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城百縣百企|徐工機械:告別簡單模仿,重拾自主原創(chuàng)
10月末的一個中午,徐州徐工礦山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礦機)內正在舉辦一場特殊的交車儀式。在數百名職工組成的方陣身后,三輛XE3000礦用挖掘機正靜靜伏身于廣場之上。與周遭70噸挖機單薄的身形相比,這幾架300噸龐然大物的軀干宛若鋼鐵構筑的小樓房。它寬闊敦實的機械臂、與人身等高的車輪履帶、帶著銳利斗齒的碩大鏟斗,無不彰顯著這款產品的地位之特殊。在音樂與掌聲中,采購方澳大利亞JMA礦業(yè)公司礦長馬克·格博哈特(Mark Gebhardt)從徐工集團副總經理、礦機公司總經理李宗手中接過了象征著價值2.5億元的礦業(yè)裝備的“金鑰匙”。除300噸液壓挖掘機以外,JMA公司采購的徐工產品還包括120噸電傳動自卸車、12噸大噸位裝載機等60臺礦山機械。

此前,徐工礦機已經將產品出口至108個國家,但此次與澳洲JMA礦業(yè)公司的合作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據徐工300噸挖掘機研發(fā)主管吳慶禮介紹,澳大利亞與美國、加拿大等工程機械高端市場一樣,對產品的可靠性、維修保養(yǎng)的便利性以及安全性有著極高的要求。能夠獲得澳洲采購商的認可,便意味著徐工礦機甩掉了“中國制造=中低端產品”的帽子,成功躋身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金字塔尖。
這一步走得并不輕松,吳慶禮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在設計300噸挖掘機時,團隊圍繞著20多項澳大利亞的核心標準,對產品做出了10多處改良,每一處的創(chuàng)新都分量十足。例如:駕駛室增壓技術,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底盤液壓緩沖功能,滿足大噸位挖機履帶的張緊要求;配備自動化滅火技術與快速加油系統(tǒng),增強設備的安全性與維護便利性等等。
技術、質量、服務一一達標,再配以中國產品特有的高性價比,使得徐工成功贏下2.5億元的訂單與澳洲客戶的肯定。格博哈特在儀式上表示,徐工成套大型礦山機械超強的工程能力、世界頂尖的設備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網絡體系等,都是促使JMA公司與徐工集團達成合作的重要因素。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自信地表示,目前徐工已成為中國唯一、全球極少數幾家能夠研發(fā)制造成套大型露天礦業(yè)裝備的企業(yè)。然而對坐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yè)頭把交椅的徐工集團來說,在礦山機械領域取得的成績只是這家老牌工程機械企業(yè)幾十年高質量轉型道路的一隅。“真正的強者不是以規(guī)模取勝,而是以技術取勝、以質量取勝、以大噸位產品取勝,這是徐工多年堅持‘珠峰登頂’的內涵所在。”王民如是說。
告別簡單模仿 重拾自主原創(chuàng)
徐工集團的前身為1943年創(chuàng)建的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1989年組建成立集團。目前,徐工集團共有23000多名職工、14個產品門類,涵蓋39個產業(yè)、700多個品種規(guī)格。今年5月,英國KHL2018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發(fā)布。徐工集團以69.84億美元的收入位居全球第六。
目前,徐工集團的兩大收入過百億元的拳頭產品線為起重機械與土石方機械。若以產品噸位“論英雄”,徐工擁有世界第一的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2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以及今年4月推出的700噸礦用挖掘機——這臺能夠單鏟60余噸貨物的“神州第一挖”單臺售價是40噸以下“中小挖”售價的幾百倍。其核心結構件為自主研制,產品定位與技術水準遠超國內平均水準。據了解,該產品目前已獲52項國家專利,80%零部件為國產,“四輪一帶”及液壓油缸等關鍵零部件均為徐工自產。
“簡單模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王民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專訪時如此說道,“現在徐工不走彎路,而是走自己的路。”
