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陳旭麓先生︱王家范:風骨意境遺后世——讀《浮想錄》
【編者按】
本文原題為《“風骨意境遺后世——恭讀旭麓師<浮想錄>”》。
本文寫于1998年陳旭麓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際,文章草就,心中仍有諸多感懷,原稿亦不存。今年正值先生誕辰百年,周武發現油印件,現經周武、沈潔代為整理、分段、補注,其他原封未動。

歲月蹉跎,距先生遽然離世已十載,還沒有寫出像樣一點的紀念文字呈獻給老師,負疚深重。大學讀書時,我最喜歡的是中國近代史。但旭麓師那時已專授研究生,一直沒有福分直接聆聽老師的授業。工作后,老師不在系上,又專業相隔,與先生的過從不多,記得與老師第一次真正的長談,是陪著謝天佑到老師臨時工作的辦公室,就在徐家匯原來的歷史所樓上。那時距粉碎“四人幫”大約還差四五個月,正在放映一部關于魯迅的記錄影片。大家知道,天佑與先生私誼極深,又同被關進過“牛棚”,患難與共,所以談話也就無所禁忌,屬于那個年代不多卻也間或有之的“私人密談”——相互間絕對信賴,“唯天知、你知、我知”一類的朋友間的聊天。談話是從魯迅的話題說開去的,很多內容已記不甚清楚了,給我的印象是先生對“四人幫”頗多不滿,似乎也預感到“風雨”將至。談話中,先生心情沉重地兩次重復了魯迅的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毕壬傅氖悄菚r人人噤不能語、“萬馬齊喑”的時局。這情景一直保留在我的記憶中永不能忘懷。天佑過世后,老師在師大的孤寂更深,有時晚上會從二村跑到一村我局促不安的家里;實在過意不去,我往先生家里跑得也比過去勤快多了。后來,我醞釀著想做“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課題,找過先生。老師鼓勵可以嘗試,并慨允書成后,我幫你寫序,現在已成了永久的遺憾。記得有一次,我和先生同去太倉參觀。傍晚,踏著小鎮特有的碎石路散步走去,說著說著,我突然發問:“陳先生(我和天佑一直是這樣稱呼老師的),我搞古代史那么多年,越想越覺得:中國靠自己是走不出中世紀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學糊涂了?”尋思了一會兒,老師沒有批評我,卻說道:“我看,中國不是走出中世紀的,而是被轟出中世紀的。”那一個晚上,真的我沒有睡好,一直在想著老師的“一字之改”。這一件事情,后來在先生的《浮想錄》中有所記錄,這就是現在《文集》所編的“1988年,584條”,并且才得知,過后先生在“619條”又補充了一段:“16世紀后期的中國就有走出中世紀的現象。然而走不出,直到別人的大炮打來才被轟出中世紀?!崩蠋煹倪@一指撥,很像是禪師入門之徑的點化,覺豁然而開朗。現今我正沿著老師指引的方向一步步走去,我們卻再也不能匯聚在先生席前,燃煙品茗,談天說地了。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文革”之后,老師的才思如泉涌,像是一日永遠打不盡的井(正如《浮想錄》中一位朋友說的,那時老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先生卻答曰:“春蠶到死絲方盡”),妙文迭出,目不暇接,每有深刻之論出焉,學生輩爭相傳告,情景歷歷在目,先生過世后,《文集》陸續整理出版,特別是生前絕不示人的《浮想錄》正式面世,使我們第一次真正有機會全面進入先生的精神世界,得窺全境。其中,我看得最多的是《浮想錄》:業務遇到卡殼時,首先想到求救的也是《浮想錄》。據我個人的體會,先生關于近代史的通論、專論固然珍貴,但必得時時對照著《浮想錄》互讀,方有可能領悟先生學術內在的意境和它們寄興深微的真義。我相信隨著學界閱讀的深入,將會發現《浮想錄》雖然是以個人思索隨感隨記的形式出現,沒有通常那種稱之為“歷史哲學”大而無當的構架和語詞的艱深晦澀,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足以稱之為代表20世紀中國本土歷史哲學的標志性專著,它無處不在的那種現代中國一代史家經精神煉獄熬制出來的思辨震撼力和深刻性,時間愈久將愈凸顯其光彩。

“通”:意與境的兼得
