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超級大炮”項目下馬,美陸軍為何忍痛割愛?
近日,美國陸軍對外宣布,停止58倍口徑“拓展射程加農炮”(ERCA)項目的研發工作。盡管該型火炮已經生產出樣炮,并且在靶場進行了多輪實彈發射測試。但是因為在測試中暴露出難以解決的致命問題,導致項目流產。
美軍火炮的悲催史
談起當今美國陸軍的各型現役主戰重型裝備,無論是主戰坦克、自行火箭炮還是步兵戰車,基本上都屬于世界先進水平,唯獨以M109系列為代表的大口徑自行火炮性能平平。無論是老式的M109A4/A5,還是目前主力的M109A6以及正在陸續交付的最新型M109A7,都還在使用從M109A2延續下來的39倍口徑的身管火炮。

“拓展射程加農炮”(ERCA)采用58倍口徑身管火炮。
身管長度是決定火炮發射彈丸射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發射藥和口徑不變的情況下,火炮身管越長,發射藥點火后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對彈丸做功就越多,彈丸所獲得的動能就越大。那么,同樣在彈丸質量和發射仰角不變的情況下,彈丸動能越大,其炮口初速就越高,射程也就越遠。
所以,當傳統的榴彈炮與加農炮開始融合為現代主流火炮(或者稱之為加榴炮)后,其身管長度就從以往的23倍口徑增加到39倍口徑,之后再進一步增至45倍口徑、52倍口徑甚至更長,德國萊茵金屬甚至提出了60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研發計劃。不過,除了俄羅斯以及少數國家研發的型號,當今世界各國陸軍的主流自行火炮基本都采用52倍口徑身管。
相比之下,美國陸軍主力自行火炮之所以依然采用39倍口徑,由老當益壯的M109系列“獨挑大梁”,主要原因還要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的一段“悲情往事”說起。早在1987年,美國陸軍就正式啟動了代替M109的新一代155毫米自行火炮研發項目,這就是至今仍被一些人稱為“世界最強火炮”的“十字軍戰士”火炮系統。
該系統由XM200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XM2002型供彈車組成,其中前者采用了大量當時最先進技術,包括56倍口徑身管、激光點火、無人炮塔、全自動彈丸/裝藥裝填系統、單元/雙元模塊化裝藥。特別是該炮的射速非常高,可以達到10發/分,利用先進的火控系統能夠實現4~8發同時彈著,發射常規榴彈的最大射程可達40千米。這些性能指標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是絲毫不落后的領先技術。

由于替代型號遲遲無法列陣,美軍只能在M109火炮上“縫縫補補”。
按照當時美國陸軍的測試評估,1輛XM200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戰斗力相當于6輛M109A2或3輛M109A6“帕拉丁”,是名副其實的“神器”。然而,命運之神偏偏讓美國陸軍在世紀之交遇上了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國防部長之一——拉姆斯菲爾德。在這位“被罵下臺”的防長的大刀闊斧之下,已經接近設計定型的“十字軍戰士”火炮系統連同一批美國陸軍先進武器研發項目被無情“斬首”。
之后,美國陸軍曾經寄希望于“未來戰斗系統”中的NLOS-C自行火炮項目,復活“十字軍戰士”,這也是其試圖替換M109系列的第二次嘗試。結果,五角大樓在2009年12月徹底終結了“未來戰斗系統”,美國陸軍大口徑自行火炮更新換代再次化為泡影。于是,美國陸軍只能從海軍、空軍手中爭得有限軍費預算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提升M109系列自行火炮的信息化、自動化乃至機動性,但是偏偏不敢更換火力部分。因為39倍口徑火炮與52倍口徑火炮是技術上差別相當大的兩代武器,更換火力部分就要重新設計炮塔布局,進而牽一發動全身,幾乎等于全新設計一款自行火炮。

