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展預告丨鐫石永年——蘇州碑刻技藝展
原作者: 吳文化博物館
注意??!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歷代碑刻蒼茫如林,源遠流長,是一部記載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石質百科全書。人文薈萃的古城蘇州,也有著大量的碑刻遺存。蘇州的碑刻,據不完全統計可達三千余通,類型多樣、內容豐富,集歷史資料、人文景觀、書法藝術、刻石藝術于一身。
與之相輔相生的蘇州碑刻技藝,既精細寫實,又文雅寫意,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是文人藝術與工匠技藝結合的典范。2020年,“蘇州碑刻技藝”入選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循姑蘇千年文脈,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遺跡成為民族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給予后人無盡的啟示和力量。
本次“鐫石永年——蘇州碑刻技藝展”為吳文化博物館“匠藝”系列特展第六期,共展出碑拓22件/套,內容涉及摩崖石刻、墓志銘、官方告示文書、宗祠碑記、經書典籍等多種類型,分三個單元為觀眾講述蘇州碑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精巧傳神的古老技藝。
01.
姑蘇中的豐碑
碑,原指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中國古代碑刻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刻石、摩崖、碑等多種類型。
蘇州碑刻肇始于魏晉時期,宋元以來迅速發展,尤以明清碑刻數量最多,其門類齊全,題材廣泛,形成了獨特的碑刻文化。在蘇州諸多碑刻中,兩宋及明清的部分題刻,以其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中國碑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蘇州古代碑刻碑拓主要由博物館、文管辦等機構進行收藏、保護和利用。
除盛名在外的“四大宋碑”及碑刻博物館所藏的大量碑刻碑拓外,蘇州古城西部的摩崖石刻數量也極為繁多。此外,吳中文物管理保護辦公室還藏有一批拓片,碑文時代從唐至民國,范圍及廣。部分拓片拓印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原碑已無存,不僅記錄了文物表明的信息,亦可反映拍拓時表面的漫漶情況,彰顯了彌足珍貴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蘇州主要摩崖石刻分布圖
摩崖石刻,指刻在天然崖壁上的石刻文字,秦代已啟其端,漢唐時期為盛。蘇州古城西部群山起伏,歷代文人游歷賞玩,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蘇州的摩崖石刻分布在觀山、木瀆、藏書、光福等地,從虎丘山延伸至太湖洞庭山,具體可分為十余個石刻群落,如林屋洞石刻、小王山石刻、花山石刻、寒山石刻、蟠螭山石刻等。

名稱:無礙居士道隱園記
時代:南宋紹興二年 壬子(1132)
撰寫者:李彌大撰
書體:楷書
尺寸:高170厘米,寬144厘米
所在地:林屋山晹谷洞旁山巖壁面
林屋山摩崖石刻位于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民國18年李根源、鄭偉業等西山訪古時,石刻題字共有36處,其中宋刻9處,明刻17處,清刻9處,民國刻1處。字體楷、隸、篆各異,內容以點景為多。入口處有“林屋山洞”四個隸書大字,為唐代高士張平陽86歲時所書。旁有“天下第九洞天”,為明正德年間王鏊所書。出口處有宋李彌大的《無礙居士道隱園記》,全文共300多字。記述了李彌大在洞旁筑庵就隱的情況。李彌大歷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蘇州知府,辭官后在洞庭西山筑無礙庵潛隱,號“無礙居士”?!兜离[園記》自述生平,并描述了林屋山的美麗風光。


名稱:石如法師坐禪處菩提石
時代:中華民國十五年 丙寅(1926)
撰寫者:李根源書
書體:隸書
尺寸:高101厘米,寬68厘米
所在地:穹窿山寧邦寺西玩月臺
石如法師坐禪處,菩提石,民國丙寅,李根源書。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曲石,別署高黎貢山人,祖籍山東益都(青州),生于云南騰越(騰沖),同盟會元老,曾任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退出北洋政府后,隱居蘇州。
據史料記載,寧邦寺始建于梁代,初名“海云禪院”。相傳南宋紹興十二年,抗金名將韓世忠及部下,在此隱居參禪,由此改名為“寧邦寺”?!皩幇睢倍?,取意安寧之邦,希望國家可以和平安寧。韓蘄王玩月臺在穹窿山寧邦寺西。相傳,韓世忠多次賞月于此,故名?,F存清代至民國年間的摩崖石刻近十方。