先生在《浮想錄》里說:“要讓歷史自己說話,但歷史學家還要說出歷史沒有說出的話。”我覺得這對所有將要進入歷史學的人,很像是“入門須知”:而對已經入了大門的人,甜酸苦辣盡在其中,唯有境中人方知其意味之深遠。顯然,先生有感于史學現狀,對時弊的針砭盡在不言中,20世紀中國史學占主流地位的是科學主義。不只建國后我們信奉的是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當年傅斯年所倡導的“史學就是史料學”,也推崇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方法,總言之,均可稱“科學主義”。科學主義歪用的結果,精神偏移,不是競以陳述歷史細節爭勝,便是以公理公式演繹歷史,前者以為“只能讓歷史自己說話”,史料橫陳,結果活生生的歷史被分解成碎塊斷片,歷史學成了機械的肢體解剖;后者實際上是代替歷史“說自己的話”,卻偏要說是“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結果歷史成了血肉全無的骷髏,意識形態注釋的工具。前者,最近讀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0周年紀念文集》,多少也有這類印象。該所薈萃20世紀史學精英,但最有成績的都以史料(包括地下史料)梳理闡釋見長,專題、斷代研究擅勝,通史、通論似不在他們的視野之內,慶賀之余,總有幾分憾意。高興的是,此中亦有獨醒鶴立者,這就是曾任臺大歷史系系主任的沈剛伯先生,沈先生與主壇史語所的傅斯年先生為摯友,其史學主張卻與傅“和而不同”。他認為史學的內在理路應該是講“通”與“變”,其外緣則是講意義和作用。大聲疾呼:“我們大都抱著鑒往知來的目的去瀆歷史,一逢世變,便想從歷史中探尋世變之由;求之不得,自然就不滿意于現有的史書,而要求重新寫過。于是乎每一個新時代必有好些根據其時代精神所改修過的新史書。”他強調:“歷史所研究的過去不是死了的過去,而是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活到現在的過去,史家應挾其時代之精神和問題去搜羅古人陳事,把它們融化在心靈中;歷史就理論上講,應該是整體的,因為沒有古就沒有今,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所以嚴格而論,只有通史才是真正的歷史?!?/p>
雖有一海之隔,海峽兩岸的學者所想何其相似乃爾?這也印證了老師所思,確實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先生在《浮想錄》中一再申述:“歷史學看來是探索過去,實際上應該是為了現在與未來,那些食古不化的人,永遠只知道歷史就是歷史?!保弧皼]有未來,誰去寫歷史?寫歷史都是為了現在與未來。”與沈先生不同,更令老師有切膚之痛的是后一種“科學主義”,故特為痛陳:“本質深藏于現象之中,人們看到的首先是現象,認識本質則要對現象進行深入的探索,歷史學家首先是捉住現象.描寫現象,從而透露出本質來,或者讓讀者去探索本質,如果歷史學家不去捉住現象,空談本質,也就失去了歷史學家自身的基本任務?!?;“只顧寫歷史的邏輯,不問邏輯是否合乎歷史,所以歷史書多公式化。”
老師的這層立意極端重要:歷史學應該由“現在”的問題出發,去追溯“過去”,打通“未來”,并且說“政治家看到的是地平線上的東西,哲學家看到了地平線以外的東西,歷史學家記下了地平線上的東西,但要把視野從地平線引向地平線以外。”我想“歷史學家還要說出歷史沒有說出的話”,最吃緊的,是歷史學內在的理路必須講求“通”,就像老師所說:“‘智以藏往,神以知來’(易經語)是著史的旨趣。沒有‘智’(史學)不能‘藏往’,沒有‘神’(史識)不能知來,兩者俱失之的史是斷爛朝報?!蔽依頃蠋煹囊馑迹问返睦硐刖辰缡悄芟瘛兑捉洝匪f,“方以智,圓而神”,即使論一時、一人,也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從地平線引向地下線以外”,獲得一種對歷史,對人生,對世界的通感。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學,而非斷爛朝報、紀事本末。
