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韻印江,歲月染色——帶您探尋印江印染
貴州省銅仁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自然風光別具一格,人文歷史底蘊深厚,銅仁印江縣,坐落于梵凈山麓,這里育有一群心靈手巧、勤勞聰慧的土家族人。他們承載著千年傳統,將紡織和印染工藝發揚光大,成就了印江印染工藝這項璀璨的文化之寶。作為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印染工藝是印江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展現出別具特色的魅力,本期,銅仁市新型產融研究院將為您詳細介紹銅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印江印染。

印江印染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記錄著歲月的變遷和匠人們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印江印染的歷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土司統治時期。當時,地方土司重視農業生產,推廣棉花種植,紡織、印染和服裝等手工業逐漸興起。改土歸流后,大批漢人從中原遷入黔東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優良品種和生產技術,印染業逐漸興盛。至清乾隆年間,文學家李海觀出任印江知縣,號召縣內農民廣種棉花,振興紡織,時有織機6000人戶,晝夜梭聲悅耳,年產白土布30余萬匹。印江土家族印染伴隨棉紡織業的發展而興盛。早在明清時,土家族已是“女勤于織、戶有機聲”,大量的土布生產,為印染業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土家族印染作坊、鋪面在城鎮和較大的村寨廣泛分布,呈現出“戶有機聲、寨有染房”的局面。
印染工藝,如同一首古老的民謠,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文化底蘊。在印江土家印染行業中,廣泛流傳著“梅葛二仙、竹氏夫人”的傳說。據說梅葛二仙是印染的祖師,而竹氏夫人則是制作衣服的祖師。有一句諺語說道:“梅葛二仙做印染,竹氏夫人做衣襟”,人們將二者視為神明供奉于神龕,并以此來祈求印染工藝與服裝制作的興盛和繁榮。這些傳說故事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也體現了人們對于印染工藝和紡織技藝的尊重和崇拜。
印染工藝流程繁復,主要包括花版制作、染料制作、染漿制作、灰漿制作、染色、印花等重要環節,每個環節又有幾道或十幾道,號稱“幾十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印染工藝不斷演變,技術逐漸完善,圖案設計也更加豐富多樣。

然而,現代工業化和市場化的沖擊讓印江印染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從1955年底止,全縣織布機發展至1.4萬余臺,常年從業人員6954人,到2006年底止,全縣印染作坊僅存幾戶,規模逐漸縮小。但即便如此,印江印染依然是工藝與技術、審美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是民眾生存智慧和才智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工藝美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在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印江印染工藝仿佛是一幅浸透著歷史滄桑的畫卷,細膩地記錄著印江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勞。當我們走進這片文化的殿堂,仿佛穿越時光的隧道,能聽見匠人們的嘆息聲,看到他們雙手編織出的花紋,感受到那份工藝背后的匠心獨運。印染工藝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心靈的抒發,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的承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