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宗迪丨怪物的來歷(下):《山海經(jīng)》與古代博物學
這些怪物你都在動物園里見過
《山海經(jīng)》那些所謂怪物指的是什么動物,證明這本書并非怪物志,而是一個博物志。下面我就不用賣關子了,我把左邊放文字,右邊放圖畫,大家一看就明白。

猾褢:狗熊
《南山經(jīng)》說:“堯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見則縣有大繇。”堯光之山上有種野獸,樣子長得像人,長著跟豬一樣的鬃毛,住在洞穴里面,冬天要冬眠。這一看就是黑熊。黑熊會像人一樣站立,所以說它“其狀如人”。東北的狩獵民族鄂倫春、鄂溫克等,非常崇拜熊,他們依然把熊想象成人,敬若神明。

?魚:水獺
再看一種,《中山經(jīng)》:“少室之山,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tí)魚,狀如蜼( zhōu wèi )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甭逅杏幸环N魚叫?魚,長得像猴子(蜼)一樣,長著長長的腳指頭(長距),腳心是白色的,喜歡把手對一塊拍巴掌(足白而對),這就是水獺。水獺不是魚類,但水獺它生活在水里面,所以古人把它稱為魚。水獺長得確實跟猴子體型、顏色都很像,它的指頭非常長,因為它生腳蹼,并起來顯得它的指頭很長,它的巴掌是白色的,經(jīng)常雙手合十,像是拍巴掌的樣子。由此可見,古人的觀察是多么細致而準確。我們知道水獺喜歡吃魚,它捉了魚吃不了會擺在河岸上,又因為它喜歡雙手合十拍巴掌,古人看它經(jīng)常對著捕獲的魚雙手合十,就誤認為它在向魚做禮拜,所以古書中有“獺祭魚”的說法。小朋友都知道日本非常有名的一個怪物叫河童,河童的腦袋中心不長毛,它喜歡把水邊的人或者動物拖到水中去,河童其實就是從水獺演變過來的,最早就記錄在《山海經(jīng)》里面。

天狗:狗獾或果子貍
日本的很多怪獸都源于《山海經(jīng)》,日本動漫里還有一種怪獸叫天狗,天狗特別可怕,古代日本天皇每年都要舉行儀式祭祀天狗,天狗也是源于《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边@種動物名叫天狗,可能長得跟狗很像,它的腦袋是白色的,很可能是狗獾,狗獾臉上長著白色的毛,四川人就稱狗獾為天狗。但書中說天狗“其狀如貍而白首”,也可能是果子貍,果子貍的臉上也長著白毛,而且長得很像貍貓。不管它像狗獾還是果子貍,天狗肯定是一種現(xiàn)實中的動物。
總而言之,《山海經(jīng)》這本書根本不是一本怪物志,它里邊的那些所謂怪獸,不是古人胡思亂想出來的一些怪獸,這本書是一本地理博物志,真實記載了中國各地山巒河流里面各種各樣的野獸、魚類、鳥類還有植物,它是古人基于實地考察而真實記錄、細致描寫的一本書,它實際上是一本自然科學書,包含非常豐富的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藥物學,還有礦物學甚至天文學知識,堪稱華夏民族的一本非常寶貴的科學典籍。我們今天把它看成怪物志,看成神話,其實是把它的價值大大貶低了?!渡浇?jīng)》的最后一段結(jié)語講得非常清楚,它就是在做一個國土的自然資源調(diào)查報告:“天下名山,經(jīng)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余小山甚眾,不足記云?!碑敃r的考察者跋山涉水,一共走過五千三百七十座山,一共走了六萬四千五十六里路程,這些地方都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居地),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五種寶藏,大概指金木水火土五類,因為這山上有寶藏所以才被記錄下來,而其余的小山還有很多,但沒有什么資源,所以就沒有必要記了。
