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高校宿舍不夠用了,“一床難求”怎么破?

研究生太多,高校宿舍不夠用了?近日,一篇題為《研究生多到無宿舍可住》的報道引發網友熱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提出不再為非全日制、定向就業或一些特定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提供宿舍。已經公布2024年招生簡章的學校中,一些學校也開始不再為全日制專業碩士生提供校內宿舍,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社會各界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持續高漲,青年人也在追求學歷升級,教育部近年也在大力推動職業本科和專業研究生教育發展。當前高等教育高層次辦學規模擴大,與1998年高校擴招面臨的形勢十分相似,也很有可能復制當時的政策紅利:1998年高校擴招既助力抗擊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緩解了就業壓力和拉動了經濟,更為后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儲備了大規模人才。
但當前我國高校擴大辦學規模,面臨的一大瓶頸問題是學生宿舍不足。教育部多次重申,宿舍缺口大的高校不得新增招生指標。諸多高校辦學規模擴大由此受限。今年1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發布《關于加強高校學生宿舍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到了“鼓勵高校通過購買、租賃學校周邊的人才公寓、商住樓等社會用房,補充宿舍資源”。該意見公布后,廣受社會各界好評。
除了緩解高校宿舍供給缺口外,高校宿舍產業化將對擴大內需、觸發新投資、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發揮重要功效,也為房地產轉型發展提供新賽道。2023年全國高校在校生有4300萬人,按人均住宿費1200每年算,合計支出530億元,這與全國整個集中式長租公寓行業營收規模差不多。如果有1000萬高校學生市場化租房,年租房消費每人2000元,就可以創造年營收200億元并穩步增長的學生公寓市場。
然而,利用社會用房作高校學生宿舍,在國內總體還是新生事物,同時存在一些潛在隱患風險。那么,如何認識和破解這一難題?
一、鼓勵社會用房作高校宿舍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一)校舍不足及老化已經成為高校辦學重要瓶頸
近年來,全國不少高校已經宣布不為全日制專碩提供宿舍,引發不少爭議,也產生以下弊端:首先,學生住宿負擔重,勸退了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但有意愿報考的學生,無形中加大了教育不公平;其次,專碩學碩區別對待,也有關乎教育公平的爭議;再者,高校學生管理及后勤工作難度增加。學生分散居住,更不利于保障學生安全和教學管理。
此外,一些高校宿舍還存在建設年代久遠、硬件失修、設施老化等問題,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居住體驗,還容易引發安全隱患。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志社調查發現,2023年研究生宿舍滿意率僅為63.1%,在圖書館、學術管理等8個指標中排名倒數第一。
(二)高校靠自身力量新建或改造校舍,難以解決問題
當前,各高校宿舍以自己投資新建或改造為主,存在很多難點。
一是新建困難多。許多高校地處城市中心城區,土地緊張,沒有新建的空間。即使能拿到土地,宿舍建設從立項啟動到交付可使用,最快也需要兩至三年。但學生對一個高校的報考熱情是有時間窗口的,因校舍容納不了,報考學生就只好轉投其他高校乃至其他城市。
二是改造更難奏效。很多高校的老舊宿舍,連國務院要求的最低標準都未達標,非常影響學生的住宿體驗。在擴大辦學規模壓力下,部分學校嘗試通過“四改六”“六改八”或重回“十人寢”等方式來增加供給,但讓學生更加不滿,容易誘發矛盾。
(三)部分高校學生存在租房升級需求
事實上,如今國內高校學生中,選擇外出租房已有較高的比例。有些是家境較好的學生,不滿意校舍條件,同時追求隱私性,而在外租房。有些是高年級本科生、碩博生,因消費能力提升,或因為有實習、已組建家庭等方面的需求,而租住在校外。這些學生的“美好租住生活”需求及消費潛力,都有待進一步挖掘和釋放。
(四)學生宿舍在國外是成熟產業、熱門投資
