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天速成戀愛?“一周CP”風靡大學校園

晚上,陳啟又一次解鎖手機,看到微信里和楚楚的對話框仍是昨夜最后發的晚安表情……沒有戀愛經驗的陳啟有點猶豫,自己要不要再主動聯系一下?
楚楚是陳啟參加學校“一周CP”(couple的縮寫,指情侶)活動匹配來的對象。
“一周CP”,目前在大學校園風靡的一種異性社交模式。
配對成功的兩位同學要在一周內完成指定互動任務。活動結束后,兩人自由發展。當然,其間大家都享有隨時退出的權利。
和陳啟一樣,一些人因參加“一周CP”而相識相知,并最終“修成正果”。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段經歷僅僅是青蔥時光里一段淺淺的情緣。
要遇見那個特別的人,或許需要更多勇氣和探索。
01 配對成功:和CP聊天到深夜
晚上九點,陳啟又一次解鎖了手機。他正猶豫著,如何開啟新的話題。
自從參加了“一周CP”,陳啟心里總記掛著“要和對方聊天”這件事。但畢竟兩人剛認識,對于主動找話說這事,他或多或少有點心理負擔。
“一周CP”是一種流行于各大高校的、基于陌生異性之間配對機制的社交活動。這一活動通常由高校的學生會或研究生會組織,不同的學院甚至學校之間都可以相互聯誼。
在整個活動周期內,成功配對的參與者需要在活動群中完成每天的任務,并進行打卡積分。小任務包括一起去圖書館,接對方下課,或者共同欣賞一首喜歡的歌曲等。

某“一周CP”活動情侶任務及評分
通過這些小任務,CP之間可以快速“破冰”,增進了解。最后,積分最高的CP還會獲得一定獎勵。活動結束后,參與者也可以自由發展關系。
陳啟和楚楚都是北師大的研究生,2022年11月底,他們通過學校的“一周CP”活動成功配對。
雖然整個活動期間,楚楚和陳啟都只是在線上聊天,但楚楚卻給陳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她非常有禮貌,總能迅速回應我發起的話題,并且很有幽默感。”
陳啟回憶說:“比如她發給我一張照片,我可能一開始沒有用心地稱贊,她就會說:‘你編得不好,換個理由吧。’明知道我在尬夸,她卻能巧妙化解尷尬。”

陳啟和楚楚的聊天記錄
陳啟覺得,跟CP楚楚每天完成打卡任務的過程,既滿足了他的分享欲,也讓他在失落的時候能有人慰藉,“比如我發論文被拒稿時,我跟她說我很難過,她就說其實你已經很厲害了。這時我會覺得受到了鼓舞。她的那些積極回應,真會帶給我一些情緒價值。”
在參與“一周CP”期間,陳啟和楚楚經常聊天到晚上12點甚至凌晨才結束。他們會分享彼此的經歷,交流彼此喜歡的異性類型。互道晚安后各自入眠,成為了他們相處的儀式。

陳啟和楚楚的聊天日常
活動結束后,陳啟開始猶豫是否要約楚楚線下見面。作為一個從未戀愛過的人,他有些不好意思。室友以經驗豐富的口吻對他說:“直接給她發消息,約她出來見面就行了。”
然而,在首次邀約時,陳啟被拒絕了。“她說她還沒準備好。”陳啟覺得楚楚或許也有些害羞。
直到2022年寒假前,陳啟終于和楚楚線下見了面。
陳啟為楚楚帶了一杯飲料,兩人在學校操場上慢悠悠地散步,聊著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等。這次見面讓陳啟下定決心要繼續深入了解楚楚,“主要是我們互相看對眼了。”
在曖昧期,純真而美好的感覺在兩人之間縈繞。他們相互試探,但又保持距離,就像中間隔著一層窗戶紙。
那個寒假期間,他們經常通電話,聊天會一直持續到深夜,對彼此的稱呼也從“名字”變成了“寶貝”。

陳啟和楚楚在朋友圈官宣
陳啟感覺自己墜入了愛河,不能與楚楚見面讓他感到寒假無比漫長。每天,陳啟都期待著開學的日子快點到來,甚至開始在心里倒計時。
兩人的關系在開學后的第三天晚上再次取得進展。那天,陳啟約楚楚在學校里散步,終于鼓起勇氣向她表白:“做我女朋友吧!”楚楚回答道:“你等會兒,讓我考慮一下。”陳啟內心想,這還需要考慮嗎?
第四天早上,陳啟被楚楚的消息喚醒:“出來吃早飯吧,男朋友。”
到現在,陳啟和楚楚已經在一起一年了。兩人仍舊每天聊天,互道早晚安,雖然兩人的相處模式已逐漸歸于平淡,但他們仍會在各自忙碌的學習生活中相互牽掛。

