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一竑:企業定價策略如何催生“殺熟現象”
同濟經管管理科學與工程系老師胡一竑作為第一作者,與在讀博士研究生渠勝男等作者共同合作的論文“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ersonalized Pricing in Online Platforms”(在線平臺上的信息共享和個性化定價)被運營管理類國際頂級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錄用并在線發表。

在大數據時代,個性化定價和殺熟現象在網絡平臺上變得更加普遍。平臺可以從海量的交易數據和瀏覽數據中分析得到顧客個人偏好等信息,實施個性化定價以提高利潤。有些平臺還進一步為第三方賣家提供顧客數據,并收取相應費用。與第三方賣家分享顧客信息,會增加該平臺的傭金和信息收入,但同時也會賦予賣家個性化定價的能力,從而加劇價格競爭,損害平臺自身產品的盈利能力。這一分享行為也讓政府擔心平臺會濫用顧客信息,榨取更多消費者剩余并損害社會福利,而此間平臺也應審慎決策信息分享的問題。
平臺是否應該以及如何開展顧客信息分享,政府應當怎樣監管和治理平臺行為,不僅是平臺企業可持續發展亟待破解的關鍵難題,同時也是政府關注和社會關切的焦點、難點,對推動我國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采用博弈論模型刻畫平臺的信息共享與企業定價策略的交互作用,研究了平臺和第三方賣家分別實施統一或個性化定價政策的四種基本場景,然后比較得出平臺作為領導者的最優選擇。
團隊研究發現,當傭金率和新消費者比例適中的時候,客戶信息不被分享也不用于價格歧視,即信息完全沒有被使用。而在傭金率較高和新消費者比例較低情形下,平臺放棄自身產品的市場需求,讓賣方占據整個市場并進行個性化定價,從而導致消費者盈余和社會福利降至最低水平。在傭金率較高的情況下,禁止信息共享能增加消費者盈余和社會福利,驗證了政府監管的必要性。但是在傭金率較低的情況下,市場能發揮調節作用,政府無須介入。
該研究針對平臺經濟中的實際難題,立足實踐,構建理論模型進行研究,不僅能為平臺設計信息共享和價格歧視策略提供決策參考,同時也能為政府和行業監管機構出臺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教師簡介
胡一竑
博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已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Service Science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獲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支持。
研究領域:平臺經濟和新興零售模式下的運營管理
TONGJI_SE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