名稱:憨山勝跡
時代:中華民國十五年 丙寅(1926)
撰寫者:李根源 黃葆戉游題
書體:隸書、楷書
尺寸:高106厘米,寬41厘米
所在地:光福蟠螭山石壁精舍后院
憨山勝蹟,丙寅三月,李根源、黃葆戉游題。
蟠螭山摩崖石刻群在石壁精舍后院和寺后半山腰的憨山臺,石壁精舍后院的山巖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滿文人墨客的題詠和游記石刻。憨山臺距石壁精舍約百米,相傳是明嘉靖年間,憨山大師修煉打坐、結茅之地。憨山大師法號德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李根源在憨山臺旁,買下祝、朱兩家山地五畝,欲為母親闕夫人墓地,后擱置未用。憨山臺一帶現有民國摩崖石刻11方,均為李根源及友人訪題。
黃葆戉(1880-1969),字藹農,號鄰谷,別號青山農,福建長樂人。歷任福建省第一圖書館館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商務印書館編輯。
02.
寫刻春秋

蘇州碑刻技藝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受吳文化滋養,以材質精良、著樣精準、鐫刻精到、作品精巧雅致而獨樹一幟。蘇州碑刻自古采用太湖石為材,太湖石質地細膩,軟糯適中,橫豎紋理協調,是刻碑立傳的絕佳材料。太湖石禁采后,除了往年囤積的原材料外,部分從外省采購?,F主要載體有大理石及花崗石,應用于室內室外的不同場景。
充分反映書畫藝術的精氣神,是蘇州碑刻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征。宋代,蘇州碑刻開始由實用性向藝術性方向轉化。明清蘇州碑刻技藝成熟完善,明代章簡甫、章藻等都是碑刻高手。其中,又以書法碑刻制作為突出代表。
1
觀察書跡

2
選配石材

3
書丹上石

4
刻石

∧ 蘇州碑刻技藝的主要流程
書法碑刻的藝術價值體現在書丹鐫刻構成漢字群體的優美造型,并形成各自的風格、面貌。書法注重筆墨情趣,講究用墨、運筆、結構、章法等表現手法;碑刻則是講究刻字的刀法,保存書法的筆法、筆勢、筆意和結構的形神。許多古代名碑上同時署有書者刻者的名字。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等曾怕有的刻者刻工不佳而親自書丹刻石,足見刻碑技術和書法藝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名稱:祀三公山碑
時代:現代
撰寫者:(近)沙曼翁
篆刻者:張弘
書體:篆書
尺寸:高45厘米,寬714厘米
原碑立于漢元初四年(117年)。碑文記述常山相馮氏禱祀三公山,祈求消除天災人禍,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使其百姓安居樂業。此碑書法篆隸相兼,為由篆向隸過渡之字體。楊守敬《平碑記》云:“非篆非隸,蓋兼兩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鄧石如)篆書多從此出,其鐫刻私印,則純效其體?!贝吮F存河北元氏封龍山千佛洞漢碑堂。




名稱:歐陽修《秋聲賦》
時代:現代
撰寫者:(明)文徵明
篆刻者:戈春暖
書體:行書
尺寸:高42厘米,寬436厘米
《秋聲賦》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作品,此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文徵明以行書書全文,行筆灑脫流暢,結體豐容縟婉,行間茂密,氣韻匯通。

