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科大發現黑洞潮汐全新現象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進行了多波段高頻次監測,發現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現象。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上述對AT2023lli的觀測動用了中國國內的墨子巡天望遠鏡(WFST)、云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2.4米望遠鏡以及國際上的全球望遠鏡網絡(LCOGT)、雨燕衛星(Swift)、XMM-牛頓衛星、美國帕洛瑪天文臺海耳望遠鏡(P200)等大中型望遠鏡。
一顆恒星偶然運動到星系中心大質量黑洞附近時,它會被黑洞強大的潮汐力所撕裂并被吸積,產生多波段電磁耀發,持續幾個月到幾年,這種現象稱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
TDE發現后需要利用地面與空間望遠鏡對其及時開展觀測,獲得測光和光譜演化信息,進而推斷發生的主要物理過程及黑洞參數。以往發現的TDE其光變曲線都呈現出較為光滑的“快上升,慢下降”的趨勢,但是AT2023lli卻顯然是個“異類”。
光學監測結果顯示它在光變上升的早期出現了一個很強的“鼓包”,該“鼓包”持續了近一個月,距離主峰的時間間隔長達兩個月之久,這是截至目前TDE中最為明顯且時間間隔最長的“鼓包”。
研究團隊在通過研究分析后認為,如此奇特的光學“鼓包”很可能是恒星被撕裂后的碎片由于廣義相對論效應而發生撞擊引起的。碎片流撞擊除了產生“鼓包”之外,還產生了外流拋射物,這些物質把吸積盤內區遮蔽。由于遮蔽物質分布不均勻,使得X射線“泄漏”出來,又因為物質圍繞黑洞運動,導致了“間歇性”特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