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場盛大的福建游神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在福建沿海的核心地帶,盛大無比的游神慶典在春節期間頻繁上演。福州市長樂區的厚福游神,更是“破圈”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熱情參與和遠方觀眾的賽博關注。一場耗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游神盛宴,背后是什么在支撐?這樣一個龐大的民間活動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

2024年2月15日,福州地區的游神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觀賞。
境社、宗族、信仰:游神活動的支柱
在厚福游神現場,可以看到“高照”燈籠上寫有“厚福境”“忠義林”與“英烈王”字樣,三者分別代表境社、宗族和信仰,共同構成了游神活動的三大支柱。

2024年2月15日,游神活動中的“高照”燈籠
“境社”是福建傳統的社區單元,通常建立在共同信仰的神明和宗族血緣關系之上。它由當地居民自發組成,在閩東語地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每個境的祭祀場所被尊稱為當地的“大王宮”,有時在境下設有“社”“堂”等分支機構,合稱為“境社”,進一步鞏固了社區的組織結構。
厚福境毗鄰閩江河口濕地公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與“厚福境”對應的當代行政建制,是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東部的三個行政村:厚東村、克鳳村和江塘村。境社內部存在著多個自然村落,如松柏園、克鎮、過透、鳳井等,總人口超過13000人。這些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落之間緊密聯系,構成了一個龐大而活躍的社區。
境社作為基本的社區單位,在厚福境的游神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游神活動的準備過程中,厚福境的居民會以境社為核心組織起來,共同商議活動的安排和細節。游神活動作為境社的盛大慶典,定于春節期間舉行,將節慶與信仰緊密相連。
厚福境以林姓為主,同時也有其他姓氏如陳、邱、方、徐、鄭等。厚福游神的組織者即是“厚福林氏宗祠總理事會”,他們充當了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負責確定活動的時間、地點和流程,以及前期的資金籌集等工作。宗族一直是福建社會傳統活動組織的核心,他們的參與確保了游神活動的連續性。有時候,境社的邊界與某一姓氏宗族的居住范圍重疊,代表著該宗族共同信仰的神明。在多姓氏地區,擁有共同的信仰主神,也能起到團結社區的作用。
“忠義林”源自林慎思(844-881年)的事跡。林慎思是唐咸通十年(869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遷水部郎中。乾符年間(874-879年)任萬年縣縣令。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軍攻破潼關,長驅直入長安之時,唐僖宗倉皇逃往巴蜀,林慎思率官兵奮起迎戰,最后被黃巢軍所擒而死,終年36歲,唐僖宗旌其閭曰“儒英忠義”,后裔子孫世稱“忠義林家”。林氏是長樂最大的望族,他們的參與和支持是游神活動最堅實的基礎。
信仰是游神活動的精神支柱。厚福境供奉的主神“英烈王”源自福清市的“九使公”信仰。《晉安逸志》記載,據傳唐代僖宗時期(847-899年),福清萬安鄉(今福清市漁溪鎮)黃檗山一帶曾發生一樁奇事。當時,一位名叫劉遵禮的年輕農夫,為了救被焦蟒神王擄走的妹妹劉三娘,毅然踏上了除妖之路。經過二十年的苦行修煉,他終于回到了焦蟒洞,成功消滅了巨蟒,拯救了妹妹。而妹妹在洞中與焦蟒神王結合,生下十一子。劉遵禮斬殺了前八個,在妹妹的哀求下保留了最后三個孩子,他們后來成為九使、十使、十一使,以除惡庇善為己任,被人們奉為地方的保護神。
每年正月初十,英烈王神駕巡游,保境安民,各村的塔骨神將編成序列,作為開導先鋒,仿照天子鹵簿與官府儀仗,猶如上古帝王巡狩四方,神駕自英武宮“出使”,行經各村落時民眾設宴接待,最后到被迎入林氏宗祠供奉,象征著接受林氏子孫的世代敬仰。
“塔骨”神將背后的青年:彌合民俗傳承中的世代鴻溝
厚福游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量眾多的“塔骨”神將,這也是年輕人參與最多的部分。越來越年輕人加入游神隊伍,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青年化轉變,也是對民俗傳承中世代之間鴻溝的一種彌合。
在閩東語中,“塔骨”一詞為諧音替字,“塔”在閩東語中為“套”的意思,而“骨”則指代神將身上的竹篾骨。神將的頭部通常由木制的“頭桶”構成,再配以竹篾骨部分,外面則披上衣冠巾帽,經過“開光點眼”的程序,并配上香貨袋,日常供奉起來后,即具有了神性。塔骨通常被塑造為主神的部將,其地位低于坐轎的主神,因此具備行走的能力。
在長樂厚福,英烈王九使公駕前的部將皆被塑造成塔骨,包括黑猴大將、白兔大神、湯將軍、李將軍、枷大將、鎖大將、水大將、火大將、虎大將、雀大將、七爺、八爺等十二大將,以及駕前馬夫、保長、世子、孩兒弟、護門金獅等神明形象。游神時,各村莊供奉的塔骨神將會匯聚到一起,場面極為壯觀。

