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崇明東灘保護區的人鳥之爭:農戶“防護線”成了鳥兒“致命線”

近日,在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的農田上,出現了很多細細的線,有時候還會看到一些小鳥掛在上面,它們有的被幸運地救了下來,有的則不幸被掠食了。
這些線是從何而來的?又為何會成為鳥兒們的“致命兇器”呢?


記者跟隨愛鳥人士,在崇明東灘的田間,發現了一具掛在尼龍線上的鳥類遺骸。
初步判斷,這應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嘴鴨,而殺死它的罪魁禍首,是田里的竹竿上固定著的透明尼龍絲。這些線雖細,但很堅韌,遠看很難發現,小鳥就很容易在飛行時撞上去。一名愛鳥人士告訴記者:“一大排十來根竹竿,這個竹竿縱向是放尼龍絲的,鳥飛過去翅膀就被纏住了,一般沒人救助的,基本就死掉了。”
那么,這些尼龍線是誰設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原來,崇明東灘不僅有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崇明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每年的11月到次年春天,都有不少鳥兒來此越冬,但這時也恰逢水稻收獲季和麥子種植季,田里成了候鳥們的“天然食堂”,讓農戶們很是無奈。農戶龔飛去年管理的5000畝農田,就因為鳥兒們的光顧,小麥減產超過10%,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萬元。
“大片地被鳥吃掉了,我們收稻的時候,一群鳥在天上像云一樣。我們都是買炮仗放、買鼓敲的,但沒有辦法,管不住的。”

不得已,今年龔飛只能學著東灘其他農戶那樣,布下了這些密密麻麻的尼龍細線用來防鳥,效果也的確顯著。
但是,農戶們的防護線,也成了鳥兒們的致命線。崇明東灘位于亞太地區候鳥遷徙的必經之路上,得益于近年來的生態修復,保護區內的候鳥種群和數量不斷增加,而保護鳥類一旦被附近農田里的這些尼龍線纏繞,除非正好有人發現及時解救,否則很難逃脫。因此,這些線多少也反過來影響到了生態保護效果。

到底是農戶們的“防護線”,還是鳥兒們的“致命線”,人鳥之爭究竟有解嗎?
東灘保護區方面介紹,對鳥類保護的成效顯現后,對周邊莊稼的影響確實客觀存在。目前,保護區已經在聯合高校開展研究,希望能讓農戶們采取更溫柔的方式,平衡人鳥沖突。“具體包括分析一下鳥類對農田食物的利用,對棲息地的利用,以及對它造成的損失進行初步了解。但這個過程尚處于起步階段,最好還是能夠避免對鳥類產生傷害。”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鈕棟梁說。

保護鳥類和保障農民利益能否兩全?有專家建議,可以考慮引入生態補償機制。
“因為鳥類保護得好了,鳥類多樣性提高了,鳥類的種類數量也有所增加,這讓鳥類致害的問題更加明顯。建議相關部門探索采取一些生態補償或生態保險措施,從而彌補農戶們一部分的經濟損失。”鳥類學專家、復旦大學教授馬志軍表示。

在去年11月中下旬保護區最新的一次冬季候鳥專項調查中,東灘共記錄到53種、4萬多只鳥在保護區棲息,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小天鵝1816只,白頭鶴47只,東方白鸛72只。據此,專家還建議,珍稀瀕危鳥類在農產品生產地棲息活動是東灘的亮點,可以據此來開發當地農產品及生態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幫助農戶們找到更多樣化的致富路徑,這樣也能減少農戶們因鳥類活動而受到的一些損失。
“可以開展和探索一些觀鳥旅游、生態研學等這樣的一些措施。”馬志軍說,“另外,也可以依托崇明東灘的知名鳥類的品牌,來打造一些高質量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將鳥類保護的生態價值轉變成經濟價值。”

一方面,生態環境的修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遷徙鳥類,另一方面,保護區里鳥類覓食時,又難免給附近農戶帶來經濟損失。如何解決人鳥之爭,真正從源頭上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個亟待各方群策群力的話題。期待專業人士能盡快找到兩全的方式,保護好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也讓農民的正常收益得到保障。
(原標題為:《東灘鳥類保護區:暗藏的“奪命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