“通”為歷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向為我國史學前賢所共識。太史公首倡治史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并說這是“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所能達到的境界,“固難為淺見寡聞(者)道也”。呂誠之先生也曾多次感嘆“通人之難得”,“讀書之人百,通者無一焉”,可見“通”確是一種至難的高度。呂先生的《白話中國通史》,當年顧頡剛先生曾贊譽“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半個多世紀后,麗娃河畔再顯風光:陳旭麓先生以《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開出了“中國近代通史”的新天地,誠之先生倡導以“理亂興亡”和“典章制度”兩大板塊構架“中國古代通史”,而“典章制度”的探賾索隱尤見功力,至今仍無出其右。旭麓師則將此兩者渾然融通于百年大變動的時代,以“新陳代謝”四字,盡顯近代中國理亂、制度之種種嬗蛻變遷的獨有情韻,其真見解、真精神,讀此書者無不為之動容,回味無窮。同作為他們的晚輩和學生,我想公允地說,就思辨的廣度、深度而言,旭麓師是大大超過了誠之先生的。此乃是因為時代的風云際會所使然,不可苛責于誠之先生,是誠之先生所沒有經歷的時代成就了旭麓老師。但我覺得還必須補充一句,時代的洗禮,亦并非所有人都像先生那樣能夠結出思辨的碩果(這一點不用我多舉實例)。我以為,惟有具時代赤子之苦心,以練獄般的精神冥思神會,反復咀嚼善善惡惡,是是非非,方能獨步時代,文末還會論及,暫且打住。
說到“通”之難,我們這些史學后輩都有深切體驗。原因多多。首先必須通博備于一身。博是通的基礎,博而后方能通約。綜觀諸大家,能有通識者,除家學淵源,智商特異外,下面三個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心力之專致,閱歷之凝煉,智慧之風發,方可接近這種學問最高而至難的境界——謂之“通”。只博而不能返約,幾等于一架大書柜。書柜式的學者多,有通識者少。準此,我想旭麓老師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然又何謂“通”呢?借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所說,出其意境者始謂之“通”,靜安先生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己。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保ā度碎g詞乙稿序》)其實史學也何嘗不是如此。本世紀史學,馮友蘭、錢穆均稱有信古、考古,釋古三派,其中信古一派,二先生均不取,若以上面說的意境而分,一為致力于歷史的抽象(抽象的程度可以不一樣),以“釋古”擅勝,猶之于文學的“寫意”;一為專攻描述具體的歷史,以。“考古”(包括傳世的與地下發掘的)爭長,可比之于文學的“寫實”,然而,所謂“大家”,大抵都能意與境兼得,只是各有所長。“通”的最高目標,應是二者渾然一體;所造之境合乎歷史之自然,所寫之意則凸顯歷史之真義,圓融自如而無所隔,能達此境界者,是謂“大師”。我個人認為,20世紀“中國古代通史”中最值得稱道的當數呂、錢二家,其中誠之先生的《呂著中國通史》,以寫境取勝,梳理古代制度演進脈絡獨占鰲頭;而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則特擅寫意,以其凸顯的“中國歷史精神”,感動過抗戰前后一代青年(據嚴耕望先生所述,這里暫不論其內涵是否妥貼)。假若欲求意與境并茂者,不才以為呂、錢二家尚不足當之,唯寅恪先生能之,讀其隋唐史諸論稿,即可體會一二,惜乎胎死腹中,不得而觀。
新陳代謝:“中國近代通史”
旭麓老師《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所展示的,是富有時代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一部“中國近代通史”?!靶玛惔x”四個字,正是先生對中國近代歷史整體意境的托出,最傳神地表達出了“變”這一中國近代社會的主旋律,意象、神韻俱有動感,顯示了史學難得的一種活潑潑的生氣,譽之為獨步時代,恐也不算為過,采納“新陳代謝”一詞,自然需要相當的識力。但自近代以來,面對“天崩地坼”的大變,前賢無不有感而新詞迭出,如嚴復,梁啟超的“除舊布新”,“思潮流轉”等等;而“新陳代謝”一詞,系由借鑒生物有機論而衍變為社會超有機論的范疇,亦是世界性的學術潮流。這些都還不能說完全具原創性的,雖然在中國對此能有如此超乎西人的深刻體驗者亦寥若晨星。再者,用某種歷史理論的概念框架構建“近代史體系”雄心勃勃者大有人,真成功者可不易,某種即使有一定深度的“哲理”完全有可能被糟蹋,正如先生意味深長地說:“事物是常新的,千變萬化的……要變化的事物服從那一二句話,那必然鬧到滑稽可笑的地步。”。血肉(史料)與靈魂(哲理)分離撕裂,或是史料橫陳,或是浮談無根者,就我們眼力所及的范圍內,往往有之。細細體驗先生的《新陳代謝》,書中所體現的先生對史料的厚積薄發,史識的圓融自如,以及忠誠于史實,“不美刺,不投贈,不隸事,不粉飾”的良史古風等等,都很感人;但真正贏得“唯一”的,是對近代中國新舊、中西嬗蛻演變過程的演繹,擺脫了流行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機械進化論和階級論的片面和僵化,以中國特有的體用交疊、遞嬗無幾的意境,將中國近代“新陳代謝”刻劃得一波三折,細致入微,極為傳神,這些,在我看來,才是真正具有原刨性的價值所在。

