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紀念陳旭麓先生︱許紀霖:走在時代前面的思考者

許紀霖
2018-12-01 10:16
私家歷史 >
字號

【編者按】

2018年適逢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百年誕辰,也是他逝世三十周年。為更好地梳理傳統、致敬前賢,2018年9月7日,《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組織召開了“新陳代謝:陳旭麓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傳統”學術研討會,邀請老中青三代學者深入研討陳旭麓先生的學術成就與深遠影響,并選取部分于近日刊發于學報第六期“致敬大師”的專題策劃中。本文系此專題文章之一,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文章原題《“設置問題”與“無法之法”的史學大家》

陳旭麓先生

今年是陳旭麓先生誕辰一百年,他離開我們也有三十年了。我記得1987年在《讀書》雜志上發表了幾篇關于知識分子的文章之后,陳先生就讓他的學生周武帶話給我,請我到他家里與我談談。一個30歲的年輕人,見到陳先生,是如何的誠惶誠恐,他的一口濃重湖南話我也大部分沒有聽懂,如今記得的,大致只是對我的勉勵和夸獎。1988年我碩士畢業,答辯委員會主席是陳先生,論文題目寫的是張君勱的政治思想,雖然稚嫩,也受到了陳先生的謬贊,先生還在給友人的書信里提了一筆。

陳先生走得那樣快、那樣早,是誰也沒有想到的。70歲,正是他研究的巔峰時期,許多還沒有來得及形成文字的想法和思考,就隨著他的生命離開而被帶走了。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近現代史學界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陳先生身后的這三十年,史學界的變遷何其迅速,各種思潮各領風騷三五年,昨天還是洛陽紙貴的暢銷書,今天就無人問津,被遺忘在歷史的故紙堆了。但陳先生的遺作,不溫不火,成為穿透歷史時光的暢銷書,幾乎每一個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生都讀過他的書。陳先生以“新陳代謝”為核心的研究,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經典范式。

今天我們紀念陳先生的史學思想,有兩個問題是值得討論的,第一,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史學界,他的學術與思想突破在哪里?第二,陳先生的史學遺產,對于今日的中國近現代史領域,哪些是值得繼承的傳統?陳先生最活躍的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無論從國家政治,思想文化、還是學術層面都是撥亂反正的轉折年代。那個時代是開放的、自由的,同時又是保守的、教條的,新舊兩種思想的沖突一點也不亞于清末民初。作為一個老學者,就看你站在哪一邊了。

按照我的20世紀六代知識分子的劃分,陳先生屬于“后五四”一代學者,在1949年之前接受了完整的教養。一些民國過來的老學者,很想趨新,但幾十年的洗腦,思想已經僵化,提不出新的、有價值的看法,心有余而力不足。但陳先生不一樣,他在民國期間打下了扎實的史學底子,以后也沒有隨波逐流,停止自己的思考,于是,到了思想解放的春天來臨,就有了學術上的大爆發。

最近我重新閱讀《陳旭麓文存》,這些著作和文章基本上都寫于20世紀80年代,在那個年代,能夠達到那樣的高度和深度,有那樣獨特的視野和角度,是非常了不起的。為什么?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史學界還是“三次革命高潮”、“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是“政治正確”的主流意識形態,要突破那些僵硬的研究模式,是很需要一點勇氣的。

突破是當時許多學者都在努力的事兒,但陳先生以六十歲的年齡,比大部分人都走得更遠。他一直在思考一個核心的問題:什么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在脈絡?在階級分析方法依然是主流傳統的時候,他提出要將歷史研究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在當時可容忍的尺度里面,提醒大家要注意歷史本身的內在理路,而不為僵硬的教條所束縛。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界是非常活躍的,許多年輕人都在玩從西方引進的新理論、新概念,比如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等等。陳先生不玩理論,但他會注意這些新思潮,內化到自己對歷史的思考之中,不露絲毫痕跡。

陳先生是有自己的歷史觀的,他不滿足于史學的碎片研究,試圖從整體的歷史演化中提煉出基本的規律和大思路、大脈絡。你看他發表的文章,都是一些能夠提綱挈領的大問題:《關于中國近代史線索的思考》《中國近代史上的愛國與賣國》《一與多、體與用》《論中體西用》《傳統、啟蒙、現代化》等等。這些都是20世紀80年代具有公共普遍性的重要話題,陳先生不僅是思考者,而且是引領者,他是走在那個時代前面的大家。

在他的晚年,他提煉出了著名的“新陳代謝”的中國近代史演化觀,并且以這一核心主題串講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是陳先生最完整、最具體系性的一部著作,至今為止影響也很大,成為近代中國研究的經典范式之一。

這一“新陳代謝”的研究范式,顯然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現代化模式的影響。近代中國的歷史,不再是革命、再革命、通過階級斗爭推動的歷史,而是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實現與世界接軌的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在當時,這是一個范式的大突破,大革命。

