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殊教育:關于生命的綻放
2023年6月23日,盲人考生呂京陽在父母的幫助下打開成績查詢頁面。當看到成績為587分時,呂京陽的父母抱住了他,喜極而泣。作為2023年使用專門命制的統考盲文卷的12位盲人考生之一,呂京陽最終取得了超出吉林省理科一本線124分的好成績,即將開啟他的大學生活。
呂京陽在四平盲童學校接受高中教育,這是我國特殊教育的一種形式。特殊教育,是運用特殊的方法、設備和措施對特殊的對象進行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發展更是關系到教育公平的實現和殘障兒童受教育權利的保障。
截至2023年,我國小初高總學生數共有1.89億,特殊教育學生在校生數達91.2萬。按這個比例計算,平均每1000名學生中,會有4名殘障學生。熙熙攘攘之中,占比如此小的殘障學生能夠接受到怎樣的教育?生長在公眾視線外的花朵又是如何迎來屬于他們的生命綻放?
01.讓“特殊花朵”同沐教育陽光
從建國伊始,我國就高度重視殘障兒童受教育權利的保障。早在1951年,政務院就發布《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設置聾啞、盲目等特種學校,對生理上有缺陷的兒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到1952年,盲人黃乃發明現行盲文;次年,中國盲人福利會成立;1956年,中國聾人福利會成立;同年,特殊教育教師開始發放特教津貼。

伴隨著我國特殊教育體系的改革、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殘障學生受到了關注。每一株特別的“花”都有被注視到的權利——受教育學生的范圍從視障、聽障擴展到包括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肢體障礙、智力障礙、精神障礙、多重障礙在內的多種殘障學生類型。

為提高殘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教育公平, 1989年到2000年,我國提出要發展“義務教育、特殊職業教育以及促進‘隨班就讀’”;21世紀后,“普及義務特殊教育和促進‘普特’融合教育”亦被提上日程。以“隨班就讀”為核心,充分體現“融合+支持”的“支持性融合教育”專業特色,是中國融合教育本土話語的初步概括和表達。我們欣喜的發現,2021年隨班就讀學生占比首次超過全部特教在校生數的50%。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未來,融合教育將繼續“扎根”于中國文化、教育體制,從實踐中進行本土化的探索。

特殊教育體系的不斷健全就宛如一座燈塔,照亮了許許多多殘障學生的未來。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招生人數和在校生數穩步增長,并在2023年保持穩定。特殊教育事業由側重數量變為側重質量,逐步開始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回望過去70年,我國特殊教育體系留下一串串堅實的腳印;著眼當下,已經進入發展成熟期的特殊教育正朝著“無障礙生態”和“全納”的教育體系發力;而放眼未來,特殊教育體系的發展必然踏上新的臺階。

02.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當特殊教育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特殊教育的“硬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一方面,針對于部分地區特殊教育學校短缺的情況,我國增設了大量特教學校。2012年,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僅有1853所,而到2023年,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已達到2345所。11年來,學校數量共增長26.6%,且目前仍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

另一方面,特教教師既提“量”又提“質”已成為當下的必然趨勢。特殊教育教職工中專門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被稱為“專任教師”。2017年,全國特殊教育只有5.6萬專任教師,隨著學生入學人數的不斷提升、特殊教育的不斷發展,特教教師數量也在相應地不斷上升,到2023年,我國共有了7.7萬特殊教育專任教師。
隨著特殊教育專業化愈發得到重視,在對專任教師的培訓之中,培訓內容不僅停留在特殊教育理論知識的教授,更拓展到了個別化教學策略、康復治療技能等方面。五年來(2017年到2021年)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專任教師數量在持續上升,到了2021年,參加過專業培訓的專任教師竟達到了專任教師總數的91%。
也許“特殊教育”這個專業聽起來有些冷門,但在2021年,仍然有51431位本科生畢業于特殊教育專業。2017年,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特教教師占專任特教教師總人數的65%;而在2021年,此比例上升至74%。他們或是雙腳沾滿泥土地走進鄉村課堂,或是奔波忙碌于縣城的學校,或是隱匿于城市之中走向一尺講臺。無論身在何處,他們皆為繁星,點亮了特殊學生的天空。

總體來看,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在不斷提升,一批高質量的師資團隊正在用專業的方法、專業的知識為學生們撐起一片晴空。
03.難題之下,仍盼撥云見日
盡管我國95%以上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障兒童均已被納入了特殊教育體系,但是我國特殊教育仍面臨學段上“非義務教育階段就讀人數過少”的問題。我國特殊教育非義務教育階段起步較晚,到2023年,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數中,小學平均每一年級約10萬人就讀;初中平均每一年級在讀人數也是10萬左右(將初三初四視為一個年級);而到了高中,在校生數總計僅一萬多人,高中以上學歷的或許更少。

不難發現,從初三(含初四)到高中殘障兒童在校生數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當普通學生能夠有91.4%的機會接受高中的教育,令人遺憾的是,殘障學生升學率僅在10%左右。我們仍未可知的是,沒能升入高中的他們將流向何處?又將面臨著怎樣的生活?如此境遇之下,折射出的是特殊教育非義務教育階段發展巨大的上升空間。
除此之外,殘障學生享受的教師資源也存在著顯著問題。
“生師比”用于反映教師數量充足程度,經常用作教育質量的替代指標。生師比偏大,表明每位教師平均所教的學生越多,老師教學壓力會隨之增大;生師比偏小,則表明平均每位教師所教的學生越少,老師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每一個學生,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2020年為例,北京特殊教育生師比最低,為2.88,其次便是上海為3.55;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生師比明顯偏高,如青海地區的生師比達到了9.33,而寧夏也高達8.16。不可否認的是,特殊教育教師資源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困境,特殊教育實現資源普惠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按照已出臺的政策文件,全國的特殊教育學校生師比標準基本應在3:1左右。可是,全國特殊教育平均生師比真的貫徹了3:1的要求嗎?從全國特教平均生師比來看,近十年間,生師比整體呈波動上升的態勢,2019年達到近十年最高峰值4.86,與3:1的要求反而越行越遠。整體而言,特教學校的師資隊伍配備速度并未跟上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增長幅度。