我最近一直在想,老師創制出這樣一部意境獨步的“中國近代通史”,成功的秘密何在?最根本的是靠什么?憑我的感覺,答案可能就藏在《浮想錄》里,需要費心詳為詮釋。這里,依據我讀書的點滴體會,斗膽地提出一個視角,就是老師說過的:“史識是治史的眼睛”。我認為,旭麓老師用以貫通歷史的史識,既是進化論的延伸發展,更有基于歷史豐富性對機械進化論的校正和突破,正是這種獨立特行的“史識”,成了穿透歷史,凸顯意境的“眼睛”。目前,我所能做的,只是將《浮想錄》有關的思路稍加爬梳整理,間或加進一些不成熟的讀書心得,未必合乎老師原義,這是特別要加以說明的。
(一)對“變易”與“進化”兩種歷史哲理的辨析:
1、“歷史是古老的,又永遠是新陳代謝的。”
2、“‘為變至微,其遷極漸’”,嚴譯《天演論》‘導言一’中的這句話是說自然界的動植物的變化‘微’、‘漸’,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不是說它沒有變化,而是說它的變化也是極微、漸的,各個朝代只有微異。”
3、“中國的封建社會長,因為它只有樹的年輪的新陳代謝,質的新陳代謝只是個別事物,對整體的變化沒有太大的作為?!?/span>
4、“變易思想引導了王安石那樣的變法,變易思想加進化論才引導了康有為那樣的維新變法。”
5、“進化論的傳播,在中國是古典哲學的終結,近代哲學的開始,這種變化具體體現于康有為思想。”
6、“中國破古代的觀念,立近代的觀念形態從哪里開始?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是從認識堅船炮利開始的?!?/span>
7、“‘是東一塊西一塊零零碎碎的進步,是零買的而不是批發的。(《杜威五大哲學》14頁)此話放在‘五四’以前的中國并沒有錯?!?/span>
8、“‘新舊如環’,環者圓圈也,但它不是循環的圓圈,乃是新舊不斷起承轉合的圓圈?!?/span>
9、“就事物中的變和常的關系來說,轉形期的變態比持久的常態更需要研究,但不懂得常也說明不了變?!?/span>
10、“世界永遠是善惡美丑的奇妙結合,億萬年后也不會出現只有美善而沒有丑惡的天堂?!?/span>
以上所檢10則,據我理解大致有三個要點:(1)變與不變,是構成歷史生命的陰陽兩極,負陰而抱陽才是歷史的真諦。從“變”的意義上,老師說“歷史是古老的,又永遠是新陳代謝的。”因此,說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變,近乎數典忘祖,是不明乎中國既有變易的高明哲理,其社會變之微、之漸每每深藏著數千年中國人的政治智慧,故能數千年屹立而不亡。(2)說中國早有變易思想,無需乎進化論的引進;或說進化論古已有之,并非西人專利,是不明乎變易觀與進化論之差異。兩者的區別,正是古代社會與近代社會質的區別的思想投影,更是中國由中世紀走向近代的觀念轉捩點?!白円住钡膱D式是“循環的(同心)圓圈”,呈封閉型,六道輪回,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故靠自身走不出中世紀,“進化”是“基因變異”,“新舊不斷起承轉合”,其圖式是不斷上升的螺旋,呈開放型。“古典哲學的終結,近代哲學的開始”,正是一個新時代到來之前的第一聲“潮音”。(3)“變易”觀的特點是使人容易趨向于樂天知命,返古保守,是發達的中國農業社會和統治周密的封建帝國自足心理的真實寫照;只有中國失去了世界先進態勢,備嘗落后挨打之苦,方有接受進化論的心理基礎(所以先生說始于鴉片戰爭),這就是為什么外因在推動中國社會轉型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皟瀯倭犹?,適者生存”,既使國人不得不合著眼淚被動地接受進化論,但也容易只停留在八個字的字面理解上,伏下了日后進化論誤讀和歪用的禍根。(4)正是鑒于前面所說的國人長期對進化論的誤讀和歪用,先生特別說到“變”與“?!钡年P系,故第十則所言,意味更深長——這就關涉到了先生對進化論特有的批判性思考,需參閱下文。