它下面接著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天地之東西兩萬八千里,南北兩萬六千里,這是他們考察的地域范圍,出水之山指在河流上游的山,共分布在八千里范圍內(nèi),河流下游的山也有八千里,產(chǎn)銅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產(chǎn)鐵的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古人特別重視銅礦鐵礦,因為金屬是古人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山海經(jīng)》除了記錄銅礦、鐵礦之外,還記錄了很多金礦、銀礦、玉礦、水晶礦、丹砂礦等,所以它是一本非常豐富的地理資源志,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國土資源調(diào)查報告。
《山海經(jīng)》與博物志
我們說《山海經(jīng)》是博物志,實際上現(xiàn)在也有博物志,現(xiàn)在我們的國家有各種各樣的博物志,但是現(xiàn)在不叫博物志,而是分門別類了,分別叫中國動物志、中國植物志、中國礦物志、中國藥物志等。我們既然說《山海經(jīng)》是博物志,那么,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把《山海經(jīng)》跟現(xiàn)代博物志對比一下,看它們記錄的內(nèi)容、結(jié)構、體例是否有繼承關系。實際上,《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結(jié)構跟現(xiàn)在的博物志一脈相傳,《山海經(jīng)》雖然簡單,只有幾萬字,現(xiàn)代的動物志、植物志往往都幾十卷、上百卷,但是它的內(nèi)容、結(jié)構是一脈相傳的。博物志需要具備這樣幾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是要說明某種事物的名字;其次,分類,因為自然界的動植物浩如煙海,為便于掌握,需要把它分門別類;第三,描述,說明這種草、樹或野獸長什么樣子,就要對其形態(tài)、習性進行描述;第四,產(chǎn)地,你要讓人知道去什么地方去找這個東西,所以博物志要記錄產(chǎn)地;第五,用途,說明這個東西有什么用途,比如作為食物、藥物、建筑材料等等,博物志無非包括這五類內(nèi)容,即名稱,分類,形態(tài),產(chǎn)地,用途。那么,我們看《山海經(jīng)》的博物記載體例是否符合這一點,我們以《山海經(jīng)》第一條為例,“南山經(jīng)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這是它的地理位置,說明了物產(chǎn)的產(chǎn)地,在靠近西海的招搖之山;“多桂,多金玉”,這座山產(chǎn)桂樹、黃金、玉石,桂樹、黃金、玉石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用途,一般人都知道,所以這里無需對它們進行具體描述。下面接著具體記載這座山上特有的一些動植物,因為是這座山上特有的,一般人不了解,所以就需要把這種東西的名字、長相、用途一一加以介紹,祝余、迷榖和狌狌就是這山上特有的,“祝余”、“迷榖”、“狌狌”,這是它們的名字。其次看分類,現(xiàn)在的博物志分類非常細致,所以現(xiàn)在的博物學干脆被稱為分類學,包括動物分類學、植物分類學,門、綱、目、科、屬、種層層細分,劃分非常細致,但是古人的分類很簡單,一般分為草、木、鳥、獸、蟲、魚、蛇幾類,這條說,“有木焉”、“有草焉”、“有獸焉”,這就是分類,說明這個東西是草類、木類、獸類,其他地方還會說“有魚焉”“有鳥焉”“有蛇焉”,這都是分類。在這句話之后,《山海經(jīng)》會描述這種草、木、獸的長相和習性,這就是描述,祝余“其狀如韭而青花”,迷榖“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狌狌“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這都是描述。最后是用途,《山海經(jīng)》記載的各種動植物,幾乎全部都是有用的,都說明了用途,祝余“食之不饑”,迷榖“食之不迷”,狌狌“食之善走”,就是用途。總之,我們把《山海經(jīng)》的記載,按照博物志的體例,可謂面面俱到。《山海經(jīng)》就是按照博物志的體例,按部就班地記錄了480多座山出產(chǎn)的各種動物、植物、礦物,一一說明其名稱、類別、形態(tài)、用途、產(chǎn)地,就是一部典型的地理博物志。