除了教師資源分布不均以外,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總體上呈現東多西少的格局。據《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21年全國各省市中,大部分省市的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在50到100所之間,東部的很多省市能達到150所左右,而位于西部的西藏僅有7所,青海也只有14所。
現如今,如何給予殘障學生更公平普惠的教育資源、打造更堅實的教育基礎的難題已然擺在我們的面前。推動特殊教育體系建設走向更高標準,雖路漫漫,我們卻仍盼撥云見日。
04.星星的孩子,值得被溫柔以待
在報道的過程中,我們偶然注意到了他們——孤獨癥兒童。他們有視力卻不愿和他人對視,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他們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在自己的世界里獨自閃爍。因而,孤獨癥兒童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相較于其他殘障兒童,孤獨癥兒童從外表上很難看出與常人的差別,但是,孤獨癥屬于精神殘疾的一種。在美國,孤獨癥已成為兒童精神殘疾第一大病癥;截至2023年,我國也已超1300萬孤獨癥患者,其中有300-500萬是0-14歲兒童。精神殘疾在我國被接受的歷史很短,很多家長往往不會將孤獨癥看作殘障,而多認為是“孩子性格的問題”。近年來,在學界和媒體的關注下,孤獨癥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2023年是他成為山東省政協委員的第11年,也是他為特殊群體發聲的第11年。他便是成千上萬孤獨癥孩子共同的“父親”--由仲。這些年來,由仲帶領團隊舉辦了上百次的公益活動,并通過多種方式為特殊困難群體建言獻策。他用行動向公眾傳遞著“做孤獨癥康復訓練,需要愛,更需要專業”的理念。

據《新京報》報道,60%孤獨癥是由于遺傳因素產生的,而40%可能與母親生產時年齡過大、孕期和圍產期病毒感染或成長環境中接觸藥物、殺蟲劑等有關。在如今的醫療水平之下,孤獨癥的治療往往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孤獨癥兒童需要在早期接受每周至少40小時的干預,并且需要持續干預2至3年,才能有比較好的康復效果,而大多數患者很難有機會得到充分專業的治療,由仲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了填補這些空白:他成立廣州、上海、蘇州等多地的康復中心,堅持不懈地履行著“我想讓更多的孤獨癥孩子享受到先進的康復技術”的諾言。
在專業的教師與先進的康復技術的幫助下,眾多孤獨癥兒童得以康復,可以與常人無異地生活。正如由仲所說:“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為努力才能看見希望。”加強公共意識宣傳、加強孤獨癥研究力度、推動孤獨癥兒童的融合教育……在社會的溫柔以待下,我們相信更多“來自星星”的孩子能在生命的天空中劃出美麗的軌跡。
每一株花,從萌生到綻放,都是一場以時間為契的約定。特殊教育,就是在用陽光與雨露,去滋潤每一位特殊學生的身心。
畢業于盲童學校的呂京陽,將會在普通大學繼續迎接未來的變化與挑戰。當他談起未來,他內心滿是躍躍欲試的期待:“現在僅僅是夢的開始,我會更加努力,更加珍惜,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在他的身體里,有一顆種子,正焦灼地盼望陽光,期待著沖破土壤……
*注:
1.特殊教育:以盲啞、傷殘或智力極低的兒童或成年人為施教對象的教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特殊教育在校生:本文中的特殊教育在校生指通過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等所有手段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
3.特殊教育專任教師: 本文中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含特殊教育學校和其他學校附設特教班中承擔特殊教育的專任教師。不包括特殊教育學校附設其他普通教育教學班的專任教師。
數據來源: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教育部教育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2年)
(2)教育部公開教育統計數據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2022年)
(5)陽光高考網
(6)大學生必備網
(7)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cdpf.org.cn)
(8)觀研報告網《中國特殊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2-2029年)》
(9)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
(10)公眾號“特教看我的”
(11)新京報《我國有超1000萬個孤獨癥患者,康復教育人才缺口達30萬》
(12)澎湃新聞《2023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345所,比上年增加31所》
參考文獻:
[1]李勇.近30年中國融合教育發展研究——脈絡、熱點及發展趨向[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3(12):1-9.
[2]孫杰遠.教育賦能:各民族同步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J].教育研究,2022(10):26-33.
[3]范國睿.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價值、內涵與制度保障[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5-13.
[4]葛道凱.“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J].教育研究,2021(03):19-22.
[5]丁勇.“十四五”時期我國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現代特殊教育,2021(07):8-15.
[6]陳如平,安雪慧,張琨.構建優質均等的基本公共特殊教育服務體系[J].中國特殊教育,2022(05):3-10.
[7]《勇敢追夢:3名盲人高考生成績揭曉,贏得尊重不只憑成績》[N].澎湃新聞,2023-6-26,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18512
[8]《視障高考生呂京陽: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N].吉林殘聯,2023-6-24,https://mp.weixin.qq.com/s/RbyBKPJong8xLeeVwtOchA
[9]《山東省政協委員由仲:上萬名孤獨癥孩子共同的“父親”》[N]人民政協網,2023-8-23,https://www.rmzxb.com.cn/c/2023-08-23/3398057.shtml
小組成員: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陳子煊 饒培穎 許景博 姚玉(排名不分先后)
指導老師:
徐迪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