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點|昝濤:淺談“區域國別學”的“初心”問題
【編者按】 今年是北大的學科質量年。將聚焦基礎、交叉、傳承與創新,加快推進頂尖學科建設,帶動北大學科實力的整體提升。學科質量提升將為北大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區域國別學是一門新設立的一級學科,對北大探索交叉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大學》校報特約相關專家學者撰文,談對本學科的建設展望。
區域國別學是交叉學科門類之下設立的一個新的一級學科。既然是新興的交叉學科,那么,它的“初心”是什么?這里所說的“初心”,指這個學科最初設立時的基本考量。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它的現實性,畢竟,與很多其他的傳統學科相比,區域國別學不是自然而然經由學術的發展而產生的。
區域國別學能夠成為一級學科,主要是由具體的現實需求所推動的,這就是國家的需要。在中國快速成長為一個重要的世界性大國的過程中,各個領域也需要同步發展,一些長期跟不上步伐的,就需要抓緊時間補上。區域與國別研究事關涉域外的知識生產,也就是關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乃至關于全球的知識生產,生產與這些相關的知識,目的是要“匹配”得上中國在世界秩序中已經取得的地位以及相應的需求。這應該是區域國別學能夠成為新的一級學科的現實性原因,也就是它的“初心”。
既然區域國別學不是一個自然而然地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傳統意義上的學科,既然它是一個和中國的現實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要領域,那么,在大學的現行體制下,它又該如何安放呢?大學的建制主要是圍繞著傳統學科而設計的。因而,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化”很可能主要是從大學的現行建制角度來考慮的,畢竟,在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和教育體制之下,區域國別學要快速、安穩地發展,就不能不充分考慮到“學科”與教育/學術資源分配的關系問題。這大概是有關方面推動區域國別學“學科化”的“初心”吧。因涉及到多個學科,把區域國別學放在交叉學科門類之下是有其道理的。
通過上述簡單的回顧,我們發現,“學科化”其實不是區域國別學的“初心”。易言之,“學科化”,或者說在交叉學科門類下設立一個作為一級學科的“區域國別學”,實際上是推動和發展服務于國家現實和長遠需要的區域與國別研究的一個手段,是為了使已經在各個層面或領域中存在的某種區域與國別研究發展得更好。也就是說,按照傳統學科的方式、路徑和要求去搞“學科建設”,不應該是區域國別學的“初心”。
與前述的“初心”相關,作為一個涉及多學科的領域,區域國別學有沒有可能也存在一些基本的東西?我想還是有的。既然它是為了因應中國的現實的和長遠的需要,而它又是在中國的這個有自身特色的體制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立足點和服務對象本身就使其具有了某種特殊性。比如,它需要研究者在觀察外界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出發點就是視角(以中國為方法),并就這一前提做出實質性的闡釋;而它的對話對象,首先也是已經大量存在的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的知識產品(不管是現代主義的、后現代主義的,還是后殖民主義的,抑或是全球主義的),而這種對話到底能夠產生什么樣的學術性結果,是否能夠做出與西方“和而不同”的區域國別研究,還需要中國研究者在未來做大量有意識的實踐。
所謂與西方“和而不同”,主要表現應該就是更多地發掘中國傳統的理論和價值并使其社會科學化,從而成為觀察和研究外界的理論工具,形成某種實質性的文明對話,同時,也要強調反帝反殖的“第三世界”/發展中世界/“全球南方”的主體性,以及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經典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這些宏大的、根本性的問題,可能才是中國的區域國別學在起步的時候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簡言之,它的“靈魂之問”就是研究者到底是不是真的認同“自身”。
北京大學是一個有著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積淀的著名高等學府,尤其是在與西方學界對話方面,有著顯著的歷史性特色。無論是傳統學科的優勢,還是較高的國際聲望,都使北京大學具備了推動和發展區域國別研究的較好基礎,通過對自身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更有效率的平臺建設等方式,北京大學理應在區域國別學的議題設置、國際對話、服務國家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昝濤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文首發于《北京大學》校報2024年2月25日第1655期頭版“‘學科質量年‘系列筆談”欄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