緒。
日前,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委會調研了全國150余所高校的一萬多名高校教師,發現“收入更高、待遇更好”是受訪青年教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占比83%。薪酬待遇偏低、住房很難保障、子女教育焦慮、身心壓力過大等個人發展保障問題,在受訪高校青年教師群體中也普遍存在。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教師流失,尤其是青年教師留不住的現象,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待遇不高,導致這些教師用腳投票。待遇是最直接的獲得感。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讓教師享受教育發展的紅利,也是現代化教育的題中之義。
教師對職業有沒有預期,其中兩點很關鍵:一是縱向比較,有沒有穩定、持續的待遇增長;二是橫向對比其他熱門職業,收入有沒有競爭力。前不久,溫州一中學年薪200萬招名校長、年薪150萬招特級教師引發熱議,背后既是社會對教育人才的渴望,也是對提高教師待遇的期盼。
教師有了獲得感,可以轉化為教學積極性;教師職業有了比較優勢,也就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投入到教育事業。如此,才會形成教育進步的良性循環。
當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不同隸屬關系的學校之間,教師待遇普遍存在差距。這其中有財政強弱、非財政性收入多少等因素。正是因為多重因素交織,提高教師待遇要因地制宜,可以“普遍提高,重點補強”。除了財政投入,還可考慮引入社會資金,如校友捐贈、企業資助、獎項基金設置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將建成教育強國擺在首要位置。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首先需要一支專業本領強、積極性高的教師隊伍。今年正逢第40個教師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不妨從提升教師待遇做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