陳啟和楚楚
02“散場”是常態:牽手是小概率事件
實際上,陳啟和楚楚從未想過能通過“一周CP”成功脫單。
最初,他們各自只是在室友的鼓勵下才報名參加活動的。事實上,像他們這樣幸運的人也實屬少數。
盡管“一周CP”活動設置了許多小任務來促進CP間的情感發展,但最終能否走到一起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主觀感受,如感覺和眼緣等。期間,任意一方覺得不合適,“一周CP”就難以為繼了。
陳啟的室友顧山參加了三次“一周CP”活動,但都未能脫單。
在讀研之后,顧山發現自己的社交圈變小了很多。平時他也只與室友和幾個同班同學交流,很難有機會結識新朋友。
而且研究生班級相比本科時的存在感弱了不少,除非有什么班級活動能把大家組織起來,否則下了課同學們就各忙各的,很少有深入交流的機會。
缺乏與人長期相處、交流的環境,是顧山認為自己難以深入了解異性并走向戀愛的主要原因。
因此,當聽說校內要舉辦一場聯誼活動時,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活動以線上“一周CP”疊加線下聚會聯誼的形式展開。

顧山和CP寒暄
顧山跟匹配到的CP聊天還算順利,同樣的研究生身份給了他們關于學校、科研等的共同話題。
但每次都是顧山主動發起話題,這讓他覺得有些心累。幾天之后,互動就變成了為完成每日任務而不得不進行的打卡,活動期限也很快就結束了。
那年寒假,顧山因某些原因提前回了老家。他在活動結束后也再沒主動發起聊天,這段關系便不了了之了。
2023年3月,返校之后的顧山再一次報名參加了“一周CP”。這次,他匹配到了一個同校即將畢業的師姐。

顧山和CP的聊天記錄
顧山和對方都有攝影這一共同的興趣愛好,也約過線下一起拍照。不過,兩人的聊天話題也僅停留在攝影的層面上,他們的關系直接變成了純粹的“影友”,連“一周CP”后面幾天的任務都沒能完成。
同年12月,顧山又參加了一場“一周CP”的跨年聯誼。這一次,他匹配到了同校的一個師妹。
但在看完對方的朋友圈照片后,顧山覺得這個師妹并不是他喜歡的類型,于是兩人只聊了三天,便草草說拜拜了。
現在,顧山已經不指望通過“一周CP”脫單了,他決定要多多出門攝影,希望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那個心動的人。
在“一周CP”活動中,也會有一些同學報名擔任工作人員,負責跟蹤記錄CP們的進展情況,他們被稱為“月老”。
小蕊是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生,她就曾經擔任過“月老”的角色。
根據小蕊的觀察,通過“一周CP”最終成功牽手的機會非常小。她表示,“系統匹配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要雙方都看對眼并不容易,而匹配到的人正好是你的crush(愛慕的對象)的幾率則更小。”
小蕊覺得,匹配成功的CP選擇解散的原因千差萬別,最常見的理由是外貌與自己理想中的差距較大、沒有眼緣,有些還存在更加現實且無奈的原因。
小蕊曾鼓勵一位男同學參加“一周CP”,然而,男同學匹配到的對象卻在另一個校區。于是,這對CP在得知匹配結果后果斷選擇了“say goodbye”。

“月老”小蕊正在工作
03 給同學當“月老”:一邊磕CP一邊大力“撮合”
吸引小蕊報名當“月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可以借此機會觀察和見證身邊異性同學們的相處過程,這種心態類似于開盲盒。
小蕊并不確定這些CP未來的發展走向,但她始終懷揣期待,希望每對CP都能成為最般配的伴侶。
在擔任“月老”的角色時,小蕊的服務內容包括為CP們建立群組,在群組內發布每日任務、督促打卡,并記錄積分等。

“月老”和一周CP們建群溝通
小蕊所在學校的CP匹配機制是通過一個小程序,按照參與者提交的個人資料及意向要求進行自動匹配。報名者的個人信息,包括照片等隱私內容,在報名者同意匹配結果前不會對外公開。
如果已經成功配對的CP對匹配結果不滿意,還可以申請更換CP。這時,“月老”會從待匹配的人群中重新選擇一位來進行匹配。
報名者中通常男多女少,一些男生注定會落單。不過,每人只有一次更換CP的機會。
2023年年底,小蕊參加的“一周CP”活動最終成功組成了602對CP,即1204人成功組隊。
在這次活動中,小蕊負責對接5對CP。然而,活動開始的第一天就有2對CP退出,緊接著第二天又有2對解散。

“月老”和“一周CP”參與者的聊天記錄
小蕊戲稱:“一周之內,我們組里只剩下1對需要我操心的了。”
在小蕊的印象中,那對“獨苗”CP的互動非常甜蜜。
從他們在群組內的回復中可以看出,兩人都非常有禮貌,認真地完成每日任務。期間,他們還一起跑步、為對方買奶茶,還會為對方搭配穿搭。
那次由研究生會組織的“一周CP”活動還得到了贊助。活動結束后,積分排名前三的CP能獲得相應的獎金;積分排名第一的CP不僅會獲得520元獎金,還有一次免費情侶寫真的機會。

