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游神與游客:神人之家,迎來“新造的神”丨鏡相
鏡相欄目首發獨家非虛構作品,如需轉載,請至“湃客工坊”微信后臺聯系
作者丨周澍
編輯丨柳逸
【編者按】
2024年開春,福州市長樂區多地的游神活動,邀請全國網民一起參與了一場與諸神的游戲。在“萬物皆靈,唯靈是信”的閩臺民間信仰中,有遺德在民者皆為神明,沿襲了400年的游神儀式,不僅表征著對恐懼、不祥的驅逐,更是一場與神仙聚眾鬧戲的狂歡。作為一名外來者,本文作者周澍闖入了這場奇觀般的儀式,他逐漸明白儀式的籌備與進行是如何將兩代人重新聚合在一起的,也在這場逐漸爆紅的民俗活動中看見流量、野心、利益與信仰的糾纏,看見兩代村民的信念沖突。
在一年一度的儀式背后,還有更多細碎綿延的日常信仰。“鎮上有個留守兒童,父母都不在身邊,每年過生日,他都去堂口,分一塊蛋糕給神明。”透過游客視野,我們在被詳盡描繪的場面中,依舊感受到諸多旁人無法參透的、屬于神明之鄉的日常,看見許多“家人、土地和神明”間復雜的聯結與拉扯。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村民正在為游神做準備。(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神人之家:神明與家宴
9點不到,靜喃剛醒,他的父母已從鎮上回來了,他們買完菜,在廚房里忙碌,準備供品。這是正月初八的福州長樂岱靈村,村民們忙里忙外,為即將開始的游神做準備。供品要在迎神前擺在祠堂的供桌上,靜喃家準備了魚蝦、豬腳、一只雞、一些水果和干貨。魚要炸一下,剛殺的雞則保留了雞冠和尾羽,這樣被認為有好彩頭,有頭有尾。

