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漫步·社群在造|愚園路的更新中,要留下來的是什么
其中位于1032弄的岐山村,是保存較完整的新式里弄之一,由美商中國營業公司、中央信托局等房地產商于1931建成。岐山村歷史上名家云集。中國兩彈一星功勛錢學森、中國現代派文學大師施蟄存等都曾在此居住。
本次漫步,幾位一直生活工作在這里的居民,對我們談到對如何保護歷史街區風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看法。

從小就居住在這里的霍白先生向我們講述了岐山村的歷史,特別是曾經的生活見聞?;粝壬貞浀?,在他小時候,岐山村“書聲瑯瑯”,“琴聲悠揚”,這種文化熏陶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了積極影響。霍先生目前也擔任著錢學森故居的義務講解員,為參觀者介紹錢學森在岐山村的生活經歷。
另一位受訪者陶勇先生是上海寬緊帶廠的廠長。這個廠曾經就在岐山村弄堂內?,F在該廠生產車間已遷至郊區,一層的廠房變成了居民活動室,陶先生仍然和其他居民一起為這條弄堂的保護獻言獻策。陶先生認為,這些老房子是歷史的載體,如果老房子沒有了,這些故事也就沒有了。
像霍先生和陶先生這樣自發的歷史街區守護者還有很多?,F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在關注歷史街區,他們通過一些城市行走活動,探索這些地方。
我們也跟著當地居民一起走訪了周邊一些老房子。和上海許多歷史街區一樣,愚園路上的許多老房子也面臨房屋結構和設備老化的問題,缺乏良好的維護,公共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而這些地區的城市更新也在持續進行,并植入新的功能業態。比如,岐山村弄堂口的原長寧區江蘇路郵局物流中心,這棟歷史建筑被改造為文創商店“愚園百貨公司”,新建筑保留歷史建筑的立柱、拱券等元素。愚園路上還有一些沿街建筑也正在進行整治。

近兩年來,愚園路持續進行著漸進式的更新,努力在歷史風貌街區中創造更多開放空間、植入新的體驗式商業等。在愚園路的更新中,可以看到街道的整體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高大的梧桐樹下出現了更多可供市民休憩交流的場所,沿街店鋪的招牌和立面也與街區整體風貌相協調,街區巷弄的慢行系統逐漸成型。在功能上,新的商業空間不斷出現,比如共享創意產業園區、文創產品商店、可供市民體驗的藝術工作室,以及精致的餐飲店等。
在我看來,愚園路正在創造一種“體驗式歷史街區”模式。體驗式理念不僅代表著消費模式的轉變,也是對歷史風貌街區更新的新認識。傳統的城市更新主要注重建筑本身,即對物質空間的打造。而如今的城市更新,需要更加關注人的體驗,關注不同群體在街區中的生活狀態,如老房子中的居民、在街區中工作的人、前來參觀游覽的游客等。市民中心、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歷史名人墻等場所都向公眾開放,帶動歷史街區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漫步愚園路的過程中,筆者也在思考,文化要素如何在體現城市更新中。對歷史街區的更新整治而言,一方面需要恢復原有面貌品質,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文化要素的體現,讓當地居民能夠獲得“熟悉感”。在一些歷史街區的更新項目中,復制其他城市或地段的成功經驗,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穩妥的方法,但同樣帶來一些問題,那就是喪失文脈和特色的街區環境,造成千街一面的現象。
那么,愚園路下一階段的更新,還可以進行哪些工作?個人認為,可以進一步提升文化要素在城市更新中的識別性。歷史街區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因此需要在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中體現這些文化因素。對于這一問題,曾負責上海太平橋地區城市設計、也是筆者訪學時的導師約翰?寇耿(John Kriken)教授認為,針對快速發展的城市進行更新,除了創造宜居的社區和提升城市資源效率的城市環境外,還需要增強文化的識別性,以創造獨特的場所體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這種識別性。
一是社會生活方式帶來的識別性。
一個地區的傳統建筑和空間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標志,正是這些不同形式特點的要素,構成了人們對不同地域的印象。而這些建成環境是由長期的社會生活方式決定的。比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沿街建筑多采用巨大無遮擋的窗戶,一些人家只是用很薄的窗簾遮擋,在獲得更好的陽光的同時,將私人空間展示給公眾。建筑底層是連續的商業功能。這些特征表達了城市居民對社區和商業的開放性態度。
而在中國,傳統街區是內向型結構,這是由傳統的居住模式和管理模式所塑造的。在多組團的建筑中,由巷或弄為核心的線性空間串聯起各個內部空間。在外部則由街道將高低錯落的建筑連成一體,并由此形成不同尺度的行走路徑和豐富的界面。因此,在空間上,愚園路的改造應注意維護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內部設置交往和活動空間,外部保證街道界面的多樣性和連續性;在功能上,植入新功能的同時應注意保證居民日常所需功能不受影響,保證生活方式與建成環境的協調。

二是城市歷史建筑帶來的識別性。
城市中保留著豐富的歷史遺產,比如住宅、工業廠房、宗教建筑和公園等,很多建筑保存了上百年。這些歷史建筑和景觀是城市物質環境特征最直接的代表。維護歷史建筑的識別性并,不意味著在整條街道復制這些建筑,而是需要通過引入設計導則,謹慎地更新,批判地重構,以確保新的填入式開發不影響這些歷史建筑和環境。
舉例來說,柏林哈克舍庭院(Hackescherhoefe)采用謹慎更新原則,在現有的立面基礎上,局部將建筑曾經很有特色的屋頂部分添加進去,并用現代建筑語言加以轉譯,恢復了拱形的窗戶和檐口。
城市更新需要界定城市中具有文化識別性的部分,以防止它們在新的開發項目中受到損害。此外,還有一些識別性則是通過開放空間加以體現,比如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與周圍建筑共同形成的場所感。
愚園路有著眾多優秀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是愚園路的文化節點,可以結合街道空間和景觀串聯起整個街區的路徑,在城市更新中強化文化體驗。

三是城市肌理的識別性。
與城市地標相對應的是城市肌理的研究。每座城市中都存在著一些共性區域,它們雖然在建筑特征、景觀、街道環境方面有所差異,但能夠體現出整體性的空間秩序與形象,也就是城市肌理。城市更新應該保護這些長期形成的城市肌理,確保新建項目的兼容性,繼而使建筑獨立而各具特色的結合在一起,構成整體感。
還是以柏林哈克舍庭院為例,庭院式建筑是柏林城市一種典型建筑特征,從19世紀柏林規劃中提出的標準平面式樣,由前樓、側樓和后樓組成。各種規模的庭院整齊地組成了柏林中心城區的肌理。哈克舍庭院在戰后的空地上重建了原有的街區肌理,改造后的建筑形成居住、小型辦公和商業混合的功能,因其獨特的建筑特色和庭院文化,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愚園路的更新也應保持街區原有結構和景觀,在街巷中的缺失處恢復城市肌理,穿插設置共享公共設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這次漫行愚園路,使我們近距離關注身邊的建筑遺產,也與當地居民一起參與到守護歷史街區的工作中。城市更新不是單一的經濟性目標,需要整體性考慮功能、形式、經濟等方面因素,注重文化因素在城市更新中的識別性,使更新項目與周邊環境項協調,發揮文化資源的價值。以上是筆者一些粗淺的想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參與城市漫步活動。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博士后,清華大學建筑學博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