名稱:《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
時代:現代
撰寫者:(唐)馮承素
篆刻者:戈春暖
書體:行草
尺寸:高44.5厘米,寬154.5厘米
在《蘭亭序》眾多摹本中,尤以馮承素摹本最為精美。它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藝術風神。不管是間架結構,還是行筆的蹤跡、墨彩的濃淡,都十分清楚,極為自然生動。原貼用楮紙兩幅拼接,前紙13行,行距較松;后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后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引首題“晉唐心印”四字,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半印小璽,故稱“神龍本”。用筆俯仰反復,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并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03.
碑記訪古
我國古代碑刻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出于實際需要,衍生出諸多種類。以刻字碑來論,常見的有功德碑、紀事碑、墓碑、宗教碑、書畫碑等。每一類碑又可細分為多種,如紀事碑就可根據不同的內容和功能分為:官方詔書文告碑、修橋建廟碑、地界契約碑、祈福求雨碑、家族祠堂碑等。蘇州碑刻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地理、民生、人口遷移、世系譜諜、思想意識等諸多方面,因其深厚的史料價值而備受歷代學者關注。它們不僅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獨特的、真實可信的第一手材料,我們亦可從一篇篇碑文中,深切感知社會變遷的脈搏。
墓志中的世界
墓志,指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蓋”,下層為“底”,蓋上刻有標題,底部刻有墓志銘。墓志銘包括詳細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態以及社會文化風俗,展現了墓主所處時代的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我們從而有機會去了解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記載的各色人物。一般來說,墓志銘是用楷書書寫的,而蓋上死者的姓名和官銜則采用篆書或隸書,由當地的刻石匠人完成鐫刻。在復制這些書法家的作品時,匠人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程度對墓志的視覺效果有著極大的影響。




名稱:劉希仲妻王氏墓志銘
時代:宣德二年正月十二日 丁未(1427)
書體:篆書、楷書
尺寸:高46.5厘米,寬44.5厘米
劉希仲及其妻子王氏的墓志銘,介紹了墓主人的生卒年月,撰文者皆是應他們的獨子曙的請求而為其銘。從墓志銘中可以看到,劉希仲及其妻子皆出自書香門第,自幼聰敏好學、品行高潔,孝敬長輩,善待親友,經介紹結為夫妻,婚后恩愛有加。王氏不喜奢侈,四十余年相夫教子,未曾有暴戾懶怠之時。饑荒年間,希仲為糧長,由于嚴苛的賦稅政策,百姓苦不堪言,希仲及其妻以家產賑濟百姓。銘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子孫姓名。兒子曙繼承了父親的品行智慧,二十余歲即可代父理家。劉希仲因此可攜妻安度晚年。通篇對于墓主人的刻畫贊揚,反映出宣德年間對于人品道德行為的價值取向。
官方告示碑
明清時,發布告示禁令為州縣官的一項重要工作。告示通常張貼在衙門前照壁,而告示碑多都立于官衙、通衡、廟宇、橋梁或其他建筑物旁。與張貼的告示不同,刻立告示碑是為行之久遠,而且要引以為憑。從告示碑的訂立過程及內容,可以看出它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較為廣泛的禁約性,并且可以補國家律令之不足。
告示碑的碑額,通常會以小篆、隸書或行書書寫“奉憲勒石”“奉憲”“遵令勒石”“勒石永遵”等題首字,碑首以下為告示內容,從右至左分別為上款、正文、落款,都為豎排繁體。由于碑刻均出于官府之手,整體風格較為統一,保留下來的也很完整。在地方告示碑中,禁賭和禁盜一直是最突出的內容。

名稱:特授江南蘇州府元和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陳“韓蘄王廟保障一方靈應”碑
時代:咸豐肆年拾月初八日示 甲寅(1854)
撰寫者:發廟門勒石 湯晉范(苑)鐫
書體:楷書
尺寸:高114厘米,寬54厘米
此碑拓無碑額,上款為“特授江南蘇州府元和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陳”。“特授江南蘇州府元和縣正堂”,指蘇州府元和縣令。清朝的知府、知州、知縣稱正堂,即府、州、縣的正職長官?!凹邮壖o錄十次”,清代官員的政績獎勵制度,稱“議敘”。一般記功一次記錄一次,滿三次加一級,以此類推。一般所見的官員紀錄,“加三級紀錄十二次”為最高,但在實際操作中也有突破的。清朝政府規定,對官員的降調處罰,一般與他們原先得到的記錄、加級獎勵掛鉤,二者可以互為抵消?!瓣悺睘闀r任元和縣令的官員之姓。
宗族祠堂碑
宗祠,即祠堂、宗廟,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宗祠的歷史相當久遠,發展至明清時期,有著“宗祠遍天下”的說法。宗祠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筑,記載著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祠聯、祠匾等,記載著諸多歷史、人文、民俗信息。

