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放春假”為什么引發共鳴
春風過處,萬物復蘇。近日,“放春假”的新聞引發網友共鳴。如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宣布放7天春假(含清明放假時間),連續多年敦促學生“去賞花,去戀愛”;湖北利川市教育局發布通知,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放春假2天。
近年來,一些地方推行學生春假制度深受社會關注,“專家建議增加學生春假”也多次登上熱搜。
在公眾印象里,學生放寒假、暑假是理所當然、習以為常。一個較為主流的觀點是,酷暑寒冬時節,氣候條件較為惡劣,不利于孩子安全、舒適上學。如今,假期通常又被認作是休閑出游的時刻,那么相對于冬夏,氣候更友好的春秋,是不是也該“時盡其用”呢?
春假,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剛需
先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有一天,教授孔子與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等幾個研究生嘮嗑。孔教授問:你的夢想是什么?
幾個學生的志向一個比一個高,輪到曾同學回答,他說“我想去春游”。于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成為千古對話。
不只是曾皙、孔子,跨越兩千多年,這依然是令人向往的生活情趣。尤其是在快節奏、強壓力的都市生活里,誰不想做一個“沐春者”?
在物質條件更好、更全的今天,我們不該丟掉最樸實、最原始的浪漫。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那是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帶領40個文人墨客,盤坐溪邊曲水流觴: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作詩飲酒。最后得詩37首,更有曠世之作《蘭亭序》。
曲水流觴并不是王羲之發明的,它是古代漢族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西周初已有之。夏歷的三月上巳日(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三月初三),人們舉行祓禊儀式(水邊沐浴)后,坐在河渠兩旁曲水流觴,意為除去災禍不吉。
“羽觴隨流波,逸語存遺聲。”或許就是在“天人合一”情境加持下,王羲之大筆一揮,才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若是在朝堂樓閣、書房畫院執筆,未必能這么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了。
第三個故事,就發生在今年,春晚舞臺飄出的一曲《上春山》,騷動了大江南北,街頭巷尾總有人哼唱。“二月天楊柳醉春煙,三月三來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間四月的天”……在優美的歌詞和輕快的旋律之外,人們何嘗不是對“上春山”本身有所沖動呢?
草要發芽,樹要開花。生命有共性,萬物躁動時節,怎能少得了人呢?春天無處不在,去發現它,感受它,才能獲得它。
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有政策支持
2019年,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發布的《關于改善節假日旅游出行環境促進旅游消費的實施意見》指出,各地可以結合氣候環境等情況統籌寒暑假時間,制定出臺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的辦法,引導職工家庭在適宜出行季節帶薪休假。這為各地探索春假提供了政策“底氣”。
其實早在2004年,浙江杭州部分學校就已經開始放春假。最近,杭州臨平區、余杭區、蕭山區相繼公布義務教育段春假計劃,讓更多杭州中小學生得以“名正言順”地去春游。近些年,更多的城市,包括高校也加入其中。
然而,輿論場里有人擔心放春假會“耽誤學習”。從實踐看,搞了20年,杭州那些地區的學生成績,非但沒有因為放春假產生“異樣”,縱觀全國每年的高考,浙江考生在同卷競爭中,成績一直不俗。
除了文化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還離不開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社會實踐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課堂不只在教室里,也在山澗、森林和田野。人生天地間,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很有必要。
在國際上,春假也有比較成熟的制度。和我國北方地區緯度差不多的日本,學校一般有3個假期,除了寒暑假,在3月中旬到4月初,還有兩周左右的春假。在加拿大,3月份也會放春假,不同省份放假時間略有不同。
就我國而言,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不一樣,最南方的兩廣和海南、云南地區四季如春,春天可能相對沒有那么“稀罕”,對春假的渴望或許沒有那么強烈。這就需要結合實際,放多長時間、什么時候放,主打一個因地制宜。而相應錯開時間,也有利于平抑出行高峰。
另外,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春假。比如,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可以自行出游、個性定制;中小學生則可以由學校或家委會組織。也不必非要去名山大川,就近就便即可,要的不是“卷”目的地的知名度,而是“獲春感”。
當前對春假的探索主要還限于學校,那么春假可不可以由學校走向社會呢?
無論從一些學校給教職工“帶薪放春假”的實際操作看,還是從九部門“引導職工家庭在適宜出行季節帶薪休假”的指導意見來看,都未必不可。春是明媚的、熱情的、清爽的,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春的滋養。
聞聞花香,曬曬太陽,以草木為友,用腳步寫詩,置身于廣闊天地,我們才能感知生命的充盈與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