“神劍”制導炮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M109自行火炮的作戰能力。
所以,美國陸軍一方面為39倍口徑155毫米火炮全力研發先進的增程制導彈藥,試圖彌補在最大射程上與52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的差距。美國陸軍的39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發射M982“神劍”增程制導炮彈,可以達到52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發射普通榴彈的最大射程,而且命中精度更高。另一方面,美國陸軍開始大批量采購裝備M142“海馬斯”高機動遠程火箭炮,并將其下放到旅一級作戰部隊,從而試圖以大口徑火箭炮的遠射程、高精度彌補39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的射程不足,以便與對手的遠程火力打擊平臺相抗衡。
從21世紀以來美國發動的幾次局部戰爭來看,比如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如果美國陸軍采購裝備了超前先進的“十字軍戰士”火炮系統和NLOS-C自行火炮,難免會有“殺雞用牛刀”之嫌。類似這樣的非對稱、非正規戰場根本無法充分發揮這些先進自行火炮的性能。但是,當美國逐漸從上述兩大“泥潭”中艱難抽身,重新轉向與地區乃至世界性大國對抗道路上的時候,美國陸軍在大口徑火炮性能上的劣勢就暴露無遺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陸軍先提出所謂的“戰略火炮”項目設想,又開始搗鼓58倍口徑“拓展射程加農炮”項目的原因。
這兩個項目如果真的能夠實現,確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對手。但是,“戰略火炮”項目只做到PPT階段就被否定了,而58倍口徑“拓展射程加農炮”項目已經進行到樣炮階段,甚至已經被賦予了XM1299的編號,但同樣遭遇慘敗,這是為何呢?

即使放到當今,“十字軍戰士”火炮系統的性能也是處于領先水平。
ERCA為何失敗?
從目前美國陸軍公布的信息來看,技術人員發現經過少數幾次實彈發射后,ERCA樣炮身管內膛出現了過度磨損。也就是說,雖然ERCA樣炮的性能確實出色,發射M982“神劍”增程制導炮彈的最大射程是39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的兩倍以上,但是其身管壽命出現了明顯下降。對于美國陸軍而言,無法在大幅提升性能的前提下,保證ERCA樣炮的身管壽命與39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相當,幾乎是一個堪稱災難級的“工程挑戰”。從短期內來看,美國陸軍以及美國軍工企業的技術人員恐怕也無力攻克這個“工程挑戰”,所以只能忍痛割愛,將其下馬。
對此,可能有讀者會發出疑問:只是因為身管壽命縮減問題,就將一款性能如此先進的自行火炮下馬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難道不能為一門火炮多生產幾根備用身管?當一根身管到壽以后,再換一根新的身管不就解決問題了?
事實上,身管壽命這一問題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復雜。因為從一門火炮所有部件的設計和制造難度來看,耗費人力物力最多,耗時最長,同時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身管。尤其是高倍徑155毫米火炮身管的制造從鋼錠開始,經歷鍛造粗坯成型、深膛鉆孔、精鍛精坯、熱處理、液壓矯直、表面切削、內壁鏜轉、自緊、穩定化熱處理、拉膛線、精磨以及內膛鍍層等近百道工藝流程,最終才能夠做出成品。
其中耗費的人力、能源以及機械加工損耗是相當驚人的,而且耗時也有可能達到數月甚至半年之久,成本是相當高昂。特別是最為關鍵的拉膛線工藝,一旦出現任何一點細微的失誤,就有可能導致整個身管徹底報廢。而且,用于拉膛線的巨型拉刀來說,全世界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設計生產。所以,有讀者認為完全可以為一門火炮多準備幾根備用身管來解決身管壽命問題是很不現實的。

隨著“拓展射程加農炮”(ERCA)項目的下馬,美國陸軍M109火炮替代計劃還得繼續推遲。
從目前國外155毫米火炮的身管壽命來看,普遍都是以全裝藥狀態2000發以上開始起步。比如,美國M777型155毫米牽引火炮的身管壽命為2500發,而德國PzH2000型155毫米自行火炮的身管壽命為4500發。不過,這些數字都是理論值,并沒有真正經過大規模高強度實戰檢驗。所以,如今包括美國、德國在內的北約各國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現役各型火炮,也是希望在實戰中真正測試出這些火炮身管壽命到底是多少發。
從目前烏軍的反饋來看,M777型火炮最多可以發射上萬發炮彈,而PzH2000型火炮更可以達到近2萬發。在作戰間隙,炮組人員或者后勤保障人員會通過各種探傷儀器對這些經歷高強度作戰的火炮身管進行檢查,當內膛達到一定的磨損標準,或者出現有可能危及發射安全的裂紋損傷后,這根身管基本上就宣告報廢了。
如果是類似于ERCA樣炮這樣僅僅發射數十發或者上百發炮彈就出現明顯磨損的情況,而不是發射了數千發甚至上萬發才發生類似的情況,那么對于美國陸軍來說是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損耗成本的。更何況ERCA樣炮的58倍口徑身管要比當今主流的52倍口徑身管還要長0.93米,其制造難度和成本也高得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