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場重磅新聞發布會,上海如何答題“推動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月28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月28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圍繞“聚焦‘五個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市委常委、副市長華源,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顧軍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1. 科技日報記者:我比較關注上海的產業發展,像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還有汽車這類傳統產業,上海下一步怎么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海怎么布局?
龔正: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勇爭先、走在前。
綜合來看,上海有基礎、有優勢,科技綜合實力強,產業轉型升級早,高層次人才數量多。我們大力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集聚“高精尖缺”人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人才超過80萬人,其中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占全國的40%。
下一步,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把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重點是發揮好自身基礎優勢,從以下三方面持續提升上海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
一是推動“2+2”,著力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地位。汽車、鋼鐵、石化產業在上海經濟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其中部分產業還是優勢產業。我們要一手抓“兩業融合”,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一手抓“兩個轉型”,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用新技術、新業態賦能傳統產業,把傳統產業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二是壯大“3+6”,著力打造新興產業創新高地。“3”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去年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我們要實施好新一輪“上海方案”,持續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6”是六大重點產業,我們要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
三是培育“4+5”,著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4”是四大新賽道產業,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終端;“5”是五大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材料。我們都制定了行動方案,要繼續加強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布局,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努力在若干細分領域率先確立產業發展優勢。
2. 鳳凰衛視記者:上海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高地,上海提出要打造全球投資首選地。在吸引外資方面,上海有哪些有誠意的舉措?
華源:上海一直高度重視吸引和利用外資。去年,上海實際使用外資再創新高、突破240億美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新增65家、30家,累計分別達到956家、561家。目前,上海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3500億美元,7萬多家外資企業在這里蓬勃發展。這充分說明,上海始終是外商最青睞的投資首選地之一、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布局的首選地之一。
外資看好上海,很大程度上是看好上海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看中上海不斷擴大的開放優勢。有一個例子,去年全球制藥巨頭莫德納落戶上海,從簽約到開工僅用了3個多月,創造了“莫德納速度”,樹立起上海重點外資項目建設新標桿。我們加快在全市復制推廣“莫德納速度”,讓更多外資項目空間有保障、審批高效率、服務零時差。重點圍繞“三個提升”發力:
一是著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落實國家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施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全球企業和人才。
二是著力提升投資促進力度。堅持發揮外商投資全球伙伴等作用,舉行“投資上海·共享未來”海外行系列活動,支持外資企業更多投向綠色發展、數字化轉型、科技創新等領域。
三是著力提升服務企業能力。健全外資項目專班和專員服務機制,完善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辦好外資企業政企圓桌會議,以更加精準優質的服務增強外資企業獲得感。
3. 總臺央視記者:今年是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十周年,十年來上海科創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方面,上海有什么考慮?
龔正:建設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十年來,我們按照中央部署,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實現了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整體效能的大幅提升。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現出體細胞克隆猴、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首創成果;二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29項,參與研制“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國之重器;三是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C919國產大飛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相繼問世,自主研發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產品。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創新藥械研制力度,十年來,全國獲批上市的1類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上海占了近五分之一。
當前,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從“建框架”向“強功能”邁進。我們將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為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一是建強創新主體。上海集聚了超過80家“國字頭”的高端科研平臺,還有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超過2.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我們要大力支持這些創新主體加快發展,建好用好在滬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體系,培育更多原創力強的科技領軍企業,加快打造體系化戰略科技力量。
二是強化創新突破。瞄準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興領域和重大方向,主動布局重大科技項目。上海正在推進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以“選人而非選項目”的方式,長周期穩定資助優秀科學家,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
三是促進成果轉化。重點是要解決好平臺、資金、載體、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我們考慮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加強各類政府引導基金統籌聯動,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同時,打造一批高質量孵化器,為科創企業成長提供全周期的優質服務。
四是構建開放創新網絡。建好用好浦江創新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國際化平臺,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4. 澎湃新聞記者:上海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4年位列世界第一。在航運服務業上,上海與倫敦、新加坡等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上海將怎么提升?
華源:要全面建成國際航運中心,重中之重是加快補齊高端航運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我們將以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為突破口,進一步做強樞紐功能,推動航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一是優服務。重點是大力發展航運保險、海事仲裁等高端航運服務。
二是強樞紐。持續完善海港、空港、郵輪港和集疏運體系這“三港一體系”,加快推進小洋山北作業區、東方樞紐上海東站、浦東國際機場四期等重大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積極培育發展郵輪經濟。
三是促轉型。主要是智慧轉型和綠色轉型,基于區塊鏈技術,持續完善上海國際集裝箱運輸服務平臺,加快打造航運貿易數字化試點示范平臺;推進上海港-洛杉磯港綠色航運走廊建設,加快布局綠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潔燃料供應鏈,推廣純電動船舶等綠色運輸工具。
5. 南方都市報記者: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發展的龍頭,上海接下來怎樣繼續發揮帶動作用?在打通資源方面,有哪些打算?
