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新協同、利益共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如何再“破題”?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接下來怎么做?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建議,加快建成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立跨區域財稅分享相關配套制度,推動長三角“多規合一”,推動跨區域創新協同、利益共享。——這件事很重要,也很緊迫。

白浪 設計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5年多來,取得許多顯著成效,但與此同時,當前也存在亟待破解的堵點和難點。
剛過去的2023年,由4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組成的專題調研組經持續半年多深度調研,跑遍三省一市,形成一份近2萬字的調研報告。權衡是這項專題調研的牽頭人之一。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權衡代表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談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逐步進入“深水區”,未來會接連碰到“硬骨頭”,當前,亟待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探索突破,為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 受訪者供圖
成效
“自201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5年多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取得了很多顯著成就。”權衡說,這是調研過程中的一個強烈感受。
2023年,權衡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到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從蘇州工業園區,再到南京、江陰、無錫等多個快速增長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考察了數個高新技術園區、20多家企事業單位,召開報告研討會10余次,調研足跡踏訪至多個縣級市。
目前,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達30.51萬億元,以不足全國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占全國GDP中24%的成績,在區域協同創新、基礎設施聯通、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民生保障等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這當中,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是全國人大代表關注的重點。
權衡提到調研時一個印象很深的細節——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攜手實施“兩心同創”。
在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有一項新型顯示光學膜的研發試驗正在進行,這一試驗就是“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合力承擔的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

空中遠望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中)(無人機照片,2023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這兩座城市的兩大科學中心,圍繞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科技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等探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目前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創新合力也不斷增強。
“我們看到合肥跟張江形成這樣一個雙城互動的合作模式,非常有新意。”權衡說。
在江蘇調研時,權衡關注蘇州等地的高端制造與上海如何保持良性互動。他發現,改革開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蘇州人利用毗鄰上海的優勢,以靈活的方式引進上海人才,大批“星期日工程師”穿梭在蘇州和上海之間,推動創造了蜚聲中外的“蘇南模式”。

1991年,星期日工程師們在認真調試上海石化30萬噸乙烯工程所需的氧氣分析儀。白海臨 供圖
“這些年來,蘇州一直秉承這種‘星期日工程師’的引才用才理念,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在一些科創企業、環保企業,我們看到滬蘇兩地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創新的溢出效應涌現出來。”他說。
長三角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加快建立,數據很直觀。2022年,長三角集成電路的總營收占到全國60%以上,人工智能產業在全國占比約為三分之一,全國超3000家與生物技術、制藥相關企業,有一半位于長三角。每三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產自長三角地區。
破局
但亮眼的成績背后也藏著隱憂。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有待加快、加深破解”,權衡說,比如,加快建成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已非常緊迫。
在聯合調研的過程中,不少滬蘇浙皖的全國人大代表注意到一個現象:產業項目同質化明顯,各地仍然存在“搶跑道”現象。部分高端產業、前沿產業,在區域內的布局相似度較高,資源分散。
權衡提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應當形成一個創新網絡、創新鏈,在創新網絡當中有不同的節點,各地找到自己最優位置、最佳節點,發揮比較優勢、創新優勢,從而形成區域核心競爭力。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圖源 上海科技微信公眾號
“現在各地都在抓創新,積極性都很高,獨立做自己的創新也不是不可以,但有可能導致創新資源的浪費,還有可能導致一些領域將來會出現過剩。”權衡對此有些擔心。
如何破題?
權衡表示,要形成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就需要建立財政投入、利益共享的一體化制度。“創新共同體背后的動力是什么?是一個可持續的利益共同體,要讓合作多方均可取得更多的利益,實現互利共贏,多方共贏才能做大做強。”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基于此,權衡呼吁,支持長三角建立成本共擔的財政投入機制,建立利益共享的稅收分享機制,建立跨區域財稅分享相關配套制度,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發展基金,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
此外他認為,長三角還需在國土空間資源規劃層面形成頂層設計。“目前各地均以行政單位為主體進行國土空間規劃,每個行政主體內部規劃都很好,但深入推進一體化之后,相互之間的規劃對接應該怎么做?這里應當體現一體化的要求,目前示范區已經做了一些探索和創新,可以逐步推廣。”
權衡提出,針對當前區域規劃“多頭負責”產生的治理問題,比如規劃體系銜接不夠、技術標準不統一、功能配套不足、實施機制不夠協同等,建議盡快探索構建跨區域的統一的“多規合一”的改革試點,強化規劃規范和標準統一,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國土空間規劃等。
使命
在權衡看來,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應當放到國家發展大局中去定位和思考。

位于滬蘇交界處的元蕩橋。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從國際層面看,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應當以更高質量發展,參與到全球合作與競爭當中,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贏得戰略主動。
從國內發展看,長三角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在區域合作與發展中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與京津冀、粵港澳、長江經濟帶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協同發展,努力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
當前,對標世界級城市群,如英國東南部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依然有不小差距。
權衡認為,緊扣“高質量”與“一體化”兩個關鍵詞,長三角城市群亟待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率、經濟能級、生態質量、創新能力、競爭力水平以及城市群經濟密度等。
“高質量發展,不是靠過去大規模的要素投入,帶來經濟規模的擴張、速度的增長,而是要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他說。
權衡認為,接下來,長三角應進一步破解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分割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比如,進行人才互認和流動、金融服務同城化、創新券通用通兌、地方政府債券跨區域、知識產權受理一體化、營商環境標準規范互認等。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規劃展示館。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攝
產業方面,長三角要以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動能。“應根據創新決定的區域競爭優勢來進行產業分工和布局,”權衡說,通過加快建成科技創新共同體,共同打造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在內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此外,他認為長三角在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生態環保,數字化轉型與數字開放、流動、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仍需持續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