現代化模式自然有其內在的限制。我在1995年與一批國內的學者共同撰寫《中國現代化史》的時候,用的也是這一敘述模式。二十多年過去了,史學界已經對這一模式有了許多反思,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性和吊詭性也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會。我相信,假如陳先生活到今天,也會對自己的“新陳代謝”分析范式有進一步的思考和完善的,他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論的進化論者,可能更接近章太炎的“俱分進化化”,善在進化、惡亦進化,他一定會注意到歷史發展中的多面性格,這在他留下的多處文字中可以看到端倪。

我重新閱讀陳先生的遺作,最大的感嘆是他是一個設定議題的大家,史學界后來成為熱點的許多研究領域,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已經發現了,而且有了相當成熟的看法和論述。比如海派文化、上海學的研究,秘密會黨與中國社會、中國革命的研究,以及中等社會的研究等等。

這幾年來我經常向學生提一個問題:是陳景潤偉大,還是哥德巴赫偉大?一般人會以為陳景潤偉大,因為他接近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了。但在我看來,最偉大的人物,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而是提出問題的大師。胡適所說的 “做學問要從不疑處有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都是鼓勵學者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大家,雖然很有可能一輩自己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正是他設定了議題,開創了新的研究論域,讓無數后來的人來討論與攻克難關。什么是有大價值的創新?不是解決了已有問題,而是開創了新問題、新空間。關于這一點,我們的大學教育至今似乎依然還不明白,總是要求學者和學生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鼓勵提出問題,引領研究的新論域、新方向。

回過頭來看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幾個大話題,在我看來可能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研究。就舉一個例子,陳先生有一篇《神道與圣道》的文章,就提出了一些大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孔夫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與官方意識形態的圣道,也有社會底層的民俗信仰的神道,它們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本文化結構。但是,神道與圣道又是如何互相鑲嵌的?圣道是如何神圣化的?比如,儒家究竟是人文教化還是一種宗教?相信圣道的儒家士大夫,為什么依然迷戀“怪力亂神”的神道?在民國初年,康有為搞孔教會,還有包括嚴復在內的另一批知識分子在搞靈學會呢!陳先生在三十年前注意到的重大問題,至今,史學界的研究依然是單薄的。而類似有價值的題目,在陳先生那里還有不少。

陳旭麓《浮想錄》

陳先生的著作之所以到今天還有這么廣泛的影響,不一定在于其具體的結論,在我看來,而是有兩個,一個是我前面提到的議題設置的能力,我們今天的不少研究,還是在陳先生提出的大問題、大架構之內。第二,是陳先生獨特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陳先生的史學研究方法?我的理解是一種“無法之法”。20世紀80年代,為了突破僵化的傳統理論,稍微趨新一點的學者都很迷戀新理論、新方法,似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像自然科學一樣,只要有了一種科學的方法,就包治百病,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有一位研究科學出身的青年思想史學者,就很得意地對我說:“你看,用西方的方法論,找中國思想的問題,一抓一個準!”

不用說,當年初出茅廬的我,也很迷信這套新理論、新方法,好像沒有理論,就無法提升。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史學界的風向又變了,從迷信理論轉向迷信史料,似乎只要找到獨家的史料,特別是終極性的核心史料,歷史學就此終結,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那么,陳先生又是如何做研究的呢?我發現,他雖然重視史料,也關注理論,但絕不迷信史料和理論。他既不以史料見長,也不玩弄各種理論。作為一位老派的歷史學家,他重視的是對歷史本身、特別是歷史的內在脈絡和深層意義的體會和解讀。陳先生最令人佩服的,是在幾乎每一個重要的問題上,他都有獨到的見識,而且不是一般的見識,而是大見識。

這種大見識,基于對基本史料的理解,也可能受到了理論的啟發,但陳先生絕不賣弄理論,更不堆砌史料,而是以自己理解的歷史內在脈絡為經緯,將歷史事件、人物娓娓道來,穿插于獨到的大見識。這種功夫,很難提煉出一種科學的、形式的、規范的方法,那是靠幾十年的史學積累和人生閱歷慢工細活,煎熬出來的。看起來似乎沒有方法,其實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研究大法——無法之法。

學問做到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研究最后比拼的,不是史料,不是理論,而是境界,既是對歷史理解的境界,也是對人生體驗的境界。陳先生的晚年學問,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就像他的人格一樣。作為曾經得到他親炙的學生一輩,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學術日趨規范化、模式化的今天,陳先生留下的許多好傳統反而失去了,被我們丟掉了、忘記了。我認為,對陳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將他的史學研究傳統提煉總結出來,化為自己的研究實踐,并盡可能地感染、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責任編輯:于淑娟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屏山县| 黎城县| 金寨县| 民乐县| 东平县| 铁力市| 通化县| 日照市| 平顶山市| 香格里拉县| 芜湖县| 奉化市| 吉水县| 桐城市| 临城县| 孟连| 商洛市| 万山特区| 三穗县| 电白县| 平原县| 莒南县| 常山县| 保定市| 屏山县| 巴林左旗| 西昌市| 蒙阴县| 容城县| 永德县| 淮安市| 五峰| 巴中市| 闽清县| 深州市| 喀什市| 嘉荫县| 惠来县| 榆树市|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