《眾神的山川——〈山海經(jīng)〉與上古地理、歷史及神話的重建》,劉宗迪著,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
《山海經(jīng)》中的藥物
我們已經(jīng)不止一次提到《山海經(jīng)》第一條的這幾種物產(chǎn),那么,這一條記載的這幾種草、木和獸究竟是什么東西呢?先看祝余草,其狀如韭而青花,它的葉子長得像韭菜一樣,它的花是青色的,吃了可以充饑,這種草是現(xiàn)在中醫(yī)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草藥,叫麥門冬,麥門冬的葉子就像韭菜,它的花是紫色的,古人對顏色的定義跟現(xiàn)在不太一樣,紫色跟青色很近,所以書中說它開青花,麥門冬的塊根含淀粉量很高,可以煮熟了吃,古代如果遇到荒年或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就去挖這個麥門冬的根吃,明代一本書叫《救荒本草》,記錄了很多可以用來救荒的野草野菜,其中就有麥門冬。這個草為什么叫祝余?這個名字背后有故事。“?!本褪亲m灐⑵矶\的意思,向神祈禱叫祝,“余”就是剩余、多余的意思,“祝余”意為祭神的剩余物。麥門冬還有一個名字叫禹余糧,禹就是治水的大禹,傳說當年大禹治水,吃帶的干糧,干糧的渣渣掉在地里面,后來就變成麥門冬。因為古人覺得麥門冬可以吃了充饑,讓人度過荒年不會被餓死,就認為這是大禹爺爺?shù)亩髻n,所以就把它稱為禹余糧?!渡胶=?jīng)》把它稱為祝余,大概也有這個意思。
再看《山海經(jīng)》第一條記的這個樹,叫迷榖,“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榖就是構樹,迷榖就是構樹的一種。構樹在中國很常見,南方北方都有,它的葉子闊大,春天開花夏天結(jié)果,但一般人往往分不清它的花和果,會把它的果實誤解為花朵,構樹的果實是橘紅色的,果肉像花瓣一樣呈球狀向四方放射,就像一個小太陽,所以書中所“其華四照”,雖然也把果實誤解為花朵了,但說其花四照,花瓣像光芒一樣向四方放射,卻形容得很到位。
再看它說的那個怪獸,這個怪獸大家也就不用多說了,“狌狌”就是猩猩,“狌”是“猩”的異體字。書中說狌狌“伏行人走”,我們現(xiàn)在把慢走叫走,把跑步叫跑,但是古人把慢走稱為行,把快走、小跑稱為走,猩猩慢走的時候是四肢著地爬行,跑的時候是倩碧拄地直立起身子像人一樣跑,這就叫伏行人走。因為猩猩跑起來大步流星,所以古人相信吃它的肉也會變得善于奔跑。
大家看《山海經(jīng)》記錄的草木鳥獸,都說食之如何如何,都是可以吃的,所以有人說《山海經(jīng)》是一部怪物食譜,世界上沒有怪物,怪物更不能吃,《山海經(jīng)》記載的東西既然都說明可以吃,表明這些東西是古人親口吃過的,因此肯定是現(xiàn)實存在。不過,《山海經(jīng)》并非食譜,它是藥譜,吃了那些東西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主要是為了治病,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部草藥書。我們都知道,《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本草藥物書,成書于東漢時期,《山海經(jīng)》比《本草綱目》要早多了,它成書于周代,所以這本書比《本草經(jīng)》更珍貴,它保存了中國上古先民非常豐富的用本草治病的醫(yī)學經(jīng)驗。
這是《山海經(jīng)》記載的幾種植物藥,第一種是剛講的祝余,食之不饑。第二種叫萆荔,萆荔長得也像韭菜,喜歡長在石縫和樹木下面,大概也是麥門冬之類的草,吃了可以治療心痛病。第三種草叫蓇蓉,食之使人無子,可以用來避孕,這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第一種避孕藥。為什么蓇蓉可以避孕?因為它“華而不實”,光開花不結(jié)果,所以古人認為吃了也會跟它一樣光開花不結(jié)果。第四種,榮草,它的葉子像柳樹一樣,它的塊根像雞蛋一樣,吃了可以去風。第五種,嘉榮,能長一丈多高,開紅色的花,長紅色的葉,也是光開花不結(jié)果,吃了可以治療驚悸的毛病。第六種,雞谷,它的塊根也長得像雞蛋一樣,味道又酸又甜,吃了利于人,對身體有滋補作用。這些都是草藥。