2024年2月19日,正月初十,福建省福州市譚頭鎮厚福村,村民在村中游神祈福。
厚福的塔骨數量之多,可能多達300-400多尊,是閩東地區最為龐大的。據現場網友us7yao的統計,在正月初十參加巡游的塔骨數量達到了232尊。厚福的塔骨在游神活動中是年輕人參與的重要角色,其造型豐富多樣,因此引起了迭代更新。這次引發爭議的“趙世子”塔骨,便是近年的“迭代更新”中結合動漫審美的一種新形象。
在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到長樂區一帶,世子信仰較為普遍,有的是境社、家族傳承下來的世子信仰,代表著一些具有王侯爵位的神靈貴胄。然而近年來,自行創造的“世子”形象也不斷涌現。此外,在城門地區,一些尊貴的神明,如田元帥和世子,通常被塑造成乘轎的坐姿形象。而在厚福地區,田元帥和世子則多以塔骨形象示人,展現了塔骨類型的豐富多樣性。
塔骨作為閩東地區特有的神像造型,這一形象源自古代的“行儺”傳統,具有驅疫的作用。在福清市,每個村莊都祀有鬼臉的七爺八爺的塔骨,這種傳統造型無論是從外觀還是表演方式上都非常古樸,比如福清市三山鎮前薛村的七爺八爺仍舊保持傳統方式,從正月初六開始要在當地進行數天的游行,以進行“逐戶驅疫”。而在長樂,年輕一代可能會將這一傳統進行重新詮釋,結合現代造型或音樂元素,使得活動更具時代感和新鮮感,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年輕成員的涌入為游神隊伍帶來了一種新的動感和活力。他們帶來了新的觀點和理念,使得這些活動更加富有創意和生機。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世代差異的挑戰。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傳統的理解和實踐方式可能存在差異。總的來說,年輕化的游神隊伍為民俗傳承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但也需要游神隊伍在傳承過程中找到平衡點,保持傳統與創新的兼容性。
僑鄉與移民:美國長樂社區的影響
在游神活動舉辦地的厚福境,海外華人社區的影響是明顯的。厚福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鄉村社區,其活動背后的跨國聯系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特別是在今年的正月初十的游神活動中,就有200多名厚福人從美國返鄉參加。
這種跨國聯系的背景源于歷史上長樂人的移民潮。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長樂人選擇移居海外,尋求新的生活和發展機會。他們在海外定居下來,但對家鄉的情感和文化認同卻從未淡化,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濃厚。截至2020年,長樂區的人口為76.53萬人,還有20多萬長樂人生活在美國。
厚福有大量的鄉親定居在美國,他們不僅保留著對祖籍地的情感和文化認同,還積極參與著祖籍地的社會和文化活動。在美國,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厚福同鄉會,如美國福建厚福聯合總會等,這些組織為海外厚福人提供了一個凝聚和交流的平臺。
這種海外鄉親對家鄉的深情眷戀和文化認同,促成了跨國界的聯系與交流。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保持著與家鄉的聯系,參與著家鄉的重要活動,包括游神、節慶等。他們不僅在物質上支持著家鄉的發展,還通過文化交流加深了與家鄉的情感紐帶。
游神活動作為一個規模浩大的傳統慶典,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來舉辦。在這方面,來自海外的厚福鄉親的資金支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資金除了用于游神活動的開展,還投入到廟宇、宗祠的改建提升和日常維護中,以確保傳統文化的延續發展。

2024年2月19日,福州,長樂區厚福村舉行傳統游神民俗活動。
在厚福游神慶典的壯麗場景中,境社、宗族、信仰,構成了堅實的支柱,凝聚著傳統社區的力量與情感。年輕人的融入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創意,同時也彌合了世代間的鴻溝,推動了民俗傳承的發展。而海外僑鄉社區的支持與參與,則為游神慶典增添了跨國界的色彩與魅力。游神慶典不僅是一場盛大的慶典,更是對當代民間社區組織肌理的生動描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