在技術研發(fā)領域,徐工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徐工和其他國有企業(yè)一樣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路徑,寄希望于通過與外資企業(yè)合作實現快速積累。1994年,徐工與世界工程機械行業(yè)領軍企業(yè)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按照4:6比例,共同組建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合資公司瞄準了當時國內高端液壓挖掘機市場的空缺,生產銷售包括36噸、40噸和49噸量級在內的大噸位挖掘機。根據雙方協(xié)議,徐工不能再獨自生產相同類型產品,這便是所謂的“以市場換技術”。
在合作初期,卡特彼勒的參與解決了徐工資金不足、技術檔次低、缺少高檔產品品種的問題,但很快隱憂便開始浮現。面對良好的市場前景,合資公司創(chuàng)立頭幾年居然連續(xù)虧損,給中方帶來巨大資金壓力。據介紹,最初徐工與卡特彼勒組建合資公司的目的是學習技術,但在十幾年時間里徐工學到的東西極其有限。2010年,徐工集團中止與卡特彼勒的合作,組建了獨資的挖掘機生產企業(yè)——徐州徐工挖掘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挖機),重啟停滯已久的自主研發(fā)歷程。在徐工“自封武功”的15年間,中國挖掘機銷量受城市化進程加速影響大幅增長,從1994年的2150臺增長到2008年的7.7萬臺。
徐工挖機在成立第一年的能力與競爭對手相差甚遠,基本從零起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從頭來過的徐工挖機在短短幾年時間便全面縮短了與先頭部隊的距離。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yè)協(xié)會挖掘機械分會統(tǒng)計數據,2017年徐工在國內挖掘機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0.1%,僅次于三一、卡特彼勒。2018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徐工挖掘機累計銷量1.87萬臺,同比增長80%,進一步縮小與前兩位的差距;生產效率方面,徐工挖機的日產量已達到100多臺,同時今年還將再建一條年產量一萬多臺的小噸位挖掘機產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工在大噸位及超大噸位挖掘機領域后發(fā)先至,自2014年起便不斷與國內同行拉開差距。2012年,徐工便已經批量出口70噸級以上挖掘機。2014年,第一臺400噸礦用挖掘機下線。2018年,700噸的“神州第一挖”正式下線。今天,徐工沖進世界大型成套礦業(yè)機械豪華俱樂部,改變了德美日少數幾家企業(yè)壟斷全球產業(yè)競爭格局。

從0到1.87萬,徐工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飛速超越?國家在基礎設施的大筆投入給工程機械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但要解釋徐工在高端挖掘機領域的一枝獨秀,徐工礦機的一位副總的表述可謂一語中的。“大噸位挖掘機技術精度很高,投入大,回報周期太長,許多企業(yè)因此不愿意做,也做不了。”相較之下,徐工挖機在2009年便對大噸位產生抱負,在礦用挖掘機領域大規(guī)模投入,“外界理解不了為什么徐工的大噸位產品一下子都出來了,其實沒有長期的堅守,根本不能想象。”
堅持科研高投入 無懼行業(yè)寒冬期
王民告訴澎湃新聞,徐工集團在科研領域的投入長期在總收入占比的5%左右,“這在行業(yè)內是最高的。”事實上,徐工堅持研發(fā)、堅持創(chuàng)新的種子早在2001年便已埋下。當時為徹底扭轉老國企的困難局面,王民提出必須堅持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噸位的“三高一大”產品戰(zhàn)略,并將其列為“董事長一號工程”。除了戰(zhàn)略定位之外,王民要求徐工的每個產業(yè)板塊都要有一個“對標全球主要對手的趕超計劃”。例如,要求起重機械“G計劃”力拼三年,在產品技術、質量、海外市場份額和經濟效益上全面趕超德國企業(yè)。
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重型)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朱長建在2001年前后參與設計K系列汽車起重機,又在2003年投入全地面起重機的攻關。他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介紹,如果將汽車起重機視作汽車,那么全地面起重機的地位相當于SUV,“不僅僅是兩輪驅動,而是四個、八個輪子都可以動,適應各種各樣的地形條件。”
為了拿下起重機界的SUV,朱長建沒日沒夜地奮戰(zhàn)在研發(fā)一線,晚上下班結束回到居住的小閣樓中,仍繼續(xù)挑燈夜戰(zhàn)鉆研技術。短短幾年內,徐工重型先是以K系列起重機填補了國內起重機系列產品的空白,又推出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fā)的全地面起重機QAY25。這一系列成果正式奠定了徐工在國內起重機領域的領先地位。目前徐工移動式起重機市場占有率居全球行業(yè)第一,全中國一半以上的起重機來自徐工。