福州市長樂區,堂口的神龕擺滿供品。(村民 林俊斌 攝)
靜喃幫父母擺完供品,便在村口等她邀約的朋友前來。整個正月,長樂地區每天都有游神,它通常由村子自己組織,沿著既定的路線巡游。這幾年,靜喃總會邀請一些朋友參加正月初八鄉里的家宴,并觀看游神。她那群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聽說既能看游神,又能上桌體驗鄉宴,紛紛與她敲定行程。
林許專程從上海跑來體驗當地的民俗盛會。她覺得,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不是唯一可能,她想要尋找一種不同的社區鏈接。去之前的晚上,她在靜喃給她朋友拉的游神群里收到消息:“鄉宴11點半準時開始,我媽特地關照,不要遲到。”事后看,“吃飯不要遲到”成了整個游神活動里給游客的唯一要求。
這是一場由神仙凝聚起的家宴。
11點不到,林許一進祠堂,就知道自己來對了。數百平的廳堂中間排著五六排漆紅發亮的方桌,人們進進出出,在上面添置供品。幾十尊神將塔骨環繞在祠堂周圍,等待激活,祂們身著天機云錦,面容威風,氣勢凌人。偶爾有人給他們理理袖子,擦擦胸前的紅花錦緞。兩三個穿圍兜的女人豎起圓臺面,滾進祠堂,宰殺的豬和羊則被固定在圓桌上,嘴里插著柚子葉。每張供桌上都有一把菜刀,上面灑上一撮鹽。鄉親告訴林許,這是個諧音梗,在福州話里,“刀鹽”的讀音和“多錢”相近,寓意生財。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村民在擦拭神明。(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神將塔骨正等待激活。(游神觀眾 胡鑌 攝)
林許貪婪地開始拍照,拍視頻,拍神將,拍供品,拍挺著迷你神像的孩子。有一瞬間,透過鏡頭,她與一位正在打理供品的老人四目相對,看到對方看了自己,林許收斂了一分獵奇心,回以微笑。
老人問:“你是做直播的嗎?”
林許說,不是。
老人又問:“在哪里能看到你拍的東西?抖音上?”
林許愣一愣,笑笑講,“我不發,就想拍了留著。”
老人沒有繼續問,看上去有點失望。
11點剛過,祠堂外頭鼓聲隆隆,鼓板隊身著統一制服,衣服背后印有一條像是中華小當家里特級廚師圖案的龍紋。隊伍里混著幾個15后,說“混”不恰當,15后是擊鼓敲鑼最賣力的,成年人只是手里做做標準動作,少年們卻從腳掌到大腿都會隨著每次敲擊有節奏地發力,情緒高亢。待鼓聲畢,林許湊近看了看鼓皮,是豬生皮做的,上面的毛還挺扎手,一劃擦隱隱作痛。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扮演游神隊伍里衙門差役的“10后”男孩們。(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一位“10后”男孩走在游神鼓板隊前頭敲鑼。(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岱靈村以“葉”為大姓,葉氏祠堂這兩年挪了新地方,新祠堂上裝有電子屏,上面滾動播放著一串文字“廿一都龍波境游神”,門口板上寫著為這場游神活動捐贈的人的姓名和捐款數目。
靜喃家的鄉宴擺在了舊祠堂,在她的親戚朋友們陸續入座后準時開席。今年,她的母親葉女士做東,請靜喃朋友們吃宴。靜喃說,光自己的朋友就有四桌人馬。“我請了那么多朋友,我媽估計要破產咯。”鄉宴是外面的廚師團隊做的,幾個中年婦女忙里忙外,上菜十分迅速。青紅酒蒸雞、生腌皮皮蝦、長樂魚丸湯,花螺魷魚生猛,鰻魚脆彈鮮嫩。一筷子剛下肚,一道新菜就上桌,很快就擺得撲撲滿,到了需要不斷光盤來迎接新菜的地步。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鄉宴。(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鄉宴,一位男子正在祈福。(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席間,靜喃的長輩們不時給前來吃席的賓客們敬酒,臉上帶著陌生長輩般的靦腆,林許每次起身,都感到一股作為客人被招待的溫馨。靜喃對她講,聽說前兩天,在附近的華源劉,有個做直播游神的網友,還被當地人邀請去吃鄉宴。“村里人真的很喜歡熱鬧,喜歡外地人來。”靜喃的話打消了林許預先準備給紅包的念頭。
鄉宴結束,快到兩點的時候,岱靈村的游神隊伍整裝待發,神將少年(注1)們鉆進塔骨,賦予了神將生命。一隊人浩浩蕩蕩,從祠堂出發,向著當地神明所在的馮法院進發。持竹鞭的保長開道打頭,他面相兇惡,步伐暴躁,閃轉騰挪。林許跑到整個隊伍最前面準備拍張照片,被迎面而來的保長甩了一鞭,便笑嘻嘻地乖乖退到一旁。聽當地人講,被保長抽一鞭子可以抽掉身上的霉運。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進行中的游神隊伍。(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保長后面跟著若干尊英武仙氣的神將,邁著官步,手部有規律地擺動著,他們左腳畫一個內半圓,右腳畫一個內半圓,身體左一歪右一斜,龐大的身軀和底下露出的鞋腿讓人覺得像一只鹿腿大象,笨重又敏捷。
再后面,是美聲管樂隊,保長打頭的第二隊神將,鼓板隊,著黃藍衣持棍叉的衙門差役,以及抬轎迎接神明的人。隊伍途經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出來迎接,一路鞭炮震天,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一手拎著一串鞭炮,一手拿著一支點燃的香,連續作戰,噼噼啪啪,震耳欲聾,花紅滿地。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進行中的游神隊伍。(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行至馮法院,隊伍停了下來,鞭炮聲息。村里的老人進院為神明洗身擦凈,鼓板隊在院前斗鼓,年輕人干勁十足,穿云裂石,鼓聲和鞭炮看起來已將神明喚醒。
岱靈村當地供奉著六位神明,分別是田都元帥、馮千金、齊天大圣、華光大帝、馮法院和石巖五靈公。將他們請上轎后,游神隊伍略作休整,便繞回祠堂,途經村民家門口早已備好的供桌時,隊伍都會略作停留,迎接村民的香火與祈福。一位老人合手參香,眼睛在陽光下瞇成一條縫,顯得淡然又虔誠,她顫巍巍點上一支鞭炮,躡手輕放,恭送著隊伍離開。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進行中的游神隊伍。(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進行中的游神隊伍。(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走在隊里,身邊的年輕人時而會齊聲大喊:“威武!”“好啊!”聲勢震天,一浪更比一浪高。人群里,幾盞高照上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林許被這氣氛所感染。到了游神的日子,人與人之間,人與社區之間鏈接感來得更甚,當地年輕人、社區和家族都會因為這件事走到一起。在他們年輕人心里,信神更像是一群人共同的心靈寄托。
林許又想起靜喃前日與她講起的那個故事。
福州城門鎮有個男孩子,因為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算是一個留守兒童。平時,他經常會去堂口玩,堂口是一群信奉相同神明的年輕人成立的組織,擺放著他們供奉的神明和供品。過生日的時候,因為父母缺席,男孩就會跑去堂口里過,他會把蛋糕分給朋友,每次也都會特意切出一塊蛋糕,分給神明。
“這里的神明沒什么架子,他好像既是陪伴這群年輕人成長的家人和朋友,又是他們敬畏尊重的神。”靜喃曾對福建當地“神”的屬性做出如是歸納。

