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彭清華 | 助力中醫藥診療向更精準邁進
辨證論治一直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思想,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傳統的中醫辨證體系在現代的臨床實踐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包括診療術語不統一、病證診斷缺少專家共識、四診操作不規范及傳統辨證方法存在局限性等。基于此,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彭清華及團隊分別從制定標準及專家共識、創新辨證方法及推廣應用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2023年12月2日上午,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上,項目“中醫診斷標準與辨證方法創新研究與應用”(以下簡稱“項目”)榮獲2023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彭清華作為代表參會并領獎。

▲彭清華
談起項目攻關的意義,彭清華坦言:“不論是牽頭制定各項中醫診斷的相關標準,還是創立新的辨證方法,抑或是建立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其根本都是為了提高中醫臨床辨證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重復性,對挖掘疾病證候分布規律,認識疾病證候機理,探討方證相應規律等起到指導作用,進而服務于臨床辨證、用藥等領域,促進中醫診斷學學術的發展及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走向應用
彭清華介紹,在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等56項課題的支持下,項目主要取得三大創新性亮點成果。
一是通過規范中醫病證術語,建立了證候診斷療效標準。首次牽頭制定中醫診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證候診斷量表、疾病中醫診療指南等,豐富了中醫標準體系的內容,引領了中醫標準化的發展。二是創新辨證方法。創造性地構建了證素辨證理論體系,提出微觀辨證的概念,首次提出主訴辨證方法,初步形成了專科辨證模式,豐富了中醫辨證學內容。三是推廣診斷標準及辨證方法,研發了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培養了專業人才。項目制定的標準和創立的辨證方法被教材、著作引用;研發的中醫輔助診療系統,能實現全病域的中醫診療;相關繼續教育學習班、國際國家級學術會議的舉辦,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
集成幾代團隊成員的心血,在過去20多年里,項目成果通過推廣應用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團隊牽頭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應用于中醫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學術交流等領域,已有5300余篇文獻證明了其臨床實用性,中醫行業標準制定大都依據《術語》進行規范。
依托中國中西醫結合診斷分會、世中聯中診分會、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診斷信息分會、國際數字醫學會數字中醫藥分會、中國未來研究會中醫藥一體化發展分會5個國家級學會主任委員單位,團隊舉辦全國中醫診斷師資培訓班、標準推廣應用班及國家級中醫診斷繼續教育學習班32次,來自全國120余家中醫院校及醫療機構的5600余名同行專家參加了培訓。這些實踐支撐了中醫診斷學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中醫學世界一流培育學科、中醫學湖南省優勢特色學科群等學科和平臺的建設。
項目創立的辨證方法被同行認可,被“十五”至“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研究生教材《中醫診斷學專論》《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診斷學》《實用中醫診斷學》等大量教材和學術專著引用。提出的辨證方法及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及內地120家中醫院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僅促進了醫療機構中青年中醫醫師的成長,提高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能力,也提高了中醫院校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中醫辨證思維能力。
除此,項目成果更為中醫走向世界提供了助力。通過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創新辨證方法,項目助力中醫藥診療向更精準邁進,同時也為中醫藥國際診療標準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其中,證素辨證體系以“病位”和“病性”為核心證素構建的全新辨證方法,更是為實現辨證過程的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中醫診斷標準化開辟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世界需要中醫,中醫走向世界正當時。“實現中醫藥診療的客觀化、標準化及數字化,是高質量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重要途徑,更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彭清華說。
接續創新
致力于中醫診斷學科的創新性研究,其實團隊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了持續探索,項目成果的取得是幾代人接續努力的結果。
1978年,朱文鋒教授在中醫病證規范化研究的基礎上研制出“中醫數字辨證機”。他帶領團隊全面收集整理和規范了中醫病名及臨床常見證候。到20世紀末,他們建立了證候與證素、證型間的非線性映射函數,采用加權求和浮動閾值運算進行證素判別,歸納提煉出辨證要素60種,由辨證要素組合為800條規范證名,從而形成“證候-證素-證名”的三階雙網辨證結構,創立了完整規范的證素辨證體系。
20世紀80年代,郭振球教授領銜微觀辨證學研究,首次提出微觀病機學、微觀診法學、微觀辨治學等新概念。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尋找中醫診病辨證的客觀指標,從臨床、動物試驗、細胞實驗等層面,以慢性萎縮性胃炎虛寒證與郁熱證,慢性腎炎陰虛證、陽虛證,高血壓陰虛陽亢證等為研究對象,以脈圖變化、生物電、血流圖、腸道菌群、血液流變性等為生化指標,開展了微觀辨證研究,發現了陰、陽、寒、熱、虛、實等中醫證候微觀指標的變化規律,“同病異證”的微觀生物學差異;并初步建立冠心病血瘀證各個層面代謝產物譜,通過基因、蛋白、RNA的大數據系統生物學分析,揭示冠心病血瘀證的微觀辨證本質,獲得病證診斷的“金指標”。
