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義珍委員:當前生態補償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探索以價值核算為依據
3月9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共有14名委員進行大會發言。
其中,江蘇省政協主席張義珍在《健全完善以價值核算為依據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主題發言中提到,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等文件陸續出臺,生態保護補償相關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但操作層面還有待加強探索。
她表示,一是如何界定生態受益者和保護者,即“誰來補、補給誰”的問題;二是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補償,即“怎么補”的問題;三是如何確定補償的標準和金額,即“補多少”的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尤為復雜,關系到能否形成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增效、保護者與受益者良性互動、正向激勵與逆向倒逼協同發力的良好局面。總體來看,要遵循定價的基本規律和客觀要求,完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辦法,加強生態資產價值調查評估,顯現“綠水青山”生態價值,構建更為合理有效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為此,張義珍建議,實施更為科學合理的生態價值核算。不同地區在核算指標、關鍵參數、時空尺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核算結果有時缺乏可比性和市場認可度。建議國家層面逐步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基礎理論框架,健全完善衡量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的指標體系,為同類地區、同類生態系統建立統一規范的核算科目提供參考標尺。可協商選擇若干地區進行試算,以積累經驗。構建核算結果定期發布機制,及時公開生態資源概況、生態資產價值、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投入產出效益等內容,使核算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標準。在精準實施價值核算的基礎上,逐步改變以往僅根據斷面水質等單一指標進行計算的思路,綜合考慮GEP、水足跡、碳足跡、生態保護成本與收益、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等因素,利用因素法、項目法等核算方法,確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構建差異化生態補償標準體系。對于生態保護貢獻大、價值核算結果較高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特別是承擔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固碳增匯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重要生態功能的地區,加大補償力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保護實際情況等,科學合理測算生態保護補償參照金額。
探索依據價值核算的補償方式。當前生態保護補償主要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存在補償標準較低、方式單一、范圍偏窄等問題。建議優化縱向轉移支付制度,資金分配充分體現生態績效戰略意義、長遠意義。根據價值核算結果,推動補償方式從“輸血型”補償向“造血型”補償轉變,增強后發地區發展動力,形成自我發展機制。完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探索可持續的資源開發補償、污染物減排補償、碳排放權抵消補償以及水權交易、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等。建議拓展補償方式,加強地區間橫向合作,通過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市場交易、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健全綠色利益共享機制,共同加強生態保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