福州市長樂區岱靈村。一位小男孩正挺著小孩童。(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新造的神:游神中的“青年會”
在一眾神將塔骨里,林許最喜歡兩尊,一尊黑臉財神,一尊兔臉神將。黑臉財神是林許前前后后拍神將時發現的,她瞧見有人在摸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湊近一看,原來是個金元寶。別的熱鬧可以不湊,摸元寶這種事怎么能少了自己。于是她也湊近。黑臉財神但逢有人伸手,便把元寶遞過去,讓人摸上一把,過過心癮,完事立馬縮手,把元寶藏回袖口,像一個生怕被搶了玩具的小孩,大方又小氣的樣子惹人開心。
兔臉神將則像是一只修成人形的兔子,威嚴里帶著仙氣,塑造精致,林許拍了幾張照片,只覺得這尊神將的東家(注2)審美值得肯定。
后來,她在刷微信的時候看到游神群里有人在問,有沒有人拍了這尊白兔將軍,他想要保存照片,因為白兔將軍是他家的神將。林許將照片傳給了他,隨后得知,這位男生名叫阿弟。
阿弟說,白兔將軍是蟒天神王的部將,是他父親小時候塑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除了白兔將軍,阿弟家還有三尊神將塔骨——馬夫、張沙元帥和南曹督察使,這三尊都是他與小伙伴們一起塑的。

福州市長樂區,村民家中的神將,左一為白兔大神。(村民 林俊斌 攝)
過去,神將破損了才會塑新的,但這幾年村里陸續出了許多新的神將,一些年輕的東家稱,神將托夢給他們,于是他們就出資去塑。
阿弟講,小時候一直看大人挺神,覺得好威風,好像看著看著,自己也會了。“等扛得動塔骨了,和大人一講,自己就能去挺了。”
岱靈村還有個“青年會”,阿弟就是其中的一員,每年游神時,大家會里一起捐錢出錢,請樂隊,請鼓板隊。辦一場游神少則需要幾十萬,像厚福這種大規模的,估計要3000萬。但無論如何,阿弟說,“為的就是讓自己村的游神辦得光彩”,這是福建年輕人對自己村子的集體榮譽感。
“我們熱愛這個。”阿弟講,“因為岱靈村神將較少,我們幾個朋友就想為村里多塑一些神將。”
林許問阿弟:“怎樣才能塑一尊神將?需要村里同意么?還是自己想塑就可以塑了?”
阿弟講,“塑神將都是個人選擇,去主神廟里向神明問杯,神明同意了,就可以塑。”
“那神將的面貌形象呢?”
“全憑個人做主。”
林許聽明白了,大抵一代人有一代人心中的神明形象。懷揣著對新一代網紅神將——“世子天團”的好奇,林許來到了此次福建游神之旅的第二站——長樂厚福。靜喃對她說,厚福的這場游神不可錯過,“規模有我家那場的20倍”。