某“一周CP”活動的打卡任務表
眼看“獨苗”CP的互動越來越好,小蕊有一種預感,他們能拿獎。為激發他們的好勝心,她決定在言語上“push”一把,讓這對CP“卷”一下。
于是,到了活動的第五天,小蕊在群內布置完當日任務后,告訴她的CP:“你們的積分,現在排名很靠前,再卷一卷說不定能拿520塊錢!”
“我幫他們查閱了所有人的積分表格,他們的分數相當靠前,只要卷一卷,就有機會拿到大獎。”
最終,這對CP排名第二,獲得了134元的獎金。小蕊感嘆:“如果我更早一點關注他們,也許520元就是他們的了。”
活動的第七天,小蕊要給參與者派發奶茶券作為獎品。當她在群組中詢問如何分配奶茶券時,CP中的女生回復“送給他吧,給他多一點甜。”
這條消息一跳出來,小蕊有一種狠狠“磕”到了的感覺。

“月老”小蕊和CP的聊天記錄
“我不能確認兩人是不是在一起了,但那個當下,可以明顯看出來,他們互相都有好感。”小蕊說,后來出于“職業素養”,她沒再過多打探這兩位同學的關系進展,“感情這個事得慢慢來,不管他們現在關系如何,曾經都是一段寶貴的經歷。”
04 戀愛7天難速成,一切還靠努力和緣分
2016年5月,以社交實驗為主要內容的微信公眾號“概率論”,開創了“一周CP”模式。
經歷近8年的發展,“一周CP”已成高校學生聯誼活動經常采用的一種線上交友方式。
在社交平臺上可以檢索到全國各地院校的“一周CP”活動報名信息及總結回顧。如“一周CP·北京40校聯誼”、香港12所大學面向在港內地學生舉辦的“一周CP”,還有深圳高校聯盟、浙江大學、西南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豫章師范學院等院校舉辦的“一周CP”等。
“一周CP”的核心思想是通過促使參與者在一周內扮演情侶來增進彼此了解,進而期望在活動后仍能保持“戀愛”狀態進而成功牽手,因此在網上又被稱為“七日情侶”活動。

“一周CP”活動
各高校舉辦的“一周CP”活動在打卡任務上有所出入,但活動流程基本大同小異,包括報名、匹配、建群、打卡四步。
主辦方會要求參與者的年齡在18周歲以上且是單身狀態,報名需填寫性格、愛好、家鄉等自我介紹,年齡、身高、體重、照片等個人信息,另外還有對CP的要求期待等。
參與者在報名成功后,會由工作人員根據性格、愛好等自身信息及意向要求進行人工或系統匹配。
匹配成功后,主辦方會以短信等方式進行通知,參與者則需加“月老”微信等建立聯系,再經由“月老”添加上CP的聯系方式并進入活動群,開始每日任務打卡。

“一周CP”確認參加的短信
對于“一周CP”是否靠譜,大學生能否借此順利脫單,眾說紛紜。
在社交平臺的相關討論中,樂觀派的人認為“不試試怎么知道”,一些網友評論“重在參與”,但也有人持悲觀態度:“聽說200對CP中最后只有一兩對成功了。”
對此,小蕊的觀點是,“一周CP”的意義在于為異性交友提供了可能性。畢竟,如果無緣無故要求你與一名異性一起逛一次超市,很多人會覺得曖昧,難以接受。然而,“一周CP”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前提,使得這些小互動變得合理,至少不那么尷尬。
與步入社會后的相親聯誼相比,校園“一周CP”的匹配幾乎不與物質條件等現實因素直接掛鉤,多數人僅是從外型樣貌、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三個維度對CP進行評判。因此,往往讓人覺得格外浪漫化和理想化。

一周CP“招募”的電子海報
“雖然大家對CP的要求和期待也很挑剔,但很少會涉及到對方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最多只會對年級和專業有所要求。”小蕊說道。
研二年級的小M當初報名“一周CP”的原因就是覺得離畢業越來越近,再不脫單,就要去社會上相親找對象了。“社交相親會變得很現實,很多人一上來就問你的工資、房子、車子……而在學校找對象就不那么功利,也不會計較太多。”
后來,小M真的在畢業前如愿脫單了,男友小鐘正是通過“一周CP”認識的,他們現在已經戀愛三個月。
當兩人匹配在一起時,他們都覺得十分能聊得來,互相也都主動發起過聊天。從外賣聊到愛吃的美食、忌口,再到生活中發生的點滴新鮮事。
小M覺得,“一周CP”每天只給一個話題,他們根本聊不夠。
在結識小鐘之前,小M經歷了三年的戀愛空窗期。她也曾試圖依靠社交軟件脫單。
雖然在交友軟件上,用戶可以同時與很多人私聊,內容也相對自由,但相應的也缺失了“一周CP”共同完成每日任務時的那種推動力。

CP“牽手”
小M認為,“一周CP”采用一對一的匹配模式,能讓參與者更慎重地對待每一次相遇。
然而,無論如何,“一周CP”確實難以實現7天速成戀情的功效,對此,參與者們都心知肚明。
他們似乎也達成了一種共識:在短暫的7天之內,就算只捕捉到了一瞬間的悸動,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圖片 | 受訪者供圖、網絡截圖(頭圖為《換乘戀愛》截圖))
(原標題:《7天速成戀愛?盼脫單的大學生玩起“一周C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