王民表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yè)是一個沒有任何進入壁壘、完全開放的行業(yè),也是一個競爭空前激烈的行業(yè)。作為一家國企,如何在十幾年如一日的時間中保持銳意進取的創(chuàng)新動力,維持行業(yè)領先位置?在管理層面,徐工給出的答案是進行“刀口”向內的體制改革,為創(chuàng)新掃除阻礙。
“計劃經濟時代,國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存在思想觀念保守、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人浮于事,國家的都是大家的,大家都來負責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負責。”90年代末,徐工同許多國有企業(yè)一樣深陷泥潭之中。1999年初,王民接任徐工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上任之初做出的第一個大動作便是推進“七項治理”,整頓當時徐工內部存在著的揮霍享樂之風。治理行動從取消干部專車、取締小金庫等方面入手,主要是厲節(jié)治奢和強抓干部作風,當年便節(jié)約成本近5000萬元。徐工經驗當年被上級黨委、紀委關注,成為國企作風建設的一面旗幟,而其產生的后續(xù)效用比開源節(jié)流來得更廣。據王民表示,這些治理行動攏住了人心,并讓絕大多數職工感到振奮,從此以后徐工就再也沒有小金庫、沒有專車,一直注重抓從嚴治黨、從嚴治企,作風正、人心齊,企業(yè)保持了穩(wěn)健運行。
王民表示,徐工勇于面對自身的問題,努力給自己動手術,說到底是將市場化的要求貫徹到內部。除了整頓作風以外,徐工還建立了與市場化要求相匹配的薪酬機制。近10年來,徐工職工人均收入增長3.1倍,卻沒有濫竽充數者留下蒙混過關的空間。“我們內部干部選上來在這個位置上做,做不好就下去。下去以后在哪個崗位就拿哪個崗位工資,沒有‘享受某級別待遇’之說,這在國有企業(yè)當中比較難得。”王民認為,徐工選人用人不按照官位資歷,而是按照在崗位上的貢獻,因此能夠讓企業(yè)在激烈競爭當中始終保持活力。
2011年4月起,受大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減速影響,工程機械行業(yè)進入了五年的斷崖式下滑期,最低點時國內市場容量萎縮到2011年高點時的28%。在行業(yè)內許多企業(yè)提出“去工程機械化”之時,徐工反而加倍強調創(chuàng)新升級,提出苦練內功。五年之中,徐工一方面維持住科研投入占比,一方面堅持引進優(yōu)秀人才。徐州市委市政府批準徐工3.7億元用以購買商務機,而徐工將其用于建設人才公寓。企業(yè)困難,領導班子帶頭降薪22%以上,中層干部自主降薪8%,但基層職工的薪酬始終保持不降。
在探訪徐工集團各分子公司的過程中,澎湃新聞記者發(fā)現,許多高精尖產品都是在2011年至2015年的“寒冬期”中誕生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超大噸位液壓挖掘機以外,還包括亞洲最高的登高平臺消防車DG100、全球最大噸位礦用自卸車DE400等。2012年,徐工投資3600多萬歐元在德國設立歐洲研發(fā)中心。今年10月,王民前往考察發(fā)現,研發(fā)中心在液壓系統(tǒng)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領域已經取得突破進展,“20多位德國工程師與中國工程師一同圍繞著徐工的關鍵基礎零部件,特別是符合德國標準的液壓控制閥、液壓馬達、液壓泵機型研究,都開始出成果了。”
目前,徐工建立了由海外研發(fā)中心、徐工研究院、分子公司技術部門組成的三級科研體系。在23000多人的職工隊伍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6人、中外技術專家220多人。工程師群體人數6000多人,其中碩士博士占比55%,有高級工以上職稱人員占比超過50%。
1999年,徐工專利數僅為6件,而到目前,徐工累計擁有有效授權專利6682件,其中授權發(fā)明專利1451件,PCT國際專利34件。2018年,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全國1300多家國家級企業(yè)技術中心最新評價,徐工居綜合評價第46位、工程機械行業(yè)第1位。
向智能制造轉型,步入創(chuàng)新下一站
王民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曾表示,“改革體制機制、建立集團公司、搞資產重組、搞債轉股、搞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授權經營……這些國家對企業(yè)的改革要求和政策徐工都跟上了。”眼下,隨著“工業(yè)4.0”呼聲漸起,徐工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追求已不止于大噸位產品的推陳出新。在曾經誕生了中國第一臺全地面起重機的徐工重型車間內,一條自主設計的起重機轉臺自動焊接生產線顯露了徐工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雄心。