福州市長樂區,游神隊伍經過。(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十幾架無人機在低空飛行,猶如暴雨將至時的蜻蜓。無人機底下人潮涌動。正月初十,福建長樂規模最大的厚福村游神如期而至。
游神的前一天晚上,林許在一個游神微信群里認識了“排骨”,他在群里的昵稱叫“神將少年”。昨天晚上,兩人在微信上聊起厚福村的游神環節,排骨告訴林許:早上9點,游神隊伍就會到英武廟,然后斗鼓,接英烈王起駕,接著就是漫長的游神,隊伍會有幾里長,沿途經過十幾個村,整個活動要持續到凌晨。
林許講,明天有的你累了,快去睡吧。排骨回了一張圖,上面八個鬧鐘連成一串,連成令上班族頭皮發麻的樣子——最早6:30,最晚7:30。
但游神,排骨可不會討厭,他和一些林許此行認識的神將少年都對她講過,打孩提時起,一年到頭,他們村里的這些年輕人最盼的就是游神。前往厚福的路上,福州本地的中年男司機也跟林許講起,他不信神,但從小都會參加,“因為那是村子里大家共同參與的事情”。司機說自己膽子大,經常被安排做一些看起來可能比較恐怖的事:“有一次,他們還叫我把祭祀的動物挑上山,夜里的時候。”這種“英勇祭祀”行為倒也成了他被村里大伙記住的高光時刻。
到了厚福見到了排骨,林許才知道他是個00后。排骨有挺神任務,挺神是個苦差事,不同的塔骨重量不同,少則四五十斤,少數“重磅”塔骨則重達百斤。他與幾個小伙伴在一尊神將左右,隔一段路就會問問塔骨里的人累不累,要不就是里面的人發出動靜,這時,他們就知道,該換人挺神了。于是,一人走到神將前扶著,待累了的神將少年從塔骨里鉆出,另一個人鉆進去,繼續挺神前進。

福州市長樂區,游神隊伍中的年輕人。(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為了完成這場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游神,每尊神將大約需要四五個人輪班挺神,才能完成。挺神少年人手緊缺成了棘手問題。“單靠自己村里的年輕人肯定不夠,所以大家都會叫其他村的朋友們來幫忙”,本地青年告訴林許,“東家需要準備飯菜和煙酒,待到小伙伴所在的村子要游神時,自己也要去幫忙。”
這讓林許想起,自己似乎確實在哪見到過排骨,她試探著問排骨,“岱靈村的游神你也去了么?”排骨講,“去了呀,幫我朋友,一邊挺神,一邊攝影”。林許驚喜,“你認不認識阿弟?”排骨說,“你怎么知道?”兩人哈哈大笑。他笑著講:“人情游神。”
林許覺得饒有趣味,不同村的年輕人也因為游神聯結到了一起,村與村之間,人與人之間,如此有來有往、互利互惠。

游神與游客,人情與人群
在林許眼里,厚福的這場游神就像是無數場小型游神的一次合輯,是隊伍拉長十幾倍,路程拉長十幾倍,時間拉長好幾倍的岱靈村游神。流程并無太大不同,但有一點不大一樣。
林許注意到,隊伍里還有專門的后勤補給團。一輛車上放著幾個大的保溫桶,她湊近看,里面裝著咸粥,那車后面,幾個老爺子推著一車橘子。她有點口渴,問老爺子,“這橘子怎么賣?”老爺子說,“這個不賣的。”林許想了想,又問,“我有點口渴,可以給我兩只橘子么?”老爺子直接遞給她兩只。