《山海經(jīng)》記錄的這些草藥究竟有什么植物,其中有很多我們今天不知道了,因為它距今太遠了,植物的名字變了,書中的描述也難以一一落實。不過,其中有些今天依然可以考證,比如上面提到的最后三種,榮草、嘉榮和雞谷,我就可以斷定,它就是今天常見的天麻,天麻不僅可以當藥物,而且因為它具有滋補作用,所以常用來燉雞湯、燉排骨,大家都知道四川的天麻特別好?!渡胶=?jīng)》說嘉榮吃了可以祛風,今天中醫(yī)確實常把天麻作為祛風的藥物,比如治療偏頭痛、關節(jié)痛等。我們看《山海經(jīng)》的描述,能不能跟天麻對上。嘉榮“其葉如柳”,天麻的花和葉子呈穗狀,確實像柳絮一樣,“其本如雞卵”,天麻的塊根是橢圓形,所以說它像雞蛋。因為天麻長得像雞蛋,又可以吃,所以又被稱為雞谷。天麻從地里冒出來,孤零零的一根桿,可以長很高,所以書中說“其高丈余”,天麻一長出來就開花,它的花穗是紅色的,所以說它“赤葉赤花”。因為古人覺得天麻只開花不長葉,所以叫它榮草、嘉榮,榮就是花的意思?!渡胶=?jīng)》的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最晚在3000年前就已經(jīng)認識到天麻的藥效和滋補作用了,把它視為一種珍貴的藥物。
《山海經(jīng)》用簡潔的文字,明晰的體例,精確的數(shù)字,如實記錄了四百多座山巒,三百多條河流以及生活、蘊藏于這些山巒河流中的百余種野獸,百余種飛鳥,百余種草木,幾十種水生動物,近百種礦物,二百余種藥物,并細致入微,繪聲繪色地記載了這些草木鳥獸,金石礦藏的產(chǎn)地,形狀,習性,功用和它的一些靈異作用,堪稱一部包羅萬象的自然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一部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確實是一個寶庫,如果把它看成一個怪獸志,那是大大低估了這本書的意義跟價值。
為什么我們一般人會把它看成怪獸?就是我剛說的,因為我們?nèi)狈Σ┪飳W知識,讀不懂古人的博物學語言。我們知道造物主、大自然不會造怪獸,自然界中沒有怪獸,古人也不會平白無故、閑著沒事地編造一些怪獸,所以《山海經(jīng)》中也沒有怪物。我們把《山海經(jīng)》視為怪獸志,把里面的動物當成怪獸,是因為我們覺得古人無知、缺乏自然知識,因此只能去胡思亂想、瞎編亂造,其實,與其說是古人無知,還不如說我們現(xiàn)代人無知。實際上,古人對自然界的了解,遠遠高于我們現(xiàn)代人,特別是城市人,現(xiàn)在的大學生、博士、教授的自然知識,也比不上一個古代的農(nóng)民,當然更比不上古代的獵人,他們天天在自然界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所以我們不能蔑視或者低估古人的自然科學知識。怪物既非產(chǎn)生于造物主的惡作劇,也非產(chǎn)生于古人的胡思亂想,而是因為我們與古人之間在語言、知識和文化傳統(tǒng)上的斷裂,古人的語言和知識我們現(xiàn)在聽不懂了,讓我們無法理解古人那些原本樸素的話語,將他們所講述的原本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誤解為怪物。
今天在座的各位,當你們看這個講座的消息和海報,你們在心中可能期待我講《山海經(jīng)》的怪獸多么荒誕古怪,多么匪夷所思,你們可能對今天的講座充滿了好奇,現(xiàn)在你們聽我講過以后很可能會大失所望,你們沒有看到怪物,而看到穿山甲,看到了魷魚,看到了熊跟狗獾,可能大家會立馬覺得《山海經(jīng)》這本書頓時就索然無味了,不再那么有趣了,我把本來魅力無窮的書給去魅了。但是,在我看來,《山海經(jīng)》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它的獵奇性,這本書本身富于魅力,是因為它保存了我們上古先民非常豐富的自然知識,如果你真正把這本書讀懂了,你會發(fā)現(xiàn)古人眼中的自然界,那些鳥獸草木多么豐富多彩,多么生動有趣,當然書中也有鬼也有神,它記載的很多山上住著鬼神,那些鬼神也是古人真實的信仰,是源于他們對大地山川、風雨雷電真切的敬畏心理。所以,我不是給《山海經(jīng)》祛魅,而是給《山海經(jīng)》復魅,恢復這本書本來的魅力。
(本文據(jù)2024年3月16日首都圖書館《首圖講壇·尚讀沙龍》講稿整理,薛瑞對本文亦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