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決定政治在德國倒過來了?
2022年北溪管道的“一聲巨響”,讓德國喪失了廉價的能源進口渠道,即使有聯邦政府的補貼,德國燃料電力的價格仍居高不下,到2023年12月,德國能源價格依舊同比上漲4.1%,汽車、鋼鐵、化工等支柱產業紛紛被迫削減產量。
據英國《金融時報》估算,2023年德國經濟產出同比萎縮0.3%,工業產出、進出口與家庭消費均呈現負增長,政府支出近2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曾經的歐洲火車頭,現如今卻被視為“歐洲病夫”。
與經濟上的困境相伴,德國政治也愈發顯得脆弱。
2024年開年,德國工農相繼“起義”。能源成本的飆升讓德國生活成本飆升至一代人以來的最大幅度,政府不得不“扎緊褲腰帶”。先是削減農業補貼,導致農民抗議者封鎖高速公路、圍堵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后又因工資和工作時間問題,爆發了為期三天的全國鐵路工人大罷工。
表面上看,居高不下的能源成本的沖擊讓德國“洋相出盡”,似乎出現了經濟“拖了政治后腿”的局面,但追根溯源卻另有緣由。
那么,導致德國經濟疲軟“失序”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動搖德國經濟的根本威脅?
德國政治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調擺到正常區間?
對此,??ㄖ菐靸炔繄蟾妗兜聡紊行杞洕まD——比俄烏更重要的是工業品擠壓》一文分析認為,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成本飆升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供應鏈重塑等這些看似“不可控”的外部風險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德國政治失衡釀成的結果,而非原因。
但是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德國經濟越惡化,扭轉政治“失序”的可能就越大。就如當年美國放棄敵視中國、對華建交,也正是在越南戰爭失敗、經濟陷入滯脹的背景下達成的。因此,唯有在經濟上吃盡苦頭,德國政治才有調擺到正常區間的可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