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學生宿舍一直都是投資市場的“香餑餑”。學生公寓被視作兼具穩定收益、增值空間和避險屬性的資產。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學生公寓都是有較強韌性的房地產板塊之一。圍繞學生宿舍產品,英美等國發行了學生公寓類房地產信托基金。英國的學生公寓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只有2個,但規模都很大,最新市值合計為42億英鎊,占英國住房REITs總市值的60%以上。
學生住房類REITs得到了投資市場的青睞,首先源于其波動性相較其他資產類別低,回報率良好。其次,學生住房類REITs“抗衰退”、穿越經濟周期的特性,也是吸引投資人近期關注的主要原因。
海外學生公寓市場的火熱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收益率穩定。學生客群租期穩定,支付與履約能力有保障,屬于優質租客,客群規模也持續增長。二是收益增長率穩定。學生公寓的租金一般都有穩定的增長,超過普通租房租金增長率。
(五)利用社會住房作學生宿舍,一舉多得
目前來看,新建或改造方式難以根本解決高校宿舍供需矛盾,更無法高質量供給。利用社會用房作高校宿舍擁有以下優勢:
一是見效快。成熟的社會用房,一般都滿足學生宿舍安全標準,且配套齊全,可拎包入住。二是地理位置優勢。利用校園周邊的社會住房,比高校自己找遠郊空地蓋新校舍,對學生更方便更友好;三是可在全社會層面進行房源統籌,靈活多樣,投入少。
而新建需要財政、土地、資金的巨額支出。同時,2035年后高等教育適齡人口規模將逐年下降,校舍閑置概率大,投資風險高。加大鼓勵高校以“購買、租賃社會用房”來替代“盲目新建”和“低質量改造”,不僅可以在高校內實現資源優化,而且可以產生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
當前,大城市的長租公寓受經濟下行及保障性租賃住房集中上市的沖擊,空置率較高,投資者受到較大信心。將閑置長租公寓作為高校學生宿舍來提供,既解決高校擴招瓶頸,又給長租公寓行業一個喘息機會、轉型機會,還滿足了部分有較強支付力學生改善租房品質的需求,一舉多得。
二、社會用房作高校宿舍的難點與堵點
那么,既然利用社會住房作學生宿舍可以一舉多得,為何不見行動呢?我們在調研走訪中發現,高校出于對房源選取、租金成本、學生分配、運營管理的擔憂,對于使用社會用房普遍動力不足。
(一)可適用于高校宿舍的社會住房標準難以確定
高校宿舍有特定的建筑設計要求,社會住房一般不是針對高校宿舍開發,是否能匹配,存在認定標準缺乏問題。
(二)租金難以平衡多方利益
租金定價需考量高校、學生負擔能力,以及社會用房所有者、運營方收益的多方利益平衡,這是最大難點。
高校住宿費普遍在1200元/學年,住宿費標準每平方米每年僅為80元,僅相當于市場租金的5-7%。若是高校以市場價格或準市場價格租賃社會用房,再以高校傳統租金標準租給學生,高校將承擔巨大預算壓力。若仍按照傳統高校宿舍定價,社會用房的所有者提供房源作高校宿舍的積極性會很低。若按照市場定價,則高校和學生承受壓力大。
尤其是,大學生總體支付力偏弱。據統計,2022年大學生平均可支配生活費2082元,仍有22.34%的大學生的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主要收入來源依舊是父母,因而大學生在進行消費時,對性價比的關注度普遍較高。此外,部分商業性質的社會用房是商水商電,這又增加了學生的生活成本。
(三)運營管理難兼備安全、效率、穩定和學校特殊要求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租賃社會用房作宿舍,或者是引入物業公司輔助后勤管理。但據高校管理人員反映,外包物業的管理服務方面,由于企業本著成本最小化的原則,降低企業物業管理成本,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偏低,難以滿足學校和學生需求。
同時,物業人員的管控力度不足,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由于常規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并不屬于物業人員的職責范圍內,他們這方面的工作效率遠落后于學校自己的后勤團隊。因而,當前高校對于社會用房、社會化物業機構的信任度偏低。
三、有序平穩推動社會用房作高校宿舍的對策建議
政府需要在“選房—購/租房—運營—退出”的全過程中,擔任好“支持者”“粘合劑”“裁判員”的作用,在加大財政支持的同時,平衡好各方利益,確保校企合作關系的穩定。
(一)解決“房”的問題
針對高校對社會用房房源信任度不高的問題,基于安全性、穩定性,可由政府職能部門提前篩選一批可靠企業及房源,評估其建筑安全、住宿條件等,出具“學生宿舍資質認證”;也可通過政府監督下的“投標”嚴格流程。如租賃社會用房,建議所有者/運營方與高校簽署至少五年的長期租賃合同,政府出面提供擔保。
