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突破中國禮制研究的瓶頸
2018年11月24日,上海師范大學湯勤福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代價值研究”(12&ZD134)結項驗收評審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西部外賓樓會議室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李華瑞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陳長琦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張德芳教授、武漢大學楊華教授、浙江大學賈海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章義和教授組成評審專家組,王子今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評審會主要議程包括首席專家匯報課題情況、評審組專家評議、專家獨立撰寫鑒定意見。

項目組成員對本課題的研究是在盡可能吸收學界新成果并關注新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過程中不但對學界一些著名學者如趙光賢、楊寬、金景芳、沈文倬、李學勤、晁福林、朱鳳翰、常金倉、彭林、王震中、吳麗娛、陳戍國、楊志剛、楊華等人的成果予以吸收與消化,同時對年輕學者的重要成果乃至博士、碩士生的論文也予以關注與吸收。課題組成員不但注意從傳世典籍中發掘資料,同時也全面關注與引證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報告與出土文獻資料,如郭店、九店、清華、上博等簡牘資料,其中最晚者是去年年底出版的《地灣漢簡》。11月17日剛公布的清華簡第八輯整理報告,包括8篇簡文,其中《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等文當有價值,待簡牘出版后亦將補充到成果中去。魏晉隋唐部分,亦注意到新出墓志等資料。本課題相較于以往之研究,有以下突破與創新之處。

前禮制時期自人類之初便開始了。前禮制時期只存在自發的、約定俗成的習俗或說禮俗,無需由“權威機構”認定和頒布,它是人與人交往的規范和準則。至王國禮制時期,那些各自為政的族群、邦國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比較嚴格及統一的禮儀規范,然而各族群之間的禮制并不統一,有所異同,并隨著相互之間的交往而互相影響。
王權禮制時期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夏、商兩朝是王權禮制初步形成與發展的階段;西周是王權禮制鼎盛的階段,其成熟形態是由周王室中央制訂的禮制體系――周禮,周禮基于分封制、宗法制基礎之上,強調親親尊尊,各諸侯國在行用周禮的基礎上,可根據自己國內情況作少量調整。春秋時期王室衰弱,諸侯爭霸,王權禮制亦走向衰弱,并朝著集權方向發展。戰國時期是王權禮制衰變階段,周禮難以為繼,集權禮制因素進一步發展壯大。
集權禮制是從秦統一天下開始的,其成熟的形態是五禮制度。成熟的私有制小農經濟是集權禮制的經濟基礎,封建專制主義政體是其政治基礎,儒家思想是其思想指導,大一統為其目的。該時期又可細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秦漢是集權禮制初步形成時期,并向五禮制度演化;兩晉南北朝是集權禮制完全形成時期,它吸收了諸多少數民族因素。唐宋是集權禮制高度發達時期,規模大、有完整體系的禮典陸續修成,諸種禮儀形式紛繁復雜,同時隨著禮制下移,國家通過地方士人制訂的鄉約、族規、家禮等私修禮書來控制基層百姓。元明清到近代則是集權禮制逐漸走向衰亡時期,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而來的西方思想文化,對中華傳統禮制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中華傳統禮制進入一個演化、轉折的關鍵時期。

第三,開拓研究新領域,提出新的觀點。長期以來,學界對少數民族禮制研究頗為薄弱,課題組從傳統典籍中發掘出點滴資料,加以深入分析,對南北朝、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的禮制都作了研討。禮制與宗教的關系方面,課題組在分析前禮制時期到王國禮制時期,再向王權禮制時期演變過程,指出中原地區以世俗政治秩序為核心的文明起源模式最終戰勝周邊以宗教巫術為核心的文明起源模式,使中華禮制沒有陷溺在宗教秩序的泥淖中;對唐宋禮制與宗教關系也進行了深入研討,分析了佛教、道教禮儀進入國家禮典的問題。本課題還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禮養官、五禮制度與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的關系,五禮制度之下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都進行了開拓研究,探討其作用、意義。對唐代廟學體制與社會教化問題、禮制與古代政治斗爭有關系等等,也有相關篇幅的研討。唐宋禮制下移與鄉約、族規、家禮類文獻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課題組則對唐宋元明清這類文獻作了系統研討,尤其對明清兩朝私家禮書的新動向、新變化作了探索,并指出唐宋以降的民間士人的私修禮書活動,既將道德教化與禮儀規范傳播到鄉間百姓之中,同時也說明國家對民間的控制獲得了空前發展。


張德芳教授指出:兩漢卷對跪拜禮進行了非常細致深入的研究,但其他研究相對薄弱。若只用跪拜禮作為兩漢禮制變遷的代表,似乎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加強兩漢禮制其它方面的研究,特別是王莽復古改制,其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影響,應予以充實。楊華教授指出該成果無論是課題組織形式、前期成果及最終成果,都有示范意義。他建議結項成果前面應該做一個總序,首先對“禮制”這一概念做一界定;秦漢部分應將最近新出秦簡、漢簡等豐富的材料補充進去;另外,傳統禮制的現代價值方面不能做過多批判,也應當多突出一些正面價值。對于先秦部分,賈海生教授認為,除了中原地區的禮制,還應盡可能多闡述沅湘等其它區域的禮制,發掘閃光點,如此可體現出中華禮制變遷的豐富性。章義和教授同意楊華教授看法,并建議增加英文摘要、索引及參考書目部分,以提升研究成果的世界影響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