福州市長樂區,厚福游神隊伍中的補給站。(游客林許 攝)
經過這幾天,林許算是發覺了,在長樂,傳統民俗還沒被商業化。兩天前的鄉宴,她曾私底下問過靜喃,“是不是可以開一條組團在福建村里體驗‘游神+鄉宴’的旅游產品?按人頭收費,也能給村里人添一筆收入”。
靜喃講,這不太合適,“我們會覺得,客人既然來村子做客,怎么好意思收錢呢?”林許不響,沒往下問。就在剛才拿到橘子的時候,她又確認了這種感覺。這里,節日更像純粹的招待,這里的人更看重待客之道,看重節日禮儀,而非一場交易。
終于,在厚福的人潮人海中,林許看到了期盼的華光大世子。世子邊圍著許多拿手機拍照、拍視頻的人。親眼所見,她很興奮,一連拍了幾張照片,隨手準備把照片發群里,卻發現網絡信號都被洶涌的人流擠癱瘓了。
游神前一天晚上,網絡上瘋傳的笑話里,一個女孩在游神上擲杯(一種問卜方式)問華光大世子,可不可以做自己的男朋友,女孩擲了幾十次世子都不答應。這位華光大世子,林許總算是見到本尊了,活脫脫一個俊美少年,好像是從漫畫里走出來的。
關于神將面貌,林許之前也問過靜喃:“岱靈有華光大世子嗎?”
靜喃說:“沒有,每個村的神將都不一樣。世子們只在厚福能看到。”
“那岱靈有沒有這樣面貌的神將?”林許有些期待。
靜喃說:“沒有,我們這里的神將比較傳統。”
游客和本地村民將道路圍得水泄不通,打車異常艱難坎坷,車都開不進村。林許于是決定早點撤離。出厚福前,她打開手機,游神群里彈出幾十條消息。靜喃沒去湊熱鬧,稱自己在云觀游神。“一個字都發不出去。”“主播都掉線了。”林許刷著手機,有一條引起了她的注意:網紅cos趙世子,在游神隊伍前受香火。

福州市長樂區,游神隊伍經過。(村民 林俊斌 攝)
游神群里,議論跟著網絡發酵慢慢升溫,在林許看來,這毫無疑問,游客的行為自然要建立在入鄉隨俗的尊重之上。討論很快達成共識,但后來新的爭議聚焦在了世子的形象上。
靜喃講,游神里的“世子”形象是2022年才出現的,最先出了個張世子,長相俊美,這兩年,各式各樣的世子相繼出現,塔骨形象也是時下流行的網紅審美,膚白鵝蛋國漫臉。百度和谷歌上關于“游神、世子”關鍵詞的搜索記錄,最早出現在2023年3月。一些保守的村民調侃世子形象,稱他是“托夢式造神”的產物。
“某某主播往年都會講游神的儀式流程,今年就專懟著世子的臉拍,拍給夢女們看。”靜喃察覺到今年游神直播的套路也有變化。

