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以雷:充分發揮自貿區的平臺作用,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 編者按
2024年2月25日下午,由中國國土經濟學會、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遼寧出版集團主辦的“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叢書》出版發行專家座談會(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二十五次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通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劉以雷在座談會上做主題發言,以下為劉以雷《充分發揮自貿區的平臺作用,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言內容。

首先感謝范恒山秘書長帶領相關專家在遼寧出版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叢書》,這套鴻篇巨著是在我國正啟動十五五規劃編制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刻出版的,對指導我國及各省區高質量發展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下面我講講如何發揮自貿區的平臺作用,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話題。
一、發展現狀
大家都知道,去年10月底在黨中央支持關懷下,中國(新疆)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個信息在全國理論界、實際工作部門,特別是企業界和媒體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少媒體約我能談談這個話題。從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到2023年11月1日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設立,經過6次擴容,全國已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十多年間,從上海“一枝獨秀”的“一個點”到東部的“一條線”再到全國的“一個面”,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高水平改革開放新發展格局。總結起來有很多條,但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十年來,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制度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先后推出了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高水平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率先建立了以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重點貿易便利化為出發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賬戶開放和金融業對外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實施“證照分離”等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這些制度創新性強、集成特點明顯、市場主體反應好,極大地提高了自貿試驗區的營商環境。自貿試驗區內的改革創新在區外得以復制推廣,形成了普惠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的局面,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據商務部統計,10年來,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78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多個領域類型。
第二,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航運、人才等方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站在了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前列,也積極服務了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為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18.1%的外商投資和17.9%的進出口貿易,2023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到18.4%和18.6%。2023年上半年,21家自貿試驗區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1.2%;進出口增長8.6%,高出全國整體增速6.5個百分點。
第三,十年來,各自貿試驗區差別化探索推進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打造區域性對外開放新高地。在東部,各自貿試驗區加速集聚優質要素資源,帶動新產業、新模式發展。在中西部,各自貿試驗區著力打造內陸對外開放門戶,通過內陸暢通對外開放通道,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沿邊地區找準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互補優勢,探索跨境貿易、跨境物流、雙向投資,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據商務部數據,十年來,自貿試驗區進出口規模不斷發展,2022年進出口值為7.5萬億元,占外貿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7%增長至17.9%。2023年1—8月,自貿試驗區外資外貿規模穩中有進,質量不斷提升,增速分別高于全國5.7個和4.8個百分點,為穩外貿穩外資發揮積極作用。
二、存在問題
盡管自貿試驗區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矛盾,有的是全國普遍性問題和矛盾,有的是自身的特殊性問題和矛盾。目前世界正處于大動蕩大重組的動蕩變革期,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動能總體走弱,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導致中國外部需求減弱,削弱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動能。美西方對我國崛起的圍堵遏制加劇,美國對華貿易加征關稅、投資限制和科技封鎖等,使得中美貿易投資科技合作受到嚴重影響。美西方“去風險化”下調整“雙鏈”影響中國產業和供應穩定,進一步削減了中國外部市場需求。
從自貿區自身發展來看問題主要表現為:發展的引領成效還不顯著,改革的紅利釋放不足;服務貿易領域開放面較廣,但開放深度不夠;各自貿區產業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一些西部省區的自貿區由于區位不及東部,存在招商引資和產業集聚的客觀困難,還需要通過更艱巨的努力和更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有上下游形態的產業鏈和比較成規模的產業集群等。當然這些問題是改革發展中的問題,也必須通過改革創新的一系列措施予以解決。
三、對策建議
當前,我們依然會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和困難,但是更多的是有利條件、是優勢。面臨的機遇要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在不斷積累增多。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以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作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必須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更好地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為此提出如下建議和對策:
一是要進一步推動思想解放。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改革創新的思想基礎和動力,就不可能有改革創新的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了建設自貿試驗區的戰略構想,目的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征程上,要在全面總結十年建設經驗基礎上,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先鋒,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這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以及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認識自貿試驗區在改革開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在更大力度改革開放中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不斷釋放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是要更好支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支撐好、服務好這些戰略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使命。比如,去年11月批準設立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要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打造成為促進中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構建新疆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助力創建亞歐黃金通道和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為共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建設更高水平的自貿試驗區,就是要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將自身發展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及區域協調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堅定執行者,區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推進器。
三是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是一場綜合實驗,融入了體制改革、制度型開放、政府職能轉變等重大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自身探索為全國范圍內改革開放提供可復制經驗,承擔了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新動能的重大歷史使命。當前,多個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在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時,也聚焦知識產權、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環境保護等相關“邊境后”規則,加大壓力測試力度。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對自貿試驗區“繼續積極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試驗區”的要求,再形成一批基礎性、引領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發揮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制度型開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作用。
四是要加強改革創新的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是在探索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中,既需要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多部門政策的協同支持,又要發揮各自貿試驗區的特色和優勢,上下貫通,左右協調,更加注重制度協調集成創新,發揮制度的疊加效益,不斷增強彼此間的聯動創新發展,破除制約發展梗阻點,形成更多集成性、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以改革創新構建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煥發高質量發展活力。
五是要改善營商環境,優化稅收政策。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要求,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誠信規范的市場環境、互利共贏的開放環境、完備優質的要素環境、功能完善的設施環境、溫馨包容的社會環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金融服務,完善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企業發展;我們實行優惠稅收政策,包括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以吸引更多企業進入區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