顧軍: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強與蘇浙皖三省共拉長板、相互賦能,共同做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篇大文章。重點是強化“四個協同”:
一是強化科技創新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國家實驗室互設基地、協同發展,深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布局,加強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支持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
二是強化產業創新協同。完善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機制,聚焦重點戰略領域加快跨區域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同打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
三是強化對外開放協同。加強自貿試驗區經驗互學互鑒,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性“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強化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引領,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更好服務長三角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和標準“走出去”。
四是強化體制機制協同。編制實施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編制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逐步推動公共服務制度銜接、政策協同、標準趨同,持續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和復制推廣,深入探索毗鄰區域跨界合作新模式。
6. 新民晚報記者:上海有很多高樓大廈,也有一些老舊里弄,居住條件需要改善,上海怎么通過城市更新來提升市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龔正: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民宜居安居,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舊區改造。2022年7月,我們歷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為這項持續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實事畫上了圓滿句號。
成片舊改完成后,我們提出用兩屆政府10年時間,完成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這“兩舊一村”改造任務。去年是全面推進的第一年,我們不僅提前完成全年改造任務,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暢通了各類更新改造的路徑,主要有“兩個創新”。
一個是模式創新,打造了蕃瓜弄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瑞康里不成套里弄改造等可復制、可推廣的更新項目。另一個是政策創新,出臺了城市更新實施意見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探索建立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筑師、責任評估師“三師”聯動,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破解城市更新中存在的規劃統籌不足、設計品質不高、標準規范不適配等問題。
下一步,上海將繼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打好“兩舊一村”改造攻堅戰,改善更多市民居住條件。同時,實施好老舊工業區、商業商務區、風貌保護區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外灘“第二立面”、吳淞創新城等一批更新項目,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激發城市活力。
7. 新華社記者:浦東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這幾年改革力度也很大,浦東綜合改革試點過程中,有哪些突破性的制度創新?
顧軍:在浦東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是深入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加快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重大舉措,是加快建設“五個中心”、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去年以來,我們舉全市之力推進實施浦東綜改試點方案,一批首創性改革加快落地,一批引領性開放加快推進,一批開拓性創新加快突破,標志性制度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下一步,我們將瞄準具備率先突破條件的關鍵領域,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更好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一是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制定實施浦東新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有序推動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落實版權登記制度等改革試點,加快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范區。
二是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積極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促進跨國企業跨境收付便利化離岸經貿業務發展,建立健全安全便利的跨境數據流動機制,提升要素集聚輻射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法治保障體系,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自由貿易賬戶、商事調解、企業合規改革等領域,再制定6部浦東新區法規。
8. 人民日報記者: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請問怎么吸引國際的頂尖人才?有哪些吸引力?
龔正:人才是第一資源。有什么樣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樣的競爭力。人才優勢已經成為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強大支撐。近年來,上海人才資源總量持續壯大,去年共引進海內外人才17.2萬人、同比增長12%;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持續提升,上海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44.1萬份,來上海工作的留學回國人才超過31萬,這幾項數據都是全國第一,上海始終是國際人才逐夢的熱土。
沒有國際化的人才,就沒有國際“五個中心”的上海。我們要放眼全球,延攬各類頂尖人才,加快構建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著重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國家戰略為導向,聚焦“五個中心”建設等重大人才需求,著力建設世界一流的基礎科研平臺、產業創新平臺、科技服務平臺和“海聚英才”賽會平臺,讓人才在上海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事業能出彩。
二是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加大人才發現、推薦、評價等各環節放權松綁力度,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三是以服務保障為重點,精準對接人才在落戶、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通過全球杰出人才優享服務、人才全周期服務“一件事”改革等舉措,努力營造世界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
9.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上海增設了3萬多臺的外卡POS機,還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支付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上海還會為境外人士來華生活工作旅游提供哪些便利?
華源: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空港海港城市,也是許多境外人士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第一站。我們著眼于形成“以移動支付為主體、銀行卡支付為重點、現金支付為兜底”的支付服務新體系,推動支付“上海方案”持續優化,著力促進移動支付、刷卡支付、現金支付發展。其中,去年,上海新設和開通外卡POS機3.7萬臺以上,上海的外卡POS機刷卡總量和客單價均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上海將著力打通境外人士在滬工作生活的堵點,努力營造境外人士賓至如歸的生活體驗環境。
一方面,持續優化支付便利化。在機場、車站等區域設置支付服務臺,推動全市ATM機外卡支取人民幣現金全覆蓋,加快打造南京東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等一批離境退稅示范街區。
另一方面,持續優化涉外服務內容。今年初,上海國際服務門戶上線運行,定位就是“歡迎您、幫助您”,方便來滬境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我們將堅持用戶導向,持續提升多語種、場景化功能,讓來滬境外人士感到好用實用、真正愛用。
10. 經濟日報記者: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上海隨后也印發了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請問,上海如何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這兩個中心的聯動?
龔正:金融和科創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雙向奔赴才能更好成就彼此。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賦能,科技自立自強也離不開與之高度適配的金融服務體系支撐。可以說,無科技不金融,無金融不科技。
近年來,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上海大力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逐步構建起以科技信貸、科技保險、股權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基本架構的科技金融體系。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著眼科技創新全鏈條、全過程,依托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重要平臺,努力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服務質效。
一是做優科創投資生態,引導金融“活水”滋養科技企業源頭創新。上海是股權投資機構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管理人超過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總規模2.3萬億元,三項數據均位居全國前列。我們將進一步促進股權投資行業高質量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初創期科技企業的支持。最近,我們推動設立了上海科創金融研究院,這是一個專注于促進天使投資發展的社會組織,強化對早期項目的發現和投資培育,幫助社會資本做好投資對接。
二是做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助力優質科技企業上市融資、更好發展。科創板設立五年來,已成為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上市公司達到570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超過9000億元,其中,上海上市公司90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2300億元,位列各省市第一。我們將配合國家主管部門,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升資本市場功能,努力把上海資本市場打造成為支持科技創新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三是做精科技信貸和保險產品,更好滿足科技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引導金融機構適應新型生產要素特點,重視無形資產價值,創新信貸、保險等產品和服務,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我們推動部分商業銀行,在臨港新片區和張江科學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試點開展“科技企業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貸款”,這對企業穩定核心員工、激發創新活力很有幫助。下一步,還要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更多科技企業急需的專項融資產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