(二)“變”不是直線的運動,歷史變革的情景要比生物界的進化復雜得多,迂回曲折,多姿多彩,單一化、絕對化實為歷史學的大忌。
1、“事物是常新的,千變萬化的……要變化的事物服從那一兩句話,那必然會鬧到滑稽可笑的地步?!?/span>
2、“當舊世界將要崩潰、新世界還未誕生或還處于萌芽狀態的時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時代……?!?/span>
3、“新陳代謝,并不是一下子全部更新,而是局部地更新,那些還有生命力的,‘陳’仍然要繼續發揮它的功能,再為下一步的‘新’代替?!?/span>
4、“新事物開始時并沒有獨自的性格,常常是寄托于舊的軀體里,有的艱難地生長,有的變成畸形?!?/span>
5、“新事物的出現常常是依附于舊事物,甚至受到卵翼,但到舊事物阻礙其發展時,它們的斗爭就開始了?!?/span>
6、“去舊難……立新也不易……?!?/span>
7、“一些新的東西往往帶著舊的痕跡,有些舊的冒稱為新的,也有新的是新得出奇的,在現實社會中還是虛幻的?!?/span>
8、“中國不是走出中世紀,而是被轟出中世紀的?!?/span>
9、“16世紀后期中國就有走出中世紀的現象,然而走不出,直到別人的大炮打來才被轟出中世紀?!?/span>
10、“近代中國的革新運動,許多都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由于內因的不太成熟,往往是生吞活剝或者半途而廢?!?/span>
11、“‘物形之變,要皆與外境為對待,使外境未嘗交,則字風諸形,至今如其朔焉可也。惟外境既遷,形處其中,受其逼拶,乃不能不去故即新。故變之疾徐,常視通拶者之緩急,不可理古之變率極潮,后之之變率遂常如此而不能速也。即如以歐洲政教學術農工商戰數者而論,合前數千年之變,殆不如挽近之數百年,至最后數十年,其變彌厲?!ā短煅菡摗贰畬а允M微’)按這里所說的‘外境’即是指所處的境地或環境,就鴉片戰爭后的中國來說,即‘西學東漸’由外來變為內在的環境?!?/span>
12、“近代中國就是別人無情地在改變我們,我們怎樣對待改變,是有情地接受改變還是無情地抗拒改變?這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變革與反變革的歷史?!?/span>
13、“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看到了三千年一大變局,要‘應變’,否定了歷代靜止不變觀點;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全變’,否定了早期改良派和洋務派的‘器可變道不可變’的觀點;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革命突變,否定了康有為等人的‘漸變’觀點,構成了近代社會的‘變’的哲學。”
14、“開辟一個歷史時代的偉大歷史人物,即使功罪互見,毀譽不一,總是抹煞不了的。等而下之,如在一個領域或某一點上能獨辟蹊徑,也比那些抱殘守缺的人高明許多?!?/span>
15、“近代中國人物新陳代謝快,事物的新陳代謝卻很慢,譬如鐵路就爭論了二十年;小腳從上世紀(19世紀)80年代就喊要禁止,可是20世紀20年代的鄉下還在給童女纏足。”
16、“從先進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和活動中,可以嗅到新經濟,新政治噴薄欲出的氣息:但新經濟、新政治的開花結果,必須反映在人民的生活、習尚的變化之中。”
17、“新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建立起來了,無空不入的封建習性會對它潛移默化,是新陳代謝的倒行。”
18、“近代歷史似大河奔流,也有峰回路轉,一方面是人才輩出,一方面是人才沉落。處在這個轉折年代的人物,他們邁開前進的步伐,還是落在形勢的后面?是評價他們的關鍵。”
19、“‘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這是蘇軾《游金山寺》詩中的兩句,意思是聞說金山下長江的潮頭有一丈高,現在天寒水枯,沙岸還留下了一道道痕跡。社會現象也不例外,在革命浪潮沖擊之后,人們的思想上也留下了一道無形的痕跡?!?/span>
20、“在新舊文化的遞嬗中,‘有兩種很特別的現象:一種是新的來了很久之后而舊的又回復過來,即是反復:一種是新的來了很久之后而舊的并不廢棄,即是羼雜?!斞浮吨袊≌f的歷史變遷》)這種‘反復’和‘羼雜’到了民國初年特別顯著地呈現出來?!?/span>