郭振球教授還首次提出“主訴辨治法”“主訴證治學”的概念,抓住主訴,開展有序的望、聞、問、切四診,以外揣法、整體觀、病傳論為三大原則,推進詢問病史、探討病因、落實病位、闡明病機、分清病性、驗證療效等10個步驟。在此基礎上,周小青教授又首次提出了主訴診療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單一主訴、復合主訴、癥對、癥隊等新概念,構建了以主訴為核心的中醫問診路徑和“主訴-證素”診病辨證體系,形成了系統的中醫主訴診療理論。
之后,彭清華帶領團隊將證素辨證理論與專科實際相結合,提取專科證素,提出專科辨證的理論體系。團隊對眼科、耳鼻咽喉科、外科、婦科、骨傷科等專科證候進行了規范,提出了專科特色的病位和病性,體現專科辨證的特征性,克服了證名中所屬臟腑經絡等較籠統概念的局限,也克服了臟腑等辨證中一般只提病性的常見表現,而缺乏對專科特征癥狀描述的不足,避免了當全身癥狀不明顯而專科病狀突出時,難以準確辨證,或證名中病位概念與實際臨床表現欠符合的弊端,避免了與內科疾病證名的混淆。
在此基礎上,團隊在眼科建立了獨具特色的眼科“五輪辨證”體系,提出專科證53個;耳鼻咽喉口腔專科按耳、鼻、咽喉、齒齦、口唇、舌進行歸類,提出專科證62個;外科提出了以肌膚為外科特色病位,規范了專科證18個;婦科提出了胞宮、沖任等婦科特色病位,規范了專科證19個。
跨越近半個世紀,團隊建立了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促進了中醫診療標準體系的建立,保障了行業發展的規范性;提出的微觀辨證、證素辨證等創新辨證方法,為中醫臨床數據的量化、微觀化提供了可能;建立的中醫智能診療系統為后期建立標準化的精準證候醫學生物樣本庫提供了有效的辨識工具。
因創新成果顯著,所作貢獻突出,2023年8月,彭清華領銜的“中醫病證診斷創新與應用教師團隊”榮獲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能獲此殊榮,彭清華坦言是團隊幾代中醫診斷人努力的結果。“一代人努力的制高點,是下代人的起點,是前輩的積淀,迎來了后輩的綻放。”彭清華說。
初心不忘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發展,中醫傳承創新人才培養也要與時俱進。在幾十年發展過程中,彭清華團隊始終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

▲彭清華指導學生實驗操作
彭清華認為現代中醫傳承創新人才的培養,應從3方面著手:其一,需要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及市場需求的新時代中醫教育模式,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單位的無縫銜接,才能實現中醫人才的精準培育。其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醫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并將理論更好地運用于實踐。其三,促進能力培養,提高中醫人才的綜合素質及學科交叉能力,鼓勵中醫人才參與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
將理念落到實處,團隊經過30余年的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了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引導,以“文化傳承、經典解讀、臨床運用、創新發展”四位一體能力為導向的傳承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四位一體’能力導向的中醫學研究生傳承創新人才培養43年探索與實踐”于2023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同時,團隊主動對標新時代中醫藥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開展綜合教學改革,實現了人才培養重深度重內涵的新發展;在國內率先開展“中醫診斷實驗教學”并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同時,團隊在國內首次構建了教學模擬醫院,擁有國家中醫技能實驗中心、國家教學團隊1個、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一流課程6門。團隊在各種教學競賽中佳績頻傳,曾獲國家級教學競賽獎一等獎1項,獲省級教學競賽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
不僅鉆研科教科技創新,團隊還把科學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實現科學普及與科研創新兩翼發展。彭清華領銜科普團隊還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立項,成立“彭清華名醫名家科普工作室”。
彭清華坦言,最初建立科普團隊就是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政策,想要利用團隊自身的醫學專業特長和中醫藥的學科優勢,切實助力國家健康事業發展。團隊自2018年起籌備成立瞳光青年志愿者團隊,組建湖南中醫藥大學“青年講師團”“眼科博士團”,以基層(社區、鄉鎮)為單位,致力于為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老年人開展近視和老年人常見眼病的防治主題志愿服務及科普工作。目前,團隊已成功入選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在校園、企事業單位、基層社區、學校傳播中醫藥文化和護眼知識,服務對象已超萬人。
不管團隊走多遠,個人的際遇如何變化,彭清華始終懷念與朱文鋒老師等前輩在一起的時光。現在他還記得第一次到朱老師家里,朱老師對他的諄諄教誨。“朱老師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去進行科學研究、如何去促進中醫診斷的標準化等,當然還有一些他一直堅持的學習方法,包括定時整理雜志、報紙或網絡上的有用信息,養成隨時記錄科學靈感、科學思路的習慣,時刻關注領域內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這些都能為后期的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朱老師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鍥而不舍的研究精神,都是需要我們繼承的寶貴財富。”彭清華說。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彭清華團隊始終牢記他們的目標和使命。
過往的輝煌已成歷史,嶄新的藍圖需要繪制。團隊認識到,推動現代中醫走向更遠的未來,仍面臨諸多關卡、挑戰,比如,中醫病證診斷標準還存在量化不足,診斷權值和閾值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的臨床驗證;辨證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其在臨床重大疾病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推廣和深入開展研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致力于辨證方法創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繼續開疆拓土,在提升中醫認識、治療疾病能力這條路上,彭清華團隊一直步履不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