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美國,電動車意味著什么?
從布魯塞爾到華盛頓,政策制定者們正在因為迅速崛起的中國力量所掀起的電動化攻勢而倍感壓力。
繼上周雷諾CEO德梅奧“致歐盟的一封信”后,本周我們將聚焦美國市場的電動化進程。
2022年,美國通過出臺《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提供3690億美元的補貼和稅收激勵,以推動美國汽車制造商的電動化轉型。
相比之下,歐盟似乎沒有太多建樹。德梅奧在信中將美國轉型電動化的態度概括為“美國刺激”,并且示意歐盟向美國以及中國學習。殊不知,其實美國車企也有自己的苦,那就是來自政治的巨大的不確定性。

當地時間2022年2月16日,美國加州,當地橋上擁擠的交通。
九天前,也就是3月20日,拜登政府推出了最新的汽車排放標準,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相較于去年預測的版本有所讓步,簡而言之最終版本給予了汽車制造商們更寬裕的轉型時間以及提高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比例。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要求汽車制造商快速向零排放車輛轉型,目標到2032年銷售的新車中,電動車占總銷量的比例將由目前的7.6%提升到56%,混合動力將占到13%。
近一周來,針對拜登政府這一激進的轉型舉措,從《紐約時報》到《華盛頓郵報》,各大媒體之間分庭抗禮、熱議不斷?!度A盛頓郵報》稱,“拜登的電動車計劃不切實際,轉向插電式混合動力將是一條‘較慢但更合理的道路’”。更準確的說法是,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電動車在美國又一次陷入了黨派之爭的漩渦中。
近幾個月來,拜登的對手、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不斷升級對電動車的攻擊,特別是對新規的攻擊,并聲稱電動車將殺死美國汽車工業。特朗普還承諾,若是他當選美國總統,他將對中國制造商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征收100%的關稅以保護美國國內的汽車制造業。
美國當前的電動化如福特CEO吉姆·法利去年所言早已成為了“政治皮球”,它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政治聲明,而攻擊電動車已經成為一種激進的政治競選策略。《每日電訊》稱,電動汽車將決定美國大選結果。
海外權威新能源媒體CleanTechnica對此有一番形容,“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說過,即使他們的論點沒有任何內容,情緒化的演講者也總是能讓聽眾產生共鳴,這就是為什么許多演講者試圖通過純粹的噪音征服聽眾。這位古希臘哲學家似乎能夠預測2024年美國總統競選中潛在的動蕩。攻擊電動車是今年競選活動中喧鬧、情緒化的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或許意味著,人們在選擇究竟是購買電動車還是燃油車時,更容易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而不是從需求出發。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電動車日益政治化也對他們在電動化轉型上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另外,標準普爾全球移動公司情報分析師認為,“消費者吸收的有關電動汽車的政治和社會信息可能會極大地影響新法規的成功與否。這是因為向零碳轉型的激進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是否愿意為更清潔的能源形式買單”。
撇開政治因素,電動車還無法成為主流選擇的現實因素主要有兩點,也就是價格與便利性。雖說今年以來新電動車在美國的平均價格正在逐月下降,但仍然高于車市整體的平均價格。據Cox Automotive調查的數據顯示,2024年伊始,新款電動車的平均價格(54863美元)比新車市場(包括電動、混動以及燃油車)整體高出17%。到了2月份,即便新電動車的平均價格下降到了52314美元,但這一價格仍然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5000美元。
據悉,2月的均價下滑與特斯拉的兩款電動車Model 3和Model Y有關。作為美國最受歡迎的純電車,Model 3和Model Y占據了美國電車總銷量的一半以上。
《華盛頓郵報》認為“電動車正在讓汽車重新成為一種奢侈品,因為它對于許多人來說遙不可及”。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去年11月報道稱,民意調查公司Strategic Vision在對新車購買者進行調查后發現,新車購買者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已經從幾十年來的9萬美元上升到近年來的12.2萬美元。購買電動車的人更加富裕,家庭收入中位數為18.6萬美元。
同時,《華盛頓郵報》認為“拜登政府和汽車制造商似乎高估了消費者在沒有可靠且普遍的充電基礎設施的情況下購買電車的意愿”,在美國的農村地區,那里幾乎沒有公共充電站。相關報道稱,加州的充電站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去年在圣何塞注冊的新車中有40%都是電動車。而在美國汽車之都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其占比略高于3%。更不用說位于美國中西部的北達科他州了,購買電動車的人更是少得可憐。
基于這兩點,美國人實際更青睞價格相對更低、不會制造里程焦慮的混動車。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混動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76%?!都~約時報》對此表示,豐田汽車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這家日本車企因為豐田章男多次抵制全面電動化而被詬病,也因堅持多技術路線成為了全球最賺錢的車企。
相較于美國以及歐洲,中國在電動化轉型中早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不過,一些車企的負責人認為,說到底人們并不在意自己開的究竟是哪一種驅動形式的汽車,他們對電車或是油車的選擇取決于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為生活帶來便利。他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意識形態將不會對人們的選擇構成決定性的影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