21、“(洋務、改良,革命,社會主義)一個新的東西登上歷史舞臺,另一個更新的東西即己萌發?!?/span>
22、“19世紀的中國,一只腳徐徐伸向近代,另一只腳步卻被堵住在中世紀的門內,盡管用力拔,那只腳還是中世紀的?!?/span>
23、“迂回的革命來自迂回的社會?!?/span>
24、“歷史階段性是歷史的轉折,不應是歷史的分割?!?/span>
25、“‘新舊如環’,環者圓圈也,但它不是循環的圓圈,乃是新舊不斷起承轉合的圓圈?!?/span>
26、“就事物中的變和常的關系來說,轉形期的變態比持久的常態更需要研究,但不懂得常也說明不了變?!?/span>
27、“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和多的結合,只有一沒有多,一無活水會枯萎;只有多沒有一,則似散沙,無凝聚力?!?/span>
28、“要從同一性中找出不同一性,要從不同一性中找出同一性。”
29、“新和舊是對立的,表明了它們的不同一性,但它們互相轉化,又具備著同一性?!?/span>
30、“應該建立中國的‘近代學’,中國不能只有古代學。什么是中國的‘近代學’?就是古今、中西的匯合。20世紀的初年,有人說梁啟超的《新民叢報》,是‘中外雙鉤于筆底,古今一冶于胸中’。古今中西的匯合集結為進化論,然后是階級論,中國人自己的進化論和階級論。(愚按:此處“階級論”,似為“階段論”的筆誤;改“階段論”,全文始通。此關涉不小,不敢自信,姑且提出,以俟方家訂考)
可歸屬這一類型的內容極為豐富,最富哲理,火花噴突出來,構成了一道道精彩的思想風景線,凝煉雋永而價值連城。這里,我只檢索了30條,遺漏甚多。而且,也只有與先生的其它論著參證互讀,才可能形神兼得,作出合乎先生真義的貼切詮釋。我個人于近代史始終不脫“大學生”的初習水平,未入門徑,萬萬不能,誠有望子先生諸高足。
我覺得說“變”是中國近代歷史最顯著的特色,有這種感覺的學者不少,老師具原創性的貢獻,就在于對“如何變”、“怎樣變”的歷史情景的體驗至切至深,積年月之沉潛深思,能將惝恍不可捉摸的意境,形諸于辭采飛揚的文字,使人豁然開朗,“意”不離“境”而超乎于“境”。中國社會,既有深層的盤根錯按的歷史社會基因(因此很容易被看作不變或難變的“傳統”),但隨著情勢的轉移,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經歷了諸多變化。入至近世,新舊、中西諸多要素更于對峙沖突中呈交叉滲透,互攝互容之勢,情節極其復雜,形態多姿,也不乏變態、病態。真實的歷史既沒有不變的傳統(這就是“超穩定說”的致命傷),也沒有游離于傳統嬗蛻之外的變革(故“斷裂說”更顯無知之妄)。而其間嬗蛻的契接,進退無常、無幾,更非先進,落后之類陳詞所能表述?!缎玛惔x》憑著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融通,熔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于一爐的優勢,透過具轉折性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真切細膩、時時閃現哲理知性的剖析,由情景入心態(心態史),由心態入風氣、制度的嬗替(社會史),氣勢恢宏,逶迤曲折,在捕捉嬗蛻的契口與再現嬗蛻的軌跡方面取得了至今尚屬少見的成功。綜合上述30則,具體言之,大致包含有以下幾層意思:(1)強調對近代新陳代謝的尋繹闡釋,必須切入歷史實際,不離實境。先生強調理念必須切合歷史,而不是讓歷史“服從”理念。包括進化論在內,有關變革的理論或概念體系,它們固然具有某種概括和演繹的功能,有助于我們借此捕捉歸納歷史的某些現象(象光學儀演示色譜),但總究不能展示歷史的全部,歷史猶如生活,本身總是多姿多彩。瞬息萬變的。其動也不可預知,其深難以探測到底,很象莊子《齊物篇》所說的“天籟”。天籟是“眾竅無竅”,靠自己的“無為”而天然自成。歷史本身也猶如露“天籟”,它只能由自己說明自己。哥德說過:“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常青”。到世紀之交,這種聲音又高起來:有人說是《歷史的終結》,有人說是《科學的終結》,應該再加一個:“理論的終結”——總之,真正的意思,不是歷史,科學或者理論本身會終結,而是對以往歷史,科學乃至理論迷信的終結。一度盛行的“以論代史”現象,就是這種理論獨斷和迷信的產物。