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江這個小縣城,竟然藏著中國唯一一株存活的千年白茶樹種
中國人愛喝茶,世人皆知。
但看過手工炒茶的人,可能數量不多。
燒到200度的鐵鍋,徒手伸進去,有節奏地炒著,茶葉翻飛又落下,茶香四溢。

圖源/《文明密碼·深山采集人》
這一幕,在春天的浙江省安吉縣可以看到。
愛喝茶的人都知道,安吉盛產安吉白茶。雖取名“白茶”,但實際上,安吉白茶是綠茶的一種。
在中國,茶分類的方式很多,最普遍的還是按制作工藝和發酵程度,比如我們常說的紅茶、綠茶。
從制作工藝上來講,安吉白茶需要殺青、揉捻、烘干,是實實在在的綠茶,但因春季發芽時剛長出來的嫩芽葉葉綠素缺失,看上去色白如玉,故有了“白茶”之名。

圖源/安吉縣融媒體中心
這是一種罕見且階段性的白化現象,當天氣越來越暖和,氣溫高于23℃時,葉片便會自然復綠。
這也導致了安吉白茶的稀缺性,采摘期僅有一個月左右,十分珍貴。

圖源/安吉縣融媒體中心
萬物機器生產的時代,在安吉,大多數都是機器炒茶,但依舊有人在堅持手工炒茶。
由于手工炒制技藝難以掌握,加工批量小、速度慢,手工炒茶現今不多見了,熟練掌握的只有寥寥幾人。2011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藝被收錄進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過程分為:采摘、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
早上剛采摘下來的新鮮茶葉,需要在陰涼地方均勻攤放幾個小時使茶葉變軟;

圖源/《文明密碼·深山采集人》
殺青理條是炒茶中相當關鍵的一步,需要炒茶人極高的手感和手法,做到抖散、拋悶結合,然后進行初步理條;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紀錄片素材庫
殺青之后,便是初烘,烘籠底下放一口鐵鍋,烘籠上鋪上紗布,茶葉均勻攤開,高溫烘干;

接著攤涼、復烘(低溫)、收灰干燥,一鍋好茶才算完成了。
這其中的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采摘時只能一芽帶一片或二片真葉,不帶奶葉、魚葉;殺青理條時,火候溫度十分關鍵,否則不是焦葉就是紅梗。

圖源/《文明密碼·深山采集人》
要做到葉不焦,梗不紅,而又要保持葉張完整,除要求有正確的溫度外,還要保持苛刻的濕度,這都需要炒茶人多年經驗才能達到。
在安吉,凡是炒過茶的人,手掌均傷痕累累,二百多度的鐵鍋,徒手炒制,留下了一生的印記。

圖源/《文明密碼·深山采集人》
新鮮的茶葉通過高溫炒制,蒸發水分的同時終止茶葉的發酵過程,這樣便鎖住了茶葉的“鮮”,當茶葉在溫水下舒展身姿,定格在綠色干茶中的一抹玉白,又在水中悄然綻放,安吉的萬畝茶海,仿佛就濃縮在這一杯茶中。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紀錄片素材庫
民間有言:“中國白茶看安吉,安吉白茶看黃杜?!痹诎布?,被稱為“中國白茶第一村”的黃杜村又格外耀眼。
黃杜村,地處浙江省安吉縣東北部半山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黃杜村人口不足2000人,村子里90%的家庭都在做著與白茶相關的工作。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在浙江省安吉縣海拔800米的崖林之間發現了一株千年老茶樹,其嫩芽白如玉,枝呈綠色,很是少見。經鑒定,這是現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株存活的白茶樹種,后被稱為“中國白茶祖”。
1981年,“浙北地區茶樹品種選育試驗研究”課題組的茶技員盛振乾,從這株古白茶樹上剪取枝條,引至黃杜村,慢慢繁育。

圖源/湖州發布
1990年,盛振乾每0.5公斤干茶賣到了400多元。
這對于20世紀90年代的窮山村來說,無疑是一條致富路,時任黃杜村黨支部書記的盛阿林當下決定帶領村民種茶。
一開始,因安吉白茶的種植成本高、技術要求高、失敗概率高并不順利。
1996年,情況發生了轉變。安吉縣溪龍鄉政府提出建設“千畝白茶基地”目標,對種植白茶面積3畝以上的農戶,每畝補貼150元。
“老支書”盛阿林帶頭,借款盤整出百畝茶園。在外務工的宋昌美,帶著打工掙來的10萬元回到黃杜村,承包10畝荒山,創立“溪龍仙子”白茶品牌,而且還成立女子合作社。

圖源/安吉縣融媒體中心
一時間,農民的種茶熱情被點燃,一村一戶搶著種。以前一文不值的荒山荒坡,只要能種的地方都種上了白茶,甚至推廣到縣里的其它鄉鎮。
此后,黃杜村以專業種植白茶出名,被稱為“中國白茶源”。因種植范圍為安吉縣境內,對外統稱為安吉白茶。
2012年,安吉白茶已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和招牌,從黃杜村慢慢走向了全國。黃杜村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白茶第一村”。
現下,安吉白茶嫩白芽即將抽出,黃杜村依靠著這小小的茶葉,從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變成了家家有茶場,年年有收入的致富村。
如今,黃杜村種植白茶4.8萬畝,年產值達到4.5億元,村民戶均收入達到30多萬元,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圖源/安吉縣融媒體中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