福州長樂區厚福村游神活動中,文狀元、趙世子“神將”塔骨吸引游客(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作為一個外地人,林許近兩年才知道“游神”這件事。她預先做了些功課,抖音是傳播這項民俗的前沿陣地,福州的一些游神主播都已成為當地的網紅。他們在這方面知識淵博,會與網友們解釋游神里各個儀式環節的意義,普及神明和神將的故事。她也是通過此途徑認識了齊天大圣、五靈公,還有媽祖、陳靖姑這兩大女神。
個別播主以前也曾是挺神少年,今年卻變了路子,開始做起神將的生意:他們的直播全程聚焦于世子們的精致臉龐,贏得無數“夢女”的打賞,甚至自己也承接起了神將制作的生意。可以說,這幾年,游神主播從原先的文化推廣,變得更加商業化了。如此想來,2022年才橫空出世的財神爺之子“趙世子”,還真是一位招財的神明,林許戲謔地想。
靜喃的朋友鄭唐在朋友圈里情緒激動,發表了一連串“長文”,炮轟游神里的網紅形象。鄭唐是福州本地人,從小愛看游神。“世子是有這個說法的,但具體到個體,那也是人造的。依照說法,都會問杯詢問是否可以塑。但你真的信么?你信,就有。”鄭唐言辭犀利,“福州這里,塑神權限非常低。你可以宣稱自家電視機是神,抬著電視機出門,只要別叫別人家給你家電視機上香即可。”
“塑神權限”這事,兩天前林許在岱靈也聽當地一位村民講過。“在這里,神都是普通人化成的,比如有個人,以前給村里人看病,不收錢,治好了很多人,那他死后就可以成為這個村子的神。”村民補充了一句:“我外婆就是村里的神。”
“我身邊愛看游神的人都不喜歡它以這樣的方式‘出圈’,就像是意大利人不喜歡吃榴蓮披薩,天津人不喜歡吃螺獅粉、煎餅果子一樣。我覺得游神里的國漫臉就像霹靂布袋戲的偶人,沒有神像的樣子,有種生理性的厭煩。”鄭唐認為,神將塔骨的塑形是流傳下來的一門藝術,他繼續道,“但我也沒權利去砸場子,那是東家的自由。不過也可能,我這種老古董以后會被世子臉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哪天,游神全是網紅臉了,我估計就不看了。”

福州市長樂區,游神隊伍經過。(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兩天前岱靈村游神結束后,一位游客興致未盡,在群里問靜喃:“今年沒有神將蹦迪環節了?”靜喃講,今年取消了,因為村里有很多人不喜歡。在游客的失落中,林許隱隱覺察到,不同村民在信仰神明的方式上也存在差異,對于新神將的出現,村子里不同的人態度也各不相同。
或許因為自己是游客,林許接觸游神,便是從世子這樣的形象開始的。幾天來,她感受到,在這里,游神就像是一次追星,既有一定的娛樂成分,但又有濃烈的信仰。而神將的面孔就像是從傳統戲劇里走出來的。傳統戲劇可以有端莊瀟灑的形象,也可以有粉面小生。既然馬夫和保長看起來長相兇狠,白兔大神威嚴有仙氣,那為什么世子不能是俊美的呢?
林許覺得閩粵地區的民俗之所以受人喜歡,是因為它是鮮活的,它并不是一個放在博物館里被保護的非遺文化,不是已經退出生活、已經枯萎、與現實隔絕的東西,它依然在不斷變化。既然這些神將少年所生活的時代變了,那他們對神像的審美發生變化,也是非常自然的。
但林許也聽聞,岱靈村的一些村民見厚福游神大火,心中躍躍欲試,欲在明年游神中效仿厚福。她又不禁開始擔憂,游神是否會變成一場追逐流量的功利奇觀。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流量去造神,多少會讓人有些擔心吧。
可她很快又打散了擔憂。
三天兩場游神,一路鞭炮聲此起彼伏,隊里總會有好幾個“炮王”。他們點上一串鞭炮,扔到行進路上、田間草叢,鞭炮就近在腳邊炸開。排骨可不慣著,看到有人把鞭炮扔他腳下,他會一腳踢回。林許也不像剛來時那樣害怕了,她發現,即使被炮屑波及,也只有被什么東西輕彈了一下的感覺,只要護住臉就行。熱鬧的鼓點與呼聲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硝煙和硫磺味在空氣中彌漫,半分嗆人,半分迷人。

福州市長樂區游神活動,鞭炮硝煙中的神將。(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攝)
注1:“神將少年”指的是挺著支撐神像的塔骨行走的年輕人,而塔骨是當地人在游神中使用的一種裝置,用于承載神像的竹制頭筒和骨架。游神的時候,人們會鉆入竹骨架內,用肩膀扛著神像,扮演神明行走,這個行為稱作“挺神”。塔骨輕則四五十斤,重可達七八十斤,所以,挺神的往往都是村里的年輕人。
注2:東家指出錢塑神將的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