我認為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論,它很可能正是下一世紀思想變革的第一聲“潮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先生說“事物是常新的”,不能“要變化的事物服從那一二句話”,淡淡而出,卻很具震憾力和思想的前瞻性。(2)走近歷史,貼近歷史,老師看出了中國近代的“新陳代謝”,其變也光怪陸離,新舊、中西絕不是簡單地“東風壓倒西風”,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的斗爭。其情狀復雜交疊:新必須先是寄托、依附于舊的軀體,才能破土而出;舊的尚未失去其生命力時,也還不可能遽然為新的取代;新也有真假、實虛之別,假冒偽劣的“新”不會有生命力,超越時空的“新”則往往釀成災禍。新陳代謝是一種過程,從內涵說,是新舊反復較量比試,而達體用交疊互化;從進程說,必由局部而逐漸推進,最后才可能有全局性的變革,其中既有“反復”,又有“羼雜”,還有先生稱之為“倒行”的特殊情景,一波三折,絕對不可能直線行進,即使是新因素的發育成長,也不是人們所幻想的一哄而起,“一步到位”,往往觀念先行,先進人物唱喊在前,“富于幻想”,真正落實到生活習俗、制度層面則需要時間和耐力,歷史慣性不會嘎然而止。在這個意義上,近代歷史上先后更迭出現的各種“變革觀”(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應變”,康有為的“全變”,孫中山的“革命突變”),正是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變革過程的選擇和回應,為變革的過程性所規定的,難以逾越的歷史自然軌跡,故先生說:“迂回的革命來自迂回的社會?!保?)對中國近代變革的整體狀況作出了實是求是的歷史估量,不溢美,不苛責,更不作“事后諸葛”,冷峻、客觀,論評至允至當。例如“19世紀的中國,一只腳徐徐伸向近代,另一只腳步卻被堵住在中世紀的門內,盡管用力拔,那只腳還是中世紀的?!?,“開辟一個歷史時代的偉大歷史人物,即使功罪互見,毀譽不一,總是抹煞不了的。等而下之,如在一個領域或某一點上能獨辟蹊徑,也比那些抱殘守缺的人高明許多。”,“租界是罪惡的淵藪,卻在閉塞的封建區域中展示了顯眼的西方文明(租界的管理、法制和對新派的“保護”)”,以及“失敗的本身包含著勝利,勝利的凱歌中也包含著失敗?!保兏锢顺边^后,“人們的思想上也(必然還會)留下一道無形的痕跡”等等。熟悉近代史多年聚訟不休的諸多學術爭論,都可以體會到這些論斷的份量,多發前人之所未覆,相比起常見的情緒化和功利偏見,更顯學者的風范。(4)最后七則,老師是從哲學的高度加以升華、總結,其中至少關涉到了變與常,內因與外因、連續與變異,一與多,以及同一性與不同一性等五六對哲學范疇,據我有限的讀書所得印象,包含了許多對機械進化論的批判和突破,并且與本世紀后期世界哲學突破性成果多有謀合和回應。希望搞哲學的人能高度關注這一成果。我相信,這是金子:是金子,必能發光,即使我們現在還不能全部領悟。
(三)對機械進化論和絕對論的批判,指出不能無條件地,絕對化地肯定“變革”,“人為的沒有條件的飛躍,仍是要回到地上來的”。
1、“理性是人為,反理性是天籟,人為改造天籟,天籟也會反撲,回到自然去即是是一例?!?/span>
2、“歷史上己宣告走不通的路,但總是有些人仍要去走?!?/span>
3、“漸進、量變,人們不容易覺察出來……質變、飛躍是從量變、漸進而來的,沒有量變、漸進的基礎,是飛不上去躍不起來的。人為的沒有條件的飛躍仍是要回到地上來的。”
4、“一些新的東西往往帶著舊的痕跡,有些舊的冒稱為新的,也有新的是新得出奇的,在現實社會中還是虛幻的?!?/span>
5、“新陳代謝是個自然規律,革命與改良是推動代謝的力,也是規律的體現,但有人為的因素,如果過和不及,會對代謝起破壞或阻滯的作用。”
6、“新陳代謝是事物發展的一個客觀法則,揠苗助長的人為的新陳代謝卻會給事物帶來破壞?!?/span>
7、“我們總是想把政治思想看作是同社會經濟亦步亦趨的,人們寫戊戌、辛亥、五四不都是這樣寫的?但是人們的政治思想像朵飛在天空的白云,想遮蓋大地,其實它還是離地面很遠的孤云?!?/span>
8、“批判過的東西不是全不可以再搬出來,因為有些批判是歪曲,或者部份歪曲,并不代表真理?!?/span>
9、“傳統思想,在其開始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為傳統,它的惰性變越來越多,革命與改革在于對惰性的鞭打,鞭打得過了頭,拋棄了其中的合理內容,傳統又會振振有詞、理直氣壯起來?!?/span>
10、“激進的新思潮對傳統文化的巨大沖擊,它取得的勝利都不是全部的,因為傳統中還有著合理的部分和客觀存在的可接受性。”