澎湃新聞記者在徐工重型的起重機轉臺生產車間現場看到,一尊尊犄角畢露的大型鋼構件被鉗在黑色圓盤底座上,沿著固定軌道行至黃色的機械臂前進行焊接。待灼眼的焊花熄滅后,鋼構件再啟程向下一工位前行。偌大的車間內難覓人影,唯有設備運轉發(fā)出的“哐嘡、哐嘡”巨響充斥耳畔……
“這是全世界起重機行業(yè)的第一個智能化生產線。”在布滿屏幕的車間監(jiān)控室內,徐工重型焊接工藝師呂金波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介紹道。車間所生產的是起重機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的轉臺,主要工作任務是將轉臺的各個鋼結構件焊接在一起,再進行鏜、銑等機加工。從監(jiān)控屏幕上的模擬流程圖上可看到,整個生產工序共包括19道工序,全程自動運轉,無需人員操作。

時至今日,生產自動化在各行各業(yè)的運用已經屢見不鮮。但作為工程起重機行業(yè)第一個吃智能化“螃蟹”的企業(yè),徐工在對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時,既無案例可供參考,也不能指望服務供應商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也去力士樂調研過,也到汽車廠調研過,它跟我們模式完全不一樣。”呂金波表示。
起重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難點在于“多品種,小批量”。澎湃新聞記者所處的智能車間負責生產20多種轉臺,為了匹配額定起重量從8噸到80噸不等的各色起重機,總共可涉及100多種大小、形狀千差萬別的鋼結構件。想要設計一條將這些部件焊接在一起的自動生產線,傳動與運輸裝置的設計是重中之重。
據介紹,承載結構件的圓盤底座專業(yè)名稱為“氣動液壓預變形控制夾具”,由徐工重型呂金波團隊自行研制。從外形看,圓盤表面有著六個可調節(jié)距離的鉗爪,可根據構件形狀調整抓取姿勢。除了解決適用性問題外,圓盤底座還攻克了三個棘手的技術難點:第一,鋼構件在進行焊接時最高溫度可達1500度,在熱脹冷縮效應影響下,“一個平板形狀的構件焊完可能就成碗狀了”。為此,鉗具可以根據構件板厚、強度的不同調整壓緊力度,從而克服變形。第二,圓盤底座承載著鋼結構件在工位之間穿梭,需要在沒有動力源的情況下保持壓緊狀態(tài),設計團隊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氣動代替液壓的壓緊模式。第三,圓盤底座與構件總重最高可達10噸。載著如此沉重負荷的傳動系統(tǒng)需要在1毫米以內精確剎車,才能與焊接機械臂完成對接。這一技術難題也最終被團隊所攻克。
如今,車間內共有15套這樣的圓盤底座,由它們構成的智能物流系統(tǒng)是整條自動化生產線的核心。智能化改造完成后,該車間人員從60名焊接工人減少至25名左右的產線運營和維護人員,產量卻從一天20臺提高到了50臺,員工也從焊接和操作行車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
從2015年10月到2018年1月,這間車間的智能化改造花費了呂金波團隊兩年多的時間。但是,一旦開辟出了起重機智能生產的第一條道路,未來便有望推此即彼,將智能制造模式在更廣范圍普及開。呂金波表示,徐工重型正在規(guī)劃另外8條類似的自動化生產線,讓吊臂與車架的生產也向智能化轉型。今年截至目前,徐工起重機的銷量已經達到15000臺。考慮到在市場中的地位,這一智能化改造的趨勢將勢必在全行業(yè)引發(fā)反響。

越是向頂峰攀登,競爭便越為激烈,王民要求,徐工在世界排名中每上升一位就必須守住位置,不能回落。接下去,徐工集團的目標是在2020年進入世界工程機械行業(yè)前五,在2025年進入世界前三。
對于如今的徐工而言,簡單學習模仿的時代已經過去。王民表示,徐工已經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經營模式,擁有了自己的關鍵核心零部件,從此不走自己的路也得走自己的路。“別人不會再牽著你的手往前走了,到了深海,就要自己學會游泳。”他說,“按照總書記強調的‘三個轉變’要求,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轉變,我們在創(chuàng)造路上,也在過程當中。”徐工志在抵達高質量發(fā)展,其方向早在18年前“三高一大”戰(zhàn)略提出時便已明晰——繼續(xù)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進步,矢志“珠峰登頂”。
這一精神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都在徐工行進的前方熠熠生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