名稱: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記
時代:嘉靖十七年歲在二月立石 戊戌(1538)
撰寫者:祝允明撰 文征明書丹 章簡甫刻石
書體:楷書
尺寸:高164厘米,寬69厘米
所在地:藏書天池山寂鑒寺內
《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記》碑,1980年4月,發現于吳縣藏書公社社光大隊下場潘家祠堂遺址上。該碑文系祝允明撰,文征明書并篆額,著名刻工章簡甫鐫刻,既是一塊書法藝術碑刻,又是研究吳縣潘氏家族情況的重要資料碑刻。碑文共24行,計1034字,主要記述了潘氏祠堂建成的情況,潘氏家族的成員組成,新建祠堂的原由、經過和祠堂內“秩祠群神”的方法等。在篇末還以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對潘氏后代“以禮治家”和“禮者本心”等問題發表了議論。全碑除十余字因碑斷裂而殘缺外,其余字跡均很清晰,為端勁蘊藉的楷書。
修橋建亭碑
歷代修繕橋梁、道路、屋宇的碑記,也是碑刻中數量極為龐大的一部分,是研究建筑史、橋梁史和地方史的珍貴資料,還有的記載了當時先進的建造技術。

名稱: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記
時代:清道光十有五年冬十一月 乙未(1835)
撰寫者:陳鑾撰 楊承湛書 吳門毛上珍鐫
書體:楷書
尺寸:高119厘米,寬59厘米
乙未亭位于婁江北岸、唯亭老街中段,是一座置立《浚理至和塘記事碑》的碑亭。婁江古稱“昆山塘”,是橫穿蘇州腹地的一條重要引排調節河道。流經婁葑、唯亭兩鎮,兩岸支流港浦眾多,水網發達。宋至和二年,昆山縣主簿邱與權提出重筑昆山塘,是年十月工程開工。為紀念此項工程,人們將“昆山塘”易名為“至和塘”,同時建立乙未亭。宋至和二年,是為農歷乙未年,故名。清道光十五年,該亭重建,另置《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記》碑,碑體完整,青石質,高130厘米,寬62厘米,刻楷書460余字,碑文由江蘇布政使陳鑾撰稿,蘇州府海防同知楊承湛繕書,吳門毛上珍鐫刻。
經文典籍碑
宗教碑刻是碑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宗教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造就了豐富的宗教碑刻藝術,甚至進一步影響了世俗碑刻。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南北朝時期,有感于“縑竹易銷,金石難滅”,為防止佛經被毀,使佛法得以永存,于是將重要佛經刻于深山幽谷的石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于石洞之中,以便永久保存,稱為“石經”,為佛教碑刻的代表。道教碑刻的種類也極為豐富,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畫像石藝術。

名稱:陰符經
時代:大唐永徽五年歲次正月初五日 甲寅(654)
撰寫者:(不詳)
書體:楷書
尺寸:高30厘米,寬68厘米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據傳《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巖石壁中發現的,此后才傳抄流行于世。根據李筌對其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提出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碑石有靈,石墨鐫華。碑刻是前人記載時人時事的手段之一,是研究社會歷史發展演變的寶貴資料。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碑刻的價值歷來受到重視,也為我們了解立體的蘇州歷史和成就打開了一扇窗口。蘇州碑刻匠人堅持以刀筆傳承,為接續古今文脈筑起橋梁。然后繼無人的隱憂仍困擾著古老的蘇州碑刻技藝,我們期望以蘇州碑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戈春暖在蘇州碑刻技藝領域的探索為依托,通過本次展覽,為其今后的保護、傳承與推廣作出貢獻。
特展信息

展覽時間:2024年3月13日—2024年5月5日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二樓吳頌展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