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區域創新和吸引人才要從需求側出發——以佛山為例
編者按
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佛山是中國工業第四城,要想力爭到203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躍升到4萬億元大關,加強科技創新和建設人才隊伍是繞不開的話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崢受佛山傳媒之邀,解讀佛山作為民營經濟大市,如何進一步推動創新生態建設和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
戰略耐力 打造高水平創新高地
“佛山在民營經濟領域發展得非常好,無論是從規模上、結構上,還是質量上,佛山民營經濟都有不俗的表現。”趙崢曾多次到佛山走訪調研,對佛山經濟發展印象很深刻。
在如何進一步提升佛山民營經濟創新力方面,趙崢建議佛山要做到兩點:一是政府要在創新領域更加有為,不遺余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二是多為民營經濟搭建平臺,尤其是搭建共性的技術平臺,以成果轉化平臺來促進佛山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趙崢特別提出,現階段的創新都是協同創新,背后需要產學研聯合機制,但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單純依靠自身力量去對接大院大所的創新資源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主動搭建平臺,尤其是做一些共性的技術平臺來解決企業共性問題,趙崢認為佛山正在打造的季華實驗室就是很好的案例。
佛山企業家一直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種企業家精神是佛山的寶貴財富,在未來要繼續傳承,特別是要結合佛山自身現有產業基礎和產業優勢,把科技創新工作做好做細。”趙崢表示,創新是分層次的,一方面要爭取做原始性、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做創新的引領者,另一方面要圍繞佛山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在專精特新領域做好創新積累。
民營經濟領域的創新,是一個久久為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佛山政府部門和民營企業家一道,保持創新的戰略耐力,發揮佛山優勢,積蓄力量把創新做好。
由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度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佛山位列第18位,比2022年度躍升6位,超越寧波、廈門等地市。
“佛山始終排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前列,而且近幾年佛山科技創新發展得非常迅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趙崢表示,《發展報告》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這4個維度來觀察全國28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創新水平,課題組梳理發現佛山在創新資源、創新績效這兩個重要指標方面較2022年度有較大幅度的躍升,背后顯示出佛山優化創新環境,提升創新服務的努力。
趙崢建議,佛山產品暢銷全球市場,這為佛山提供了需求側龐大的應用場景,由此帶來的科技創新前景充滿想象力,佛山要結合自身特色對創新模式進行梳理,既要積極吸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落戶佛山,也要發揮佛山企業多、市場大的特點,用企業需求、場景需求帶動創新需求和發展。
引育結合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建設,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倡導和推動城市與人才良性互動、共同成長,既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具體舉措,也是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趙崢指出,目前全國各地城市都掀起了“人才爭奪戰”,但熱鬧背后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人才政策“精準度”有待提升,沒有針對本地特點、區位優勢、未來發展方向綜合考慮,且存在“過度承諾”,重引進、輕服務等現象;二是人才隊伍“適配度”有待提升,引進的人才要與地方產業發展融合適配,多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和產業化和實用型人才;三是人才友好環境“品質度”有待提升,要創造有利于人才聚集和成長的發展環境。
趙崢建議,佛山要充分結合自身產業和未來發展方向,從產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需要什么樣的政策雙向發力,從供需兩方想辦法、出政策、下功夫。人才工作需要引育結合,佛山除了精準吸引外部人才之外,更要重視對存量人才的關懷與關注,千方百計解決存量人才的發展需求和后顧之憂。
趙崢調研發現,凡是宜居宜業的城市大多都注重自身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特質和城市個性。佛山作為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文脈綿延昌盛,以“十大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底蘊豐厚,滋養這佛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精氣神”。
“在大家印象中,佛山是一個既有歷史基因,又有現代色彩的城市,很多人對佛山的美食、功夫、龍舟、家電、家具等印象深刻。”趙崢指出,佛山要從文化傳承性、文化差異性、文化包容性三方面來塑造佛山的城市文化生態。
趙崢建議,城市發展正向重視精神生活和人文體驗轉變,城市文化的差異性影響日漸凸顯,佛山要積極傳承與其他的城市不一樣的文化特質,保持并凸顯城市文化的差異性,既有助于鞏固城市特質,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也有助于增強城市各類主體的共同意識,提升城市發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而增強佛山在區域乃至世界競爭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來源:佛山傳媒全國兩會報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