11、“革命是在反傳統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傳統,一旦形成了傳統就為自己制造了框架?!?/span>
12、“在新舊文化的遞嬗中,有些不該剝落的民族文化被剝落了?!?/span>
13、“從舊的束縛中發出的反彈力是驚人的,但‘反’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最終要回到和發揮自身的彈力上來?!?/span>
14、“人體解剖是猿體解剖的鑰匙.從猿到人的突變,距今已有幾十萬年以至百萬年了,人的身上還有猴氣,再過幾十萬年,只要仍然是人,猴氣也許還是要存留于人體的,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蛻變過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就想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痕跡,或者硬要把社會主義說成純之又純,不容許它有資本主義的殘余,那是否定人身上還有猴氣的玄學?!?/span>
15、“過去說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在民主革命的實踐中的認識,是對破壞一個舊世界的認識,卻沒有意識到革命勝利后的曲折,以及建設一個新世界的曲折,把革命的前景說得太滿太美,前景到來了,迎來的是疑團和不滿。”
16、“對于傳統文化的變革,是在批判中吸收與在繼承中揚棄交叉進行的長過程?!?/span>
17、“事物是不斷地演變,不斷地更新的,但陽光下并沒有絕對全新的東西?!?/span>
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啟動,進化論的傳播,功不可沒。然而,重大的歷史失誤,不無偏見地說,機械地,絕對地誤信進化論,也不可逃其罪貴。所謂變就是絕對的好,小變不如大變,脫胎換骨、橫掃一切則更好,正如先生所痛陳的“新”得出奇,“左”得出奇,排斥漸變、量變的合理性,幻想“超越”、“飛躍”,結果在災難、惡夢過后,對新陳代謝不是促進,而是起了“破壞和阻滯的作用”,“仍要回到地上來”,重走一遍。上述18則,不僅是對近代以來歷史失誤的深刻反思,更重要,正是由于這種民族的和歷史的痛切教訓背后,深含著觀念和理論的偏差,旭麓老師犀利筆鋒所及,都有理論突破的意義。據我看到的西方由檢討和批判達爾文進化論而得的思維方式變革的成果,旭麓老師多與之有合,也不無們論所不及的,誠為中國本土所特有的貢獻,殊為珍貴。
“史學是一種體驗”
得之于先生的啟示,近來年我更相信“史學是一種體驗”之說,先生的成就,史學意境的高超,細加究考,集萃一生的精力,知識的廣博通貫,史料的厚積薄發,詮釋的圓熟筆力等等,固然都是不可少的因素,但沉潛深思、隨時而進,更是樞紐和玄機之所在。先生常說及“思想是飛翔的,要善于捕捉它,“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邂逅”,如同寅恪先生所說“神游冥想”“苦心孤詣”,均為名家治史的玄機妙言。這里有一點千萬不能忽略,就是對社會、對歷史的體驗的同時,體驗者自身也在體驗自己,其中包藏著他們內心流倘著的血和淚,老師曾深情地說:“生命的延續在于新陳代謝”,“任何生命都不是永恒的,只有新陳代謝是永恒的?!崩蠋煱咽穼W視同生命,甚至比生命還寶貴,沒有這種精神,就不會有《新陳代謝》。同時,沒有先生自身學術思想活躍的“新陳代謝”(苛責社會,也苛責自己),也不可能有象《新陳代謝》那樣新的生命活力(所以誣先生前期與后期觀點不同,如何如何,殊不知這正是老師的驕傲。不斷以新我戰勝舊我,隨時而進,能有幾人??。?。試問沒有做一個“站起來思考著的人”的強烈人格意識,沒有“生命是會衰老的……人生的價值在于追求常青”的的精神境界,怎么可能寫出一部意境豁然一新的《新陳代謝》?我想,有了這種精神化入,就像靜安先生所說,“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由此可知,“體驗”不是一種神秘現象,它實際關涉到史家的人格和精神的修煉。大家知道,禪家是最講“頓悟”的,但他們也說“顯頓悟資于漸修”。當我們看到由“頓悟”而得的至妙意境時,有似等閑,不思而得,往往只知道天賦不可及,怎知道他們取境之時實至難至險,非漚心瀝血不能至,由意境可窺風骨,文如其人,信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