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科技創新正邁入2.0時代,臨港如何進一步吸引“創新血液”?
正在開啟人形機器人商用量產新征程的智元機器人、國內第一家聚變能源商業公司能量奇點、布局的新一代整車操作系統“滴水OS”已進入試運行的滴水智行……在3月26日舉行的2024臨港科創大會上,包括上述公司在內的28家企業被認定授牌臨港科技新銳企業。
在過去的2023年,這28家科技新銳企業研發投入達9.8億元,辦公及生產面積19萬平方米,人員規模達2446人。這些企業和人員構成了臨港新片區科技創新、前沿產業發展中代表性的力量,而如何讓這樣的“創新血液”源源不斷?這是臨港保持“發動機”、“增長極”作用需要解決的一道長期必答題。
“今年,臨港新片區將迎來成立五周年,新片區科技創新正邁入2.0時代。”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大會上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大會上解讀了臨港新片區覆蓋“基礎創新-應用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過程科技創新體系。
這一創新體系包括為企業提供“0到1”的源頭創新、“1到10”的創新加速,和“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的政策保障,聚焦建設國際協同創新示范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升臨港新片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吳曉華提到,臨港將爭取在2025年實現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家。值得一提的是,聚焦從“0-1”的源頭創新,臨港目前正在試點“撥投聯動”等改革,“打通科技創新的最初一公里。”

航拍上海臨港滴水湖 IC 資料圖
推動臨港科技創新邁入2.0時代:緊扣五大創新工程
“臨港新片區作為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在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營造開放創新生態、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都對全市起到了重要示范帶動作用。”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尚玉英在大會致辭中如是表示。
尚玉英表示,面向未來,上海將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持續深化前沿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布局,市政府將繼續支持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在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承擔起更重責任、發揮出更大作用,加快建設國際協同創新示范區。
如何推動臨港科技創新邁入2.0時代?吳曉華表示,將緊扣五大創新工程,持續夯實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這五大創新工程包括開放創新工程、基礎創新工程、企業創新工程、孵化創新工程、生態創新工程。
其中,在開放創新工程方面,吳曉華指出,臨港新片區最核心的使命就是努力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我認為這個重要基地最關鍵的要素就是營造類海外的創新環境,吸引海內外頂尖科研人才、頂尖科研機構、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扎堆臨港。”他強調,臨港將按照國際規則為這批企業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保障,讓每一個來自海內外的人才在臨港發展有舞臺、事業有支撐、生活有保障。
又比如在基礎創新工程方面,吳曉華提到,目前臨港已有一批已建在建的國字號戰略科技力量,比如臨港實驗室、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等,“我們要充分發揮好這批國家隊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點燃臨港科技創新‘核爆點’。”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大會顯示,臨港新片區仍在持續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RISC-V生態創新中心、同濟卓越工程師學院、智能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籌)、璞躍中國臨港創新中心、國際神經醫學實驗室、低空智聯創新中心等7個科技創新項目在當天簽約落地。
此前,臨港新片區已落地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平臺、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平臺等16家新型科創平臺、科研機構。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這些平臺和機構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空間信息等重點產業發展方向與創新企業深度合作,初步實現科技企業引進、培育、孵化數量近百家,產學研合作數280余項,知識產權數720余項。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處長陸瑜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表示,現階段臨港對落地的創新平臺主要考慮兩個要素,“一個是它本身跟我們的主導產業結合度高不高,另外就是我們會前瞻性地布局一些未來產業,這也是臨港布局整個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企業為創新主體,試點“撥投聯動”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此次大會上,臨港認定授牌28家臨港科技新銳企業、新認定的3家創新聯合體和1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正式揭牌長三角-天岳國家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和上技國際全球離岸創新網絡基地,這些均進一步凸顯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
據悉,目前臨港新片區在科技型企業培育方面構建了“科創驛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園區”梯度孵化培育體系。已累計認定創新型中小企業921家,有效期內高企數量達到近1493家,擁有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38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5家。
“我們特別強調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地位去推動創新,因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它就會從企業的需求側、市場的需求側來開展創新。”陸瑜強調,無論是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還是創新聯合體,都是以企業為主導,“科研機構、科研平臺也會去輔助或者助力企業去開展創新,它的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會更高,效率也會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科創大會期間,臨港新片區正式發布了其科創政策3.0版本《臨港新片區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暨科創政策20條。吳曉華當時即表示,總體來說,臨港已經進入了科創資源集聚、科創人才云集、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的新發展階段。科創政策3.0版本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需求,臨港將更加聚焦全過程創新。
最新的財政扶持政策則是“撥投聯動”。“ 我們在整個的創新體系建設過程當中發現,‘0-1’是企業創新最艱難的時刻,在這個階段企業沒有資金,技術的概念驗證可能都沒有完成,很難獲取外界資本的支持。這個時候政府可以站出來助力一下,幫助企業啟動最初輪的發展。”
據陸瑜介紹,今年臨港新推出“撥投聯動”改革,相關機制已基本確定,目前正處于試點中,“可能在下半年正式啟動。”重點瞄準人工智能、軟件信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臨港目前主導的科技型產業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會還正式啟動了“X·Time2024國際創業大賽”。該大賽由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辦,上海銀行作為首席合作伙伴,臨港集團和璞躍中國共同承辦,共設汽車電子、關鍵軟件、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四個新質生產力賽道,面向全球范圍內遴選項目。
這實際上也是臨港吸引優質項目落地的一項新探索。“通過大賽吸引一批企業,同時也是吸引全社會對臨港創新創業的關注。”陸瑜表示,除了大賽本身的獎金之外,未來優質項目落地臨港還將匹配落戶支持、安家補貼、永居便利、研發補貼、免費辦公、融資支持、定制化金融服務等政策保障。
“科技創新本身也需要創新的模式、創新的機制。”陸瑜如是強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