針對社會用房供需匹配的問題,一是從高校層面,改變傳統的宿舍布局認知。結合英美等國高校經驗,以及部分有支付能力學生的住宿訴求來看,學生公寓可有若干條產品邏輯。當前我國高校宿舍屬于“一張床”產品,可依照學生的不同需求,打造“一間房”“一套房”產品。二是從市場層面,鼓勵相關企業結合高校外溢的租賃需求,以及與現有的住宿產品匹配程度,對產品進行結構化設計和改造,在出品“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元產品的基礎上,打造選址優勢、配套高標等產品亮點。
針對房源穩定、校企合作穩定的問題,在保證營收穩定的基礎上,出臺配套政策以規范合作流程。校企雙方應堅持“保本微利”的原則,嚴格遵循市場運作、平等互利原則的前提下,由校企雙方根據合作時的政策背景、物價指標、貸款利率和收費標準等相關因素,簽訂合作協議,形成多元化的合作開發方式。
針對高校宿舍(包含社會用房宿舍)未來可能會閑置的問題,可與“平急兩用”建設結合起來,還可與可裝配式建筑推廣、老舊小區改造相結合。
(二)解決“錢”的問題
針對租金定價方式,可參照保障性租賃住房相關政策,作“學生宿舍”用途的高校宿舍參照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金的9折,但保證每年租金上漲不超過3%。如果所有者/運營方同意高校對住房進行結構性改造,以迎合高校學生的租住需求,租金可以適當上揚。租金基準由專業評估機構開發租金估價系統計算得出。
針對高校負擔能力與企業收益間的矛盾,一是明確優化財政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加大支持力度。但與新建、改造不同,社會用房作學生宿舍用應要更注意“算總賬、算長期賬”,成立專項資金和專項項目名錄,防止因政策變化、后期支付力不足引致的校企合作斷裂。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應適度放寬學校貸款風險控制額度,還應繼續爭取財政、物價、稅務等多部門的支持。高校與企業應堅持兩權分離、事企分離的原則,應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積極協調溝通,嚴格劃分資產的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二是改變傳統的高校“高進低出”模式,實行高校宿舍差異化收費。引導有支付意愿、能力的學生選擇品質更高的住宿產品;三是借鑒國際經驗發行學生住房類REITs,通過公私合作模式(大學委托REITs進行建設運營)和校外學生住房類資產進行盈利。
(三)解決“學生需求”的問題
首先,要樹立合理的宿舍消費觀,尊重學生多樣化、多元化的住宿需求。對于住宿“階梯消費”可能會有爭議,認為有違公平性,學生之間會互相攀比。但按照國內外宿舍運營管理經驗來看,大學生群體已是成年人,此模式并不會對學生心理產生過于負面的影響。
借鑒我國國情和學校管理需求,或許可以針對低年級者、本科生、生活困難學生,優先配置校內宿舍。針對高年級者、碩博士及有支付能力的學生,實行住宿階梯消費制。為避免學生無法承擔住宿費用情況的發生,應豐富多元獎(助)學金、學生助教形式等,拓展學生籌措資金渠道,避免新的不公平現象的出現。
其次,應技術賦能住宿供需匹配。通過建立“在線搶房”平臺,實現程序公平。當前高校設有“在線搶課”平臺,宿舍和課程均屬于公共物品,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實行“先到先得”策略,是有先行范例和較高群體接受度的。此外,學校可通過信息化平臺定期對學生的住宿意愿和消費能力進行統計,以摸清個體特征,便于動態調整。
(四)解決“運營管理”的問題
當前許多社會用房房源,如人才公寓、長租公寓等,擁有成熟的青年人社區,工作人員擁有豐富的社群活動和管理經驗。高校加以培訓,可在短期內適應高校宿舍管理的需求。可鼓勵這部分存量房源/社區率先拓展新產品線,加強物業人員業務培訓,以適應高校宿舍的要求。同時,高校應定期結合學生公寓服務的日常考核、對社會化公司做出工作安排和工作提示。
此外,可以發揮學生自治的作用。當前部分高校試行“駐樓輔導員”“樓長”制度,由在讀的研究生組成,負責駐樓、值班和承擔勞動教育課程助教,是學校輔導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制度可有效減輕校方的管理壓力,彌補社會化管理團隊的不足。(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陳杰;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博士生齊昕;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生黎汛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