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毅夫:中國在新經濟上有優勢,利用好人才等優勢創新升級,就是新質生產力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澎湃影像 圖
“中國正在面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特性的新經濟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這個領域中國有很多機會,通過技術突破,未來中國標準可能成為世界標準。”
3月27日,在2024博鰲年會現場,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獨家采訪時談到對新質生產力的觀點。
如何理解“新質”?林毅夫表示,“新質”指的是創新的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在新經濟上,利用三大優勢進行創新;第二種是指在傳統產業上的追趕優勢,從而提升生產力水平。
具體的三大優勢包括哪些?林毅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生產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技術不斷創新,按照現在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人均GDP已經達到12500美元,很快可能會邁入高收入國家。
“中國正在面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特性的新經濟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這個領域中國有很多機會。”林毅夫稱,新經濟與技術創新的特點是研發周期短,金融資本投入少,人力資本投入也減少。中國作為14億人口的國家,在短周期的新經濟技術創新上,擁有充分的人力資本和人才優勢。此外,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大市場規模,可以借助市場實現規模經濟的趕超,從而達到成本降低,競爭力增強。在新經濟技術上,可能實現將中國的標準變成世界的標準。
“現在在美國下載量最大的5個應用App中,有4個是中國開發的。”林毅夫舉例道。第三個優勢是,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配套: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之前特斯拉發展了十幾年,最高產量不到3萬臺,瀕臨破產;到中國投資建廠一年后就實現約48萬輛的年產量,使得馬斯克和他的公司股票變成汽車產業中估值最高的。
“中國不僅在新經濟上存在優勢,在傳統經濟上還有很多追趕的優勢。如果能利用好人才優勢、市場規模優勢、產業配套優勢、地方比較優勢等,并進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這樣的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林毅夫表示。
在博鰲現場,林毅夫還提到,如果中國能用好在新經濟上的技術創新空間、傳統產業上的追趕空間,并落實一些必要的改革,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會在5%以上,“我相信中國還是全世界主要的發展動力來源,相信